翻译记忆系统的语境观
本文关键词:翻译记忆系统的语境观
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记忆 语境 计算机辅助翻译 翻译项目管理
【摘要】:翻译记忆系统作为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重要部分,因缺乏对语境的支持而屡遭诟病。随着近年来的技术进步,基于上下文语境的匹配机制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翻译记忆的编辑界面得到了革新,使源文本的展示方式更有利于语境的整体考察。本文认为,要充分体现翻译记忆的语境观,还要从翻译项目管理入手。本文依据MelbyFoster(2010)的语境观,将翻译项目涉及到的语境因素划分为"共文本""关系文本""时间文本""平行文本"和"非文本",并指出,充分利用现有翻译记忆系统的各项功能,可以有效对上述语境涉及的文本类型进行有效管理,并给当前翻译项目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本文倡导在翻译记忆的使用中灵活应用翻译记忆系统的各项功能,利用各种语境包含的信息,提高匹配精度。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外国语大学传媒学院;
【关键词】: 翻译记忆 语境 计算机辅助翻译 翻译项目管理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翻译教学专用语料库的研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2M520878) 上海外国语大学规划基金课题“基于网络的合作翻译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114047) 211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基于技术的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11YYWZ001)的资助
【分类号】:H085
【正文快照】: 谈翻译,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谈到语境,因为“语境不仅决定了词汇的正确理解,而且决定了其翻译方式。”(Nida,2003:35)胡壮麟(2002:161)也指出,语境对理解语篇语义具有重大作用,一向受语义学家、语用学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和认知学家所关注。早在20世纪30年代,马林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万芳;预设·语境·歧义[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2 吉海虹;浅析《红楼梦》中回目的英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褚雅芸;从色彩的运用看中国与英美的文化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程洪珍;大学英语中几种否定句及其汉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鞠红;英汉低调陈述结构对比及其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邱文生;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8 张伟;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内涵的失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栾晓虹;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孙为群;汉英亲属称谓词的翻译方法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2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4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张少云;话语误解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军;语用模糊理论综观[D];吉林大学;2005年
2 颜妮娜;认知语境与翻译[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帅;基于语义语言的多义词译文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施云峰;语境的认知和语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富银;翻译等值理论的语用顺应论诠释[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家勤;语境与翻译[D];安徽大学;2001年
7 甘文凝;文化语境与翻译——《儒林外史》英译本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8 朱玲麟;[D];安徽大学;2002年
9 汪媛;[D];安徽大学;2003年
10 郑兰英;[D];安徽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徐彬;;CAT与翻译研究和教学[J];上海翻译;2006年04期
3 梁三云;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比较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静;;语境在修辞现象词汇化中的作用[J];语文学刊;2011年10期
2 韩国勇;;试论语境对意义理解的作用[J];华章;2011年18期
3 苗培颖;;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境释词法[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4 徐江;;《红楼梦》中亲属称谓语的维译[J];民族翻译;2010年01期
5 杨曼;;翻译与工具书[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6 高美鸿;;语言交际中语境对词义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1年51期
7 蒋绍君;;在顺应论指导下服装销售语言使用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8 孙圆媛;;经济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语境顺应性[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9 余娜;;浅析修辞语境[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10 郜万伟;;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丹晖;;机器翻译的应用前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曹承弼;;语境分类及其作用的初步探索(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徐英;;新闻翻译中的框架重构问题[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4 阎德早;方瑛;;试论汉外成语词典的设例与语境[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邱凯端;;英汉广告语言特性与广告图文隐喻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谢朝群;;什么是互动语言学?[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晓东;;“交费”与“缴费”[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子荣;;论普遍语用学的“四个世界”——兼与修辞学的“四个世界”比较[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10 陆少兵;;法庭语境中预设的心理认知[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赵念渝;警惕语境翻译中的“偷梁换柱”[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孙琴;谈汉语教学中举例的趣味性[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 施旭;究竟什么是“话语”和“话语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居延安邋宋怀强 吴洪林;跨语沟通: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跨世纪话题[N];文汇报;2007年
5 闫廷亮;古代“万岁”一词含义的演变[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著名作家 王蒙邋崔丹丹 陈晓春 整理;语言的功能和陷阱[N];新华日报;2008年
7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郭贵春;语义分析方法论的核心及其战略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郑巧;台湾“族语保护”成效知多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北京大学教授 陈晓明;现在是贫嘴张大民们享用语言的时候了[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江;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刘强;先设消解机制的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戴晓雪;汉语称呼中的“代位”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盛若菁;基于语义的比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雒自清;语义块类型、构成及变换的分析与处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声学研究所);2004年
9 徐健;衔接、语篇组织和连贯[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金福年;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秋兰;中国教育背景下的语境与外语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强;外交委婉语的语用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罗莹;从序列模式看语境在口译中的作用[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仇如慧;语境的层级性对翻译的影响和作用[D];广西大学;2003年
5 孙世明;语境语法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曲菁菁;语境与话语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婷婷;从信息语用学角度论翻译中语境对语义的制约[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耕科;论翻译是语境中语篇连贯的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俊丽;言语交际中语境的动态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沈红红;留学生“住”作结果补语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32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732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