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项目管理论文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9:47

  本文关键词: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保障性住房项目 利益相关者 社会影响后评价 AHP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摘要】: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是现有项目使用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和我国经济、社会、人口及住房关系的变化对保障性住房供给提出的新要求,都体现了健全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迫切性。对项目进行后评价有助于让决策者了解实际情况,科学把握和解决现存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多停留在项目经济与环境方面的后评价上,涉及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的较少。鉴于保障性住房的福利性质和准公共物品性质正好体现了其在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协调社会关系上的作用,与我国“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因此,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进行研究,以期健全保障性住房项目后评价体系,并为我国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提供科学合理建议。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主导,结合工程社会学理论和反馈控制理论,在充分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归纳推理、问卷调查、构建模型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文章的主要思路和结论如下:1.文章首先通过研究国内外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在总结已有成果的特点与不足的基础上,确定了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进行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随后采用分类筛选和影响力/利益相关度矩阵,识别出了保障性住房项目使用运营阶段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项目发起人(政府)、住户、物业管理机构和周边居民四类;并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了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键利益诉求。2.根据保障性住房项目使用运营阶段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键利益诉求,遵循相关原则,构建了覆盖4个层面共33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特征确定评价方法为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并根据AHP法,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其中在项目发起人(政府)、住户、物业管理机构和周边居民四个层面的权重分别为0.35、0.4、0.15、0.1。3.运用文章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对武汉市百步亭社区保障性住房项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等级为良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后期可以从指导居民就业、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租户认同感和增强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度等方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另外,实证分析顺利开展也检验了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4.通过总结全文,探究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文章指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并促进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1)提高地方政府重视度,合理规划设计;(2)鼓励配建与混合居住模式;(3)发展“多方联动”社区物业管理模式;(4)加强监督管理和反馈控制。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项目 利益相关者 社会影响后评价 AHP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3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1 绪论11-23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13
  • 1.2.2 研究意义13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13-19
  • 1.3.1 国外研究概况13-16
  • 1.3.2 国内研究概况16-18
  • 1.3.3 文献述评18-19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19-23
  • 1.4.1 研究内容19-20
  • 1.4.2 研究方法20-22
  • 1.4.3 技术路线22-23
  •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23-29
  • 2.1 相关概念23-25
  • 2.1.1 利益相关者概念23-24
  • 2.1.2 保障性住房项目概念24
  • 2.1.3 社会影响后评价概念24-25
  • 2.2 理论基础25-29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25-26
  • 2.2.2 社会工程学理论26-27
  • 2.2.3 反馈控制理论27-29
  • 3 保障性住房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其利益诉求的分析29-42
  • 3.1 保障性住房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识别29-34
  • 3.1.1 保障性住房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确定29-31
  • 3.1.2 保障性住房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筛选31-32
  • 3.1.3 保障性住房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识别32-34
  • 3.2 保障性住房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34-42
  • 3.2.1 保障性住房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思路34-35
  • 3.2.2 保障性住房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可能的利益诉求35-36
  • 3.2.3 保障性住房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问卷调查36-41
  • 3.2.4 保障性住房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确定41-42
  • 4 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42-50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2-43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42-43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43
  •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应用43-50
  • 4.2.1 层次分析法与指标权重的确定43-47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47-50
  • 5 实证分析50-56
  • 5.1 项目背景50-51
  • 5.2 百步亭社区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51-54
  • 5.3 评价结果及建议54-56
  • 6 总结与展望56-59
  • 6.1 研究总结56-57
  • 6.1.1 理论成果56
  • 6.1.2 政策建议56-57
  • 6.2 可能的创新之处57-58
  • 6.3 研究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I63-68
  • 附录Ⅱ68-73
  • 附录Ⅲ73-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瑜桢;;由婢女到令人景仰——科学发展中的社会影响[J];科技导报;2009年02期

2 刘军;;浅谈广告传播的社会影响效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3 高飞;路遥;;美国基金会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影响评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崔莹莹;;浅谈大众媒介对社会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8期

5 许杨;;美国社区基金会对社区发展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7期

6 李凤娇;;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世俗化的社会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3年17期

7 张克勇;浅论开展林业社会影响评估的必要性[J];中国林业;2002年18期

8 张敏;;试论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基本线索[J];科学·经济·社会;1984年02期

9 齐红霞;蔡礼彬;;国外大型事件社会影响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14年05期

10 徐俊莲;;充分发挥广播的教育功能[J];当代经理人;2006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兆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社会影响刍议[A];学报编辑论丛(第七集)[C];1998年

2 谢维光;贾春晶;姜月莹;崔丽伟;王硕;;城市居民群体休闲活动发展动因与社会影响——基于佳木斯“快乐舞步”的调查[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龚福照;吴垠;熊朝霞;;社区矫正的社会影响及作用分析——以北京市社区矫正的实证研究为背景[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爱华;;虐待老年人状况的调查、思考与对策[A];陕西老年学通讯(总第98期)[C];2014年

5 徐新生;曾德宜;;新经济之经济及社会影响[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杨承军;倪振国;杜姣;;高科技发展对小康社会的影响[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张开骏;;杀亲的犯罪学分析[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8 董力三;;中国地理学:社会影响与学科发展的二元现象[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陈孜孜;石懿;;论公共政策下的城市规划的社会职能与社会影响[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晓林;;标准化功能与价值刍议[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青;强化委员责任意识扩大“岗位创优”社会影响[N];联合日报;2014年

2 高艺宁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试论“人肉搜索”的产生与社会影响[N];安徽经济报;2012年

3 记者 陈华;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社会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莫小松 本报见习记者 马艳;网友以讹传讹社会影响恶劣[N];法制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刘廷艳;办出了社会影响 办出了委员满意[N];协商新报;2013年

6 毛剑平;建立案件报道评估机制 避免公众无谓治安恐慌[N];法制日报;2007年

7 记者 邹雅思;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案已解决159件[N];九江日报;2012年

8 编译 谢颖;社会影响是博物馆追求的目标[N];中国文化报;2014年

9 闫晓华;解析渎职犯罪中的“恶劣社会影响”[N];法制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刘洋 通讯员 郑灿军;民盟湖南省委社会服务带来良好社会影响[N];人民政协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民坤;会展活动对主办城市的社会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婕茹;广告—情境一致性和社会影响对网络行为定向广告态度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宋佳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3 王丽媛;网络舆论事件在传播中的社会影响及合理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小莉;论开放获取及其社会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达;青海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高含颀;居民对体育赛事社会影响的认知和态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7 陈乾;我国网络舆论生成及其社会影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8 易芹;微博社会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9 孙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高速公路社会影响后评价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10 蒋小艳;环境运动中抗争性话语的建构、传播与社会影响[D];深圳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7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887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3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