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汽车故障救援与维修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汽车故障救援与维修系统设计与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汽车售后 移动互联技术 业务协同 Android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销量连续多年同比快速增长,截止到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72亿辆,汽车售后市场相关业务已经成为各方资本关注的重点领域。在一个供大于求的汽车产业链中,汽车的售后业务在整个汽车产业链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移动终端性能的快速提升和无线网络的普及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成长,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智能客户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移动智能客户端在获取现场数据方面具有信息采集准确、携带和使用方便,操作简洁易懂等优势,在企业信息化的数据采集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智能客户端与企业信息化集成解决方案已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协同SaaS平台是本团队前期研发的以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厂为核心的上下游业务协同的B2B平台,本文在原有平台业务功能和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平台汽车维修服务B2B2C的业务发展需求,提出了建立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汽车故障救援与维修系统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包括了以下内容:(1)对整车制造厂、4S店、特约服务商与客户提供集成一体化的售后服务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引入移动互联技术,提出了建立基于移动技术的汽车故障救援与维修系统解决方案。(2)对基于移动技术的汽车故障救援与维修系统的参与用户角色所需要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并整理了各个功能之间的协作关系。对实现系统的关键性技术:客户位置确定、身份认证、消息推送以及业务集成进行研究。(3)通过采用的三层架构模式分别在Android平台上搭建了移动客户端的结构以及移动客户端所对应的服务器端的结构,完成了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汽车故障与维修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的开发实现。(4)开发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协同SaaS平台的集成接口,实现了客户维修预约、故障救援的功能集成,并开展了应用测试。
【关键词】:汽车售后 移动互联技术 业务协同 Android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3.0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1.1 论文研究背景11-12
- 1.1.2 论文研究意义12-13
- 1.2 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现状评述13-14
- 1.2.1 基于位置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2.2 售后服务系统现状14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组织结构14-16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4-15
- 1.3.2 本文章节安排15-16
- 1.4 本章小结16-17
- 第2章 相关支撑技术17-25
- 2.1 Android系统架构技术17-19
- 2.2 终端定位技术19-20
- 2.2.1 全球定位系统GPS19-20
- 2.2.2 基于通信网络的定位20
- 2.3 消息推送技术介绍20-23
- 2.3.1 常见的推送方案20-21
- 2.3.2 基于长连接的推送方案21-23
- 2.4 Restful风格介绍23
- 2.5 JSON概述23-24
- 2.6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汽车故障救援与维修系统需求分析25-31
- 3.1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协同SaaS平台的特点25
- 3.2 用户职能分析25-27
- 3.3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27-30
- 3.3.1 购车客户注册与身份认证27-28
- 3.3.2 故障救援申请28-29
- 3.3.3 维修、保养预约申请29-30
- 3.4 系统数据集成功能需求30
- 3.5 本章小结30-31
- 第4章 汽车故障救援与维修系统设计31-43
- 4.1 汽车故障救援与维修系统集成解决方案31-32
- 4.2 业务功能模块32-35
- 4.2.1 客户端总体设计功能结构32-33
- 4.2.2 产业链协同平台集成功能组织结构33-35
- 4.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35-40
- 4.3.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35
- 4.3.2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35-36
- 4.3.3 数据库表设计36-40
- 4.4 JSON数据格式设计40-42
- 4.5 本章小结42-43
- 第5章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研究43-50
- 5.1 客户端实现关键技术43-47
- 5.1.1 购车客户当前位置解析43-44
- 5.1.2 服务商位置地图显示44-46
- 5.1.3 服务商图片加载策略46-47
- 5.2 产业链协同平台端集成应用关键技术47-49
- 5.3 本章小结49-50
- 第6章 故障救援与维修系统实现50-70
- 6.1 系统开发环境50-52
- 6.1.1 移动客户端开发环境50-51
- 6.1.2 产业链协同平台端开发环境51-52
- 6.2 系统的架构52-54
- 6.2.1 客户端软件架构52-53
- 6.2.2 产业链协同平台端软件架构53-54
- 6.3 移动客户端功能实现54-60
- 6.3.1 客户注册与身份认证54
- 6.3.2 移动客户端主界面加载54-55
- 6.3.3 附近服务商查看实现55-56
- 6.3.4 故障救援申请提交实现56-57
- 6.3.5 维修保养预约实现57-58
- 6.3.6 车辆档案查看58-59
- 6.3.7 消息推送查看59-60
- 6.4 产业链协同平台集成功能实现60-64
- 6.4.1 系统登录功能的实现60-61
- 6.4.2 保养预约管理实现61-62
- 6.4.3 维修预约管理实现62
- 6.4.4 故障救援管理实现62-64
- 6.5 产业链协同SaaS平台与客户端数据集成64-69
- 6.5.1 客户端与客户端服务器的数据交互64-66
- 6.5.2 移动客户端服务器与产业链协同平台数据交互66-69
- 6.6 本章小结69-70
- 总结与展望70-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阿辉;新型无线互联技术──“蓝牙”[J];厦门科技;2001年04期
2 周德俭;电气互联技术及其发展动态[J];电子机械工程;2002年01期
3 ;无线互联孕育通讯新机遇[J];信息产业报道;2003年04期
4 ;美国学校应用无线互联技术建设网络[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2期
5 李东来;;快速安装互联技术发展[J];电子机械工程;2007年05期
6 刘伟;郭丽;闫晋锋;;高速互联技术探索与发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2期
7 本刊编辑部;;嵌入式系统联谊会“嵌入式系统的无线互联技术”主题讨论会圆满结束[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2年06期
8 鞠文飞;;移动互联技术知识模块的教学设计思路[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年22期
9 季志毅;陈芳;;移动互联在冶金企业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4年04期
10 刘征;;超越行走的意义 宝马移动互联技术(BMW ConnectedDrive)[J];汽车知识;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德俭;吴兆华;;电气互联技术及其技术体系[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7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郑大安;郑国洪;周宇戈;;板级立体组装侧向互联技术[A];2007中国高端SMT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王宇衡;孙姬;;基于IPv6的智能物体互联技术标准化及产业化动态[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周德俭;;电气互联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提要)[A];全国第六届SMT/SMD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陈全福;孔祥松;梅建伟;姚畅;;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核化监控系统的设计[A];2013第一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网络世界》记者 周源;英特尔公布新至强融核和全新互联技术[N];网络世界;2014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张燕清;无线互联技术三大优势构筑“无线”生活[N];通信信息报;2004年
3 记者 陈超;母板内光互联技术取得突破[N];科技日报;2007年
4 ;互联技术为服务器注入新能量[N];网络世界;2004年
5 本报记者 邱一丹;丰田:互联技术强势来袭[N];中国经营报;2013年
6 见习记者 曾令俊;推动消费新力量[N];民营经济报;2014年
7 ;中国软件产业呈七大发展趋势[N];中国电子报;2001年
8 ;成本的力量[N];网络世界;2003年
9 王勤;掌上电脑:从低端走向高端[N];中国商报;2001年
10 宋家雨;惠普发布创新虚拟化技术[N];网络世界;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姜鹏;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保险服务的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硕;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智能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蒋欣;港口物流装备多网互联技术的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4 田坤;Voip互联技术的研究与实现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5 孙国峰;基于互联技术的供水企业营业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祖光;移动互联环境下我国健康体检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7 李航;面向服务的异构分布式计算体系互联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88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08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