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G背板以太网物理编码子层的设计与验证
本文关键词:10G背板以太网物理编码子层的设计与验证
更多相关文章: 以太网 物理编码子层 64B/66B 加扰 变速箱 逻辑综合
【摘要】:以太网是基于数据帧传输的计算机局域网。随着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技术的应用由最初的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已经扩展到了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和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 WAN)。10G以太网技术作为以太网领域的先进技术,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但是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10G以太网IP设计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根据IEEE Std 802.3ap协议标准,在分析10GBASE-KR物理编码子层(Physical Coding Sublayer, PCS)的功能和设计指标的基础上,完成了整个PCS子层的前端设计。PCS子层主要功能是将MAC层传输的数据帧,添加校验码、编码以及转换之后发送到PMA子层;同时将PMA子层的数据经过转换、解码以及校验修改后发送到MAC层。主要包括CRC8插入与移除模块、64B/66B编解码模块、加解扰和变速箱等模块。首先,在仔细研究IEEE Std 802.3协议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PCS子层的功能和设计指标,并提出了PCS子层的设计架构。其次,采用自顶向下和模块化设计方法完成每个子模块的设计。CRC8插入模块和CRC8移除模块,是背板以太网PCS子层的特有模块,主要作用是支持数据帧在电子板传输过程的错误保护,采用混合并行CRC8校验码生成方式,简化电路结构并保证数据传输的连续性;64B/66B编解码器采用逻辑运算实现方法,将编解码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根据输入数据判断数据块的类型,再根据编解码规则完成数据的编解码过程,与查表法相比,减少了电路的面积和功耗:变速箱电路包括发送通道变速箱和接收通道变速箱,由数据转换、异步FIFO和控制电路构成,与传统方法相比减小电路面积(需要额外528位存储单元)有效地避免电路亚稳态,并减小电路延迟;发送电路、接收电路和同步头与误码率检测模块采用有效状态机完成,提高了电路的工作效率。最后,完成PCS子层的仿真与验证。根据PCS子层的功能特征搭建验证平台,完成整个PCS子层设计的模块级和系统级功能验证以及回环测试;完成了整个PCS子层的FPGA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有的设计都实现了PCS子层的功能要求。另外,基于SMIC 40nm CMOS工艺完成PCS子层逻辑综合,结果表明PCS子层工作频率能达到232.56MHz。
【关键词】:以太网 物理编码子层 64B/66B 加扰 变速箱 逻辑综合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3.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5
- 1.1 课题背景11-12
- 1.1.1 以太网简介11
- 1.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1-12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2-13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13
- 1.4 论文组织结构13-15
- 第2章 10G背板以太网PCS子层协议的研究15-25
- 2.1 10G背板以太网体系结构15-16
- 2.2 10GBASE-KR以太网PCS子层的功能16
- 2.3 PCS子层内部功能研究16-24
- 2.3.1 PCS数据传输比特的流程17-18
- 2.3.2 CRC8插入与移除过程18-21
- 2.3.3 64B/66B编解码21-23
- 2.3.4 数据流的加解扰23-24
- 2.3.5 变速箱与码块同步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10G背板以太网PCS子层的逻辑设计25-55
- 3.1 PCS子层设计指标25
- 3.2 PCS子层的设计25-27
- 3.2.1 PCS子层的接口描述25-26
- 3.2.2 PCS子层的模块划分26-27
- 3.3 发送通道的设计与实现27-37
- 3.3.1 CRC8插入模块的设计27-32
- 3.3.2 64B/66B编码模块的设计32-34
- 3.3.3 发送状态机34-36
- 3.3.4 加扰码模块的设计36-37
- 3.4 接收通道的设计与实现37-48
- 3.4.1 同步头与BER检测模块的设计38-42
- 3.4.2 解扰码模块的设计42-43
- 3.4.3 64B/66B解码模块的设计43-44
- 3.4.4 接收状态机44-46
- 3.4.5 CRC8移除模块的设计46-48
- 3.5 变速箱的设计与实现48-51
- 3.6 FIFO的设计51-53
- 3.7 本章小结53-55
- 第4章 10G背板以太网PCS子层的仿真与验证55-77
- 4.1 验证方案55-58
- 4.1.1 功能验证的原理与流程55-56
- 4.1.2 搭建验证平台56-58
- 4.2 系统仿真验证结果分析58-69
- 4.2.1 发送通道仿真验证结果分析58-63
- 4.2.2 接收通道仿真验证结果分析63-68
- 4.2.3 回环测试68-69
- 4.3 逻辑综合以及结果分析69-71
- 4.4 FPGA验证71-75
- 4.4.1 Xilinx VC709开发板71-72
- 4.4.2 FPGA验证与结果分析72-75
- 4.5 本章小结75-77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77-81
- 5.1 总结77-78
- 5.2 展望78-81
- 参考文献81-85
- 致谢85-8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项目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郎为民;;WiMAX技术讲座 第3讲 WiMAX MAC层简介[J];中国新通信;2009年05期
2 龙海南;张勇;;基于IEEE802.16e的头压缩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09年02期
3 黄贵微;李小文;;TD-SCDMA系统RLC非确认模式传输过程研究[J];通信技术;2007年11期
4 郎为民;靳焰;祁向宇;;WiMAX最新标准研究[J];信息通信;2009年01期
5 陈铎龙;孟相如;伍文;梁霄;;抗毁网络多拓扑路由子层的免疫优化选择算法[J];现代防御技术;2013年03期
6 张青波;何加铭;朱燕;;WiMAX系统包汇聚子层分类算法研究[J];通信学报;2010年12期
7 林华东;;LTE终端RRC连接重建过程研究与实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14期
8 王树林,程如光;a-Si:H/a-SiN_x:H多层膜界面的研究[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89年04期
9 董大圣,迟泽英,陈文建;APON系统终端TC子层的设计[J];光通信技术;2004年02期
10 马楠;张治;邓钢;;WiMAX组网及以太网汇聚子层设计与优化[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亚飞;阎东;;智能管道体系数据应用子层的设计与研究[A];2013年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周莉;;基于WiMAX的汇聚子层设计[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黄敏;;EPON下行方向调和子层电路设计[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09年
4 杨海;李小文;;TD-SCDMA系统中的BMC子层[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ADSL2的协议层和主要功能[N];人民邮电;2004年
2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 王波;新一代ADSL技术浮出水面[N];通信产业报;2003年
3 王新禧;准确定位网页图层[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费敬银;组份调制锌基多层膜的制备及其腐蚀行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楠;界面种子层对CoFe_2O_4基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陈思;超高速传输物理编码子层PCS研究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白光媛;网络芯片物理编码子层关键电路的设计及验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曹玉树;基于通用处理器的LTE系统MAC子层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琴;10G背板以太网物理编码子层的设计与验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张涵钰;802.16协议安全子层实现及其安全性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程丽昌;10G EPON系统OAM子层的逻辑设计与验证[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朱燕;WiMAX系统MAC层汇集子层协议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9 朱燕;WiMAX系统MAC层汇聚子层协议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10 赵英华;HiNOC网络汇聚子层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21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12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