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模型及其应用研究;1前言;1.1选题背景;移动互联网通过移动通信终端、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有机;国内移动互联网在过去的几年里得到了井喷式发展,截;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云计算的推广普及,未来移动互;1.2选题意义;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需求,移动互联网用户;作为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流终端使用设备——智能;判而产生的损失;我国目前市场移动网
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移动互联网通过移动通信终端、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客户提供语音、视频、文字、上网等优质服务,是新一代的开放电信基础网络。同时,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人们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遍应用和3G、4G等移动网络的不断推广,已成为现有新兴经济模式中业务增长最快、经济效益最大、市场前景最为广阔的产业。目前移动互联网极大影响了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大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携带的手机等智能设备接入网络,进而根据相应的需求获取应用、信息、服务。
国内移动互联网在过去的几年里得到了井喷式发展,截止到2015年12月,国内在网活跃移动智能设备数量达到8.99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越传统的电脑网民规模。目前通过手机上网在全社会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社会现象:首先表现在手机上网的使用频率上,目前每天至少使用手机上网一次的网民数量占全部手机网民的89.6%,通过WIFI和数据流量24时实时在线登录的手机网民比例都已达到32.9%,其次表现在上网的时长上,据统计42.5%的网民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三个小时。移动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研发生产、应用软件APP开发、互联网+等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切实提高了人们获取服务和信息的能力。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云计算的推广普及,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更加智能化,移动终端设备将呈现出更高的性价比优势,这将进一步促使我国更多的创业者将目光聚焦在移动互联网及周边领域,互联网公司以及硬件生产企业势必也会加快布局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步伐,种种迹象显示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将拥有非常明朗的发展前景,我国移动互联网整体市场未来一定时期必将得到繁荣的发展。
1.2 选题意义
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需求,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注定未来将实现迅速的扩展,因此构建业务扩散模型并进一步预测未来移动互联网的的发展趋势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为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流终端使用设备——智能手机在我国已保有较大的使用规模,未来增速将呈减缓趋势。这种趋势对智能手机制造企业及周边产业领域来说,如果想减少未来的竞争压力,只有在充分认清市场趋势之后再针对性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和生产计划,最大程度的避免由于对市场前景的误
判而产生的损失。
我国目前市场移动网络接入方式保有量相对较大的依旧以2G和3G 网络为主,较少的信息服务种类、较慢的网络数据传输速率和偏高的使用费用均无法满足用户体验需求。对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而来说,WLAN覆盖面及4G网络推广尚有诱人的发展空间。提前预测用户数量可以有针对性的对通信网络基础建设进行资金投入,可以避免非必需的资源浪费或重复建设,为各大运营商的网格化、精细化互联网业务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科学有效进行网络资源配置。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面对来自传统互联网的冲击,应为用户提供品种多样、满足个性的信息服务需要积极创造流量,不再仅仅是拓展流量传输的管道。在传统企业开始涉足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前,掌握市场未来的前景趋势、明确的客户需求等信息能够让企业提前改变传统的管理、盈利模式,做好人员安排、战略规划,达到降低决策风险和成本的目的。总之业务扩散模型预测工作在促进未来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而又优质的发展,提高市场经济活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创新扩散的相关理论和粒子群优化算法为核心,构建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模型。本文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理论研究、定性研究、定量、实证研究四种研究方法。
1.3.1 理论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技术创新扩散的相关理论,并根据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的相关特点,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构建适合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发展了扩散理论。
1.3.2 定性分析研究
本研究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的本质特点,借鉴扩散理论的相关内容,研究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的一般规律及特性因素,并据此对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3.3 定量研究、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整理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的有关扩散数据,对提出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扩散扩展模型进行验证和应用。
2 移动互联网概述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二者相互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自上世纪末期被提出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
2.1 移动互联网定义、特征
移动互联网是指客户通过手机终端或其它便携式终端设备,利用移动通信网络浏手机APP应用和览互联网页,获取各种数据服务以及信息服务,可同时获得话音、图像、数据、传真、多媒体等高品质网络服务的新一代、开放式电信基础网络。其中移动通信网络构成移动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其次是手持终端便携设备,以及移动应用服务。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在不断拓展,不过其业务发展的本质就是将传统固定互联网业务通过技术创新转移到移动互联网终端上。此外,不断整合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交叉功能也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主要发展方向,即将移动通信业务逐步互联网化。简而言之:移动互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就是凭借手机、IPAD等便携式智能终端随时随地的实现网络联通来获取相关服务和信息。
相较与传统互联网业务,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特点不仅表现在互联网移动便携性上,还表现在通信的网络化、多样的服务种类和更高质量的保证,不过,移动互联网在软、硬件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特点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移动便携性。移动互联网手机等终端设备携带方便便于用户在移动的状态下使用,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入和使用互联网相关服务。(2)软、硬件的客观局限性。移动互联网业务在移动便携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终端设备能力和网络能力的限制:在终端设备能力方面,受到手机等终端设备功能、电池容量、应用处理能力等性能的限制;在网络能力方面,受到无线网络技术能力、传输环境(是否屏蔽、干扰、基站分布)等因素限制。(3)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时通过相关安全软件、权限限制使客户使用的服务和内容具有保密性,如手机支付业务等。(4)业务与终端、网络的相适应性。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受到了终端设备能力和网络能力的限制导致开发的相关业务形式和内容也需要适合相应的终端类型和网络技术规格。
2.2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
自1989年中国通过互联网发送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以来至今,互联网已经渗透进人们工作、娱乐,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更是在我国获得了急速的发展,目前已达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据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
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应用深度、普及广度均不断加强,,互联网早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密切依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的诞生给世界带来天翻地覆的革命,从此人们的生活更为便捷,工作也更为高效;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分享更加自由。 对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来说,我们正在亲身感受着除了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与日俱增的互联网渗透率,同时还有上网方式、上网工具的迅速转变,其代表就是移动互联网业务。我国于2005年开始运行移动互联网业务,目前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期。移动互联网用户上网依赖度快速提高,截至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同时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不断完善,在移动互联网各类应用产品中,即时通信类产品应用率最高,交友社区类产品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游戏娱乐类应用始终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流选择。
移动互联网产业是新兴技术产业,无论对于人们的生活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新型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开发普及,未来将持续变革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方方面面,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日益递增,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日益纵深、发展平台日益一体化,逐日突破摩尔定律的限制。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保持了持续性爆炸性增长,至今,没有人可以准确测算出未来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边界,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没有止境可言,移动互联网的增长速度必将不断突破人们认识极限。移动互联网终端引领着一个新方向,代表着一种新趋势。作为推动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它并不只是现有互联网技术的简单延伸,还体现着用户与网络之间全新的交互方式,移动互联网终端因用户的需求而产生,它在影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和塑造用户的需求,也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式和传统。
3 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理论基础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扩散是指随着时间推移,潜在用户通过各种渠道逐渐接受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过程。即,移动互联网业务通过人际口碑或大众媒介等传播方式向潜在用户传播的过程。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的全过程同样符合生命周期理论,也应包括进入市场初期低速拓展、用户数中期急剧增长、后期用户扩展速度减慢等三阶段。
3.1 技术创新扩散相关理论
技术创新扩散的基础理论至今走过30余年发展历程。在1983年逻各斯首先提出,技术创新扩散就是潜在的目标采纳者从提供者那里接受一种新技术的传播过程,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系统中的相关成员通过某种或多种渠道接受新的一个过程。扩散过程起始于最初的产品或者新思想的提供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人际口碑或大众媒介逐渐被新的采纳者采用。新的采纳者或者对潜在的采纳者进行口头传播,或者变成了潜在的新技术的提供者,直到潜在的采纳者不断减少最后变为0,则表示该产品或者新思想的扩散过程终结。
创新扩散模式一般包含社会系统、创新、时间和传播渠道等四个影响因素。从扩散渠道来看,信息传播有人际口碑传播和大众媒体传播两大渠道,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这两个传播渠道发挥的作用不同;从信息扩散的层面来看,通过人际口碑传播和大众媒体传播,创新信息可以在单一社会系统内部或者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之间进行传播。创新扩散经历一个逐步增长并最终停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数学规律,因此,用数学公式来描述扩散过程成为一种可能并被许多学者所研究。
技术创新扩散的概念诞生以来,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布朗将技术扩一散研究分成四类,分别是经济发展、市场结构、信息交流和新旧技术之间的更替速度。之后,逻各斯又针对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对象开展分类,逻各斯将采纳过程视为一个创新决策的过程,它可以细分成五个阶段,即认知、说服、决策、实施和证实,各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或者促进整个创新的决策过程。
按照学者们数十年来在技术创新扩散所关注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的主要特点,我们将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划分成三个阶段:
3.1.1 基本模型研究
上世纪初到七十年代初,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在这一时期被提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主要倾向于基本数学模型的研究,S形扩散模型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开始成为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理沦基础,学者们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模型系数,并通过构建的模型进一步开展预测分析。
下载地址:35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oc
【】最新搜索
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2016-2022年中国全球及中国电动工具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
登革热防控工作简报
历史高考考前限时训练三
市场营销中4s等理论
7种营养师力荐的早餐水果每日一练(1月6日)
园与直线方程较难题学生版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人部分)_图文
关于编制差速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部分历届试题及参考答案_图文
本文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业务扩散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5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1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