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双路径组播树提高应用层组播稳定性的方案
本文选题:应用层组播 切入点:组播树 出处:《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应用层组播作为IP组播的替代方案,具有简单灵活、容易部署的优点,在分布式多媒体通信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存在组播树稳定性的问题,发展受到了限制.该文提出一种双路径组播树方案,采用两个组播树传输和转发不同内容的数据,在节点加入或者退出组播组时,不需要重新构建组播树,其它节点仍然可以接收到可接受的多媒体数据,从而减少故障恢复的时间,提高应用层组播的稳定性,改善应用层组播的性能.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表明该方案在节点加入和退出时减少了故障恢复时间,维护了组播树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性能改善和显著的优点,适合多媒体业务传输.
[Abstract]:As an alternative to IP multicast, application-layer multicas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and flexible, easy to deploy,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distribute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but it has the problem of multicast tree stability. In this paper, a two-path multicast tree scheme is proposed, in which two multicast trees are used to transmit and forward data with different contents. When nodes join or exit multicast groups, there is no need to rebuild the multicast tree. Other nodes can still receive acceptable multimedia data so as to reduce the time of fault recovery,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application-layer multicast,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pplication-layer multicast. It is shown that the proposed scheme reduces the time of fault recovery and maintains the stability of multicast tree when nodes join and exit. It has goo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nd significant advantages and is suitable for multimedia service transmission.
【作者单位】: 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东华大学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1045)资助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1D10413,11D10417,12D10416)资助
【分类号】:TP39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章淼,徐明伟,吴建平;应用层组播研究综述[J];电子学报;2004年S1期
2 曹继军;苏金树;;应用层组播的时延受限高稳定性生成树算法[J];软件学报;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海波;符晓青;;基于层次结构的应用层多播方案[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罗刚;杨木清;;基于应用——网络层组播相结合的体系结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17期
3 陈铮;吴复奎;苏骏;;基于P2P方式的视频点播模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07期
4 周永嘉;邹峰;;如何区分P2P系统中的故障与攻击[J];计算机安全;2008年01期
5 张欣;何欣枫;娄健;;基于应用层组播的实时流媒体负载分配方案[J];大众科技;2011年10期
6 王太永;周刚;;资源利用率最优的应用层组播树构建算法[J];电子学报;2006年S1期
7 葛连升;王华;王海洋;;求解度约束组播路由的新型蚁群算法[J];电子学报;2009年07期
8 王雷;文泽鹏;;基于节点性能的分层组播模型[J];电子技术;2012年10期
9 林龙新;周杰;张凌;叶昭;;DOMulti:一种延迟优化的P2P应用层组播协议[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9期
10 金海;朱漳楠;蒋文斌;;Ad Hoc下基于IP组播的屏幕共享机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段练;张玉斌;;坐标改进型粒子群算法在应用层组播中的应用[A];煤炭机电与自动化实用技术[C];2012年
2 张晓瑜;郭木铎;;应用层组播的热点研究问题[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3 邹峰;杨明;童永;;使用监控方法来检测和识别多播网络中的内部丢包攻击[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卫东;单源P2P组播的系统安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秦丰林;对等网络流媒体关键技术及激励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胡迎松;对等网络流媒体组播模型和算法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廖小飞;主动网络在移动IPv6、无线网络、移动代理环境中的协议与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杨波;流媒体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6 郭小清;面向IP网的实时视频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林予松;大规模网络环境下的组播通信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8 古继兴;KOD多播技术与Steiner树启发式算法[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王勇;实现高性能IP网络视频服务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梦娟;异构网络环境下流媒体传输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佳,鲁士文;应用层组播的最小延迟生成树算法[J];软件学报;2005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峰;郑纬民;余宏亮;曾明;;基于P2P的应用层组播结构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7年15期
2 史有建;朱勇;;基于SSALMP的应用层组播的研究与实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王立;黄俊年;余鑫;刘娣;;一种应用层组播拓扑的设计[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4 姜山;郑庆华;南宏朕;;一种考虑延迟和丢包率的最小代价应用层组播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崔勇;徐恪;吴建平;宋林健;;面向大规模实时流媒体的应用层组播方案[J];软件学报;2009年02期
6 随冬梅;;一种稳定的应用层组播树生成算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王新生;张云超;梁平;潘书芹;;基于拓扑结构和节点性能的应用层组播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0年15期
8 高山;林予松;王宗敏;;应用层组播转发树节点选择策略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11期
9 曾彬;张大方;黎文伟;吕磊;;基于节点性能估算的应用层组播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9年08期
10 李丹,吴建平,崔勇,徐恪;固定组成员的应用层组播树不稳定问题[J];电子学报;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洪勇;田玉平;;时延不同的Internet拥塞控制算法的稳定性[A];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2 侯志坚;李杰;秦良强;;IPv6自动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晓瑜;郭木铎;;应用层组播的热点研究问题[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4 肖钢;陈越;黄平川;;一种均衡的应用层组播协议[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余娇;蒲志强;;应用层组播中基于上下文的动态RBAC模型[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左克;王怀民;史殿习;胡东敏;;一种带宽自适应的应用层组播策略[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裴利军;杨俊平;;互联网络拥塞控制TCP-RED模型的动力学研究[A];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钟伯成;沈亦军;;Internet拥塞控制协议的稳定性[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段玉波;李良军;;一种基于SQ反馈信息的网络拥塞避免控制机制研究[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10 张胜利;崔燕;赵金玲;;虚拟网技术及其在焦化厂局域网中的应用[A];全国炼钢连铸过程自动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撰稿人 陶智;UTM热的冷思考[N];通信产业报;2006年
2 王云;如何选购UTM?[N];计算机世界;2006年
3 顾忠禹;中兴ZXR10核心路由器的组播实现[N];人民邮电;2002年
4 上海电信信息网络部 金璐聪;VPLS规模商用冷思考[N];通信产业报;2005年
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研究所 郭锋;快捷传播 多点沟通[N];网络世界;2003年
6 中科院计算所 罗杰文;P2P应用研究与展望[N];计算机世界;2006年
7 向语;YAHOO邮箱好一“点”[N];科技日报;2006年
8 ;中韩互置服务器实现CN域名稳定解析[N];人民邮电;2006年
9 ;6GB邮箱真的必要吗?[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10 ;负载均衡让宝钢网络不再中断[N];网络世界;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继军;应用层组播稳定性提高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李婧;应用层组播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刘锋;面向P2P流媒体服务的应用层组播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廖海宁;面向分布式交互仿真的应用层组播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胡迎松;对等网络流媒体组播模型和算法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孔广黔;基于组播覆盖网的视频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7 贺莲;网络编码在应用层组播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刘志峰;大规模组通信组播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9 乐俊;基于混合网状覆盖网的高质量应用层组播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王珩;基于QoS约束的组播路由算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随冬梅;基于分层的应用层组播协议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2 黄听;应用层组播协议EMTP及其中间件的研究和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熊伟;基于P2P的可靠应用层组播树生成算法[D];河南大学;2008年
4 袁洋;基于P2P的应用层组播鲁棒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陈洲;P2P流媒体广播系统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昌玉;应用层网络中多约束的组播路由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吕磊;基于端系统的流媒体性能测量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袁玉珠;基于应用层组播的流媒体直播系统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珊;基于可用带宽测量的应用层组播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李飞;基于K叉树的应用层组播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59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559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