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应用双层指针缩短切换时延及优化路由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方案

发布时间:2018-03-10 09:40

  本文选题:移动性管理 切入点:分布式锚点 出处:《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锚点位置固定有否,移动IP协议分为锚点固定的移动性管理协议和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协议两类,后者允许移动节点在会话开始时动态地选择较近的接入路由器作为锚点,从而可以缩短切换时延并实现近似最优的路由.然而,对于给定的会话,锚点的位置是固定的,在会话持续时间内进行移动节点切换时,切换操作与锚点固定的移动性管理协议相同,存在切换时延长和路由欠优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应用双层指针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方案.使用"低层指针"在具有移动性管理功能的接入路由器间建立指向关系以缩短切换时延;使用"高层指针"定期向锚点或对端节点注册优化路由并动态更换锚点;推导了所提方案和已有方案的切换时延公式.数值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可以缩短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切换时延.
[Abstract]: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anchor position is fixed or not, the mobile IP protocol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with anchor point fixed and distributed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The latter allows mobile nodes to dynamically select the nearest access router as anchor poi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ssion. However, for a given session, the anchor position is fixed, and when the mobile node is switched within the duration of the session, The handoff operation is the same as the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with fixed anchors, and there are the problems of handoff extension and underrouting.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distributed mobility management scheme with double pointers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lower level pointer" is used to establish a poin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ess routers with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 to shorten the handover delay. The "high level pointer" is used to register the optimized route to the anchor point or the peer node periodically and to dynamically change the anchor point. The switching delay formula of the proposed scheme and the existing scheme is derive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cheme can shorten the handoff delay of distributed mobility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嘉兴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Y16F020031) 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2017QDL008)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Y201328875)
【分类号】:TP393.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梅;胡晓;房雅丁;宋俊德;;分级移动IPv6中一种新的鲁棒移动性管理方案[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郑大伟;高锦春;唐碧华;刘元安;;基于网络的局域性移动性管理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08年07期

3 沈晓玲,许享华;移动IP的移动性管理机制[J];中国数据通信;2001年08期

4 张传福,吴伟陵;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性管理[J];邮电商情;2001年Z1期

5 胡晓军,鲍舰,张力军;用户移动性建模及其应用[J];江苏通信技术;2002年02期

6 王煜,韦岗;移动IP的移动性管理[J];移动通信;2003年03期

7 田永春,郭伟;无线通信网络的移动性管理[J];电信科学;2003年12期

8 李唐,刘亚峰;下一代全IP移动通信网中的微移动性管理[J];现代电信科技;2003年10期

9 刘芳;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移动性管理完全解决方案[J];山东通信技术;2003年04期

10 唐宏,韦世红,李兆玉,龚涛,吴中福;基于多层小区结构的移动IP移动性管理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豪;贾雪琴;;机器类型通信低移动性优化技术研究[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马文锋;易强;马刈非;;CDMA2000系统中的分组模式[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孙伟;王刚;毕文通;张帆;李海东;刘婷婷;;基于海量用户轨迹再生技术的GSM网络用户移动性建模研究[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章坚武;;IP多址广播技术在个人通信移动性管理中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刘巍;;3G标准TD-SCDMA终端交换域移动性管理子层的一般过程及测试[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前斌;黄琼;隆克平;;下一代网络(NGN)通用移动性管理技术初探[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池刚毅;;蜂窝IP技术浅析[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江修斯;;引入TCP地址解决移动IP的缺陷[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彬;倪桂强;张雪;朱航;;移动IP中一种改进的基于代理的缓存管理方案[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杜金柱;蒋晓原;杜磊;;基于MPLS的HMIPv6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全融合微移动性管理方案的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电网络 徐东升;优化移动性管理向3G平滑过渡[N];通信产业报;2004年

2 ;移动性管理成为NGN标准重要内容[N];人民邮电;2004年

3 欧阳;GRPS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N];人民邮电;2003年

4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分有限公司 马丽丽;WCDMA移动性管理探讨[N];通信产业报;2005年

5 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 徐东升;探讨UMTS与GSM移动性管理[N];中国电子报;2004年

6 北电网络公司 徐东升;UMTS与GSM移动性管理探讨[N];计算机世界;2004年

7 赵慧玲;“融合”成为主旋律[N];人民邮电;2004年

8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 善秀云;IMS如何保证移动化与个性化[N];通信产业报;2005年

9 邓辉;移动互联网接入架构向扁平式发展[N];中国电子报;2008年

10 北京邮电大学 张莹 常永宇;3GPP牵手WLAN[N];通信产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剑敏;IPv6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任飞;面向内容网络移动性管理及移动缓存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朱德庆;无线局域网络中移动IPv6技术的实现策略与性能优化[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4 唐余亮;异构无线网络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郑大伟;下一代全IP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6 胡博;互联网网络层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7 周华春;基于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刘侠;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中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黄国盛;移动IP的切换与移动性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朱艺华;移动通信网络中移动性管理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兆平;基于CPN模型的认知无线电系统移动性管理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巫振棠;Ad Hoc融合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与自适应配置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林勤明;认知无线通信系统移动性管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张昕;TD LTE NanoCell规模组网的设计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莉;基于移动IPv6的切换策略与实时性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徐杰;异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7 申强;LTE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增强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8 陈璐;命名数据网络移动性机制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9 吴义镇;面向下一代网络架构的移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王祝琳;移动云计算中任务分配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92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592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e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