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计算的IM恶意代码防御机制
本文选题:社会网络 切入点:即时通信网络 出处:《电子学报》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即时通信(IM,Instant Messaging)网络已成为恶意代码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会计算的IM恶意代码防御机制:利用用户与好友之间的社会信任关系,通过社会计算集成网络中多种反病毒软件的检测结果及用户的安全经验形成群体智慧,从而构成一个分布式协作防御机制.该机制利用即时通信网络平台,并依据好友间的交互行为计算动态信任,在IM客户端部署方案,用户之间实时相互协作抵御通过IM传播的恶意代码.实验结果表明,在大多数用户接受好友警告的情况下,即时通信网络中所有节点最终都被免疫,提高了整个社会网络防御IM恶意代码的能力.
[Abstract]:Instant messaging (IM) network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spread malicious code. In this paper, a defense mechanism of IM malicious code based on social computing is proposed, which is based on social tr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users and friends. Through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a variety of anti-virus software and the security experience of users in the social computing integrated network, a group wisdom is formed, which forms a distributed cooperative defense mechanism, which makes use of the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 platform. The dynamic trust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action behavior between friends, and the scheme is deployed in IM client, and the users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in real time to resist the malicious code spread through I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most users accept the warning of their friends. All nodes in the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 are eventually immunize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he entire social network to defend against IM malicious code.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0973141,No.6127242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2013CB834204)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No.2010003111003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13CX02027A)
【分类号】:TP393.08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韦昌法;安全点对点即时通信的策略研究与实现[D];湖南大学;2007年
2 张宏琳;网络蠕虫传播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冯兆昕;即时通信蠕虫的分析与防御[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伟强;P2P中信任机制研究与设计[D];东华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玉龙,曹元大;分布网络环境主观信任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陈建刚;王汝传;王海艳;;网格资源访问的一种主观信任机制[J];电子学报;2006年05期
3 唐文,胡建斌,陈钟;基于模糊逻辑的主观信任管理模型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年10期
4 唐文,陈钟;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主观信任管理模型研究[J];软件学报;2003年08期
5 张骞;张霞;文学志;刘积仁;Ting Shan;;Peer-to-Peer环境下多粒度Trust模型构造[J];软件学报;2006年01期
6 王远;吕建;徐锋;张林;;一个适用于网构软件的信任度量及演化模型[J];软件学报;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虹;翟东升;;基于社会网络的信任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12期
2 周卫国;史戎坚;叶婷;;基于Web2.0网站中社会网络的信息挖掘[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06期
3 尹洪章;曹先彬;;结合内容相似性和时序性的社会网络挖掘[J];计算机工程;2008年01期
4 高鹏;曹先彬;;基于社会网络的聊天数据噪声过滤[J];计算机工程;2008年05期
5 易明;邓卫华;;网络书签系统中基于社团结构的个性化推荐方法[J];情报学报;2010年06期
6 刘驰;郑小林;徐爱武;陈德人;;基于社会网络与信誉的C2C信任评价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0年24期
7 徐群叁;徐邦海;孙玉娟;;分布式环境中基于社会网络的资源发现机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年34期
8 邱航明;孙文俊;白钰;;不同博客圈结构对比及其成因研究[J];现代情报;2008年06期
9 万怀宇;林友芳;黄厚宽;;社会网络中的链接稳定性预测问题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杨玉忠;范明钰;王光卫;;基于兴趣群组的P2P信任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燕飞;张铭;谭裕韦;唐建;邓志鸿;;综合社会行动者兴趣和网络拓扑的社区发现方法[A];NDBC2010第27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B辑)[C];2010年
2 李梦辉;高亮;樊瑛;王大辉;吴金闪;狄增如;;基于局域连接机制涌现的偏好选择[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方锦清;汪小帆;郑志刚;;非线性网络的动力学复杂性研究的进展概况[A];第四届全国网络科学学术论坛暨研究生暑期学校论文集[C];2008年
4 阳德青;肖仰华;汪卫;;基于统计模型的社会网络群体关注度的分析与预测[A];NDBC2010第27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B辑)[C];2010年
5 周明天;;互联网环境的信息安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6 郑倩冰;朱培栋;朱政坚;;基于在线社会网络的信息存储与搜索机制研究[A];2010年第16届全国信息存储技术大会(IST2010)论文集[C];2010年
7 高建蓉;;网络安全管理要挖掘社会潜力[A];第二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纪雅莉;郭进利;;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SNS网站[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openBC中国区总经理 宋新宇;真实的社区网络是Web2.0的未来[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2 ;全球网络威胁信誉评分系统[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3 杨书卷;Web2.0的实质:寻求用户信息的组织和传播方式[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记者 张林军;“超越时空的紫禁城”敞开大门[N];大众科技报;2008年
5 ;网络攻击呈现四大新特征[N];人民邮电;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峰;互联网宏观拓扑结构中社团特征演化分析及应用[D];东北大学;2009年
2 谭婷婷;网络微内容推荐方法及支持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于健;对等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及信誉机制的建模与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胡海波;在线社会网络的结构、演化及动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郭正彪;大尺度在线社会网络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林琛;WEB环境下的社会网络挖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尹美娟;基于Web和Email的多元社会网络抽取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谢兴;社会网络中兴趣发现与信息组织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纪雯;对等环境下信誉机制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刘凤鸣;P2P服务环境中基于社会网络的信任计算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一鸣;社会关系网络构建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汪燕;社会网络的隐私保护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杨成;基于MapReduce的社会网络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熊正理;在线社会网络中社区发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岳志凯;在线社会网络拓朴结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明涛;结合话题的社会网络社团发现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张林安;多关系社会网络社区挖掘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杨方方;面向社会化媒体的社会网络挖掘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吴文杰;在线社会网络用户显式和隐式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康书龙;基于用户行为及关系的社交网络节点影响力评价[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19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619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