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IP网络中主动式故障快速恢复算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2 06:27

  本文选题:IP网络快速恢复 切入点:无环替换 出处:《河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为了解决传统网络协议故障恢复时间过长而加剧网络丢包、网络拥塞的问题,人们提出了IP网络主动式故障快速恢复技术。这是一种通过预计算的方法得到备份转发路径的故障恢复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应用于故障发生后和重路由之间的时间段内。在现有的主动式故障恢复算法中,LFA算法计算复杂度低,只需要在现有的路由协议上经过简单的修改就可以实现,因此LFA相较于其他算法更加具有优势。LFA技术的关键是根据无环公式计算出故障时用来替换正常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并且保证到达目的节点的流量不形成路由环路。但是,LFA算法在现阶段还存在着一定缺陷。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并不是所有的节点都满足拥有替换节点的条件,因此该算法并没有对整个网络起到完全的保护作用。此外,在面临多故障时LFA算法不能避免形成环路的问题也将是研究改进的重点。本文通过公式推导和证明得出新的无环替换公式,大量仿真实验表明新提出的算法在链路保护覆盖率以及多故障上具有更优的效果。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LFA算法故障保护覆盖率不理想的问题,首先对LFA算法的无环替换公式进行修改并通过理论推导验证算法的可行性,通过改进公式得到改进的Modified LFA算法;之后采用与LFA算法相结合的混合算法Mixed LFA算法,当网络中发生故障时首先采用LFA算法进行转发,当LFA算法不能保护时采用Modified LFA算法进行转发,只有当两种算法都不能保护时再选择丢包;通过仿真实验验证,Mixed LFA算法在故障保护覆盖率上相较于LFA算法提高了8.89%;2.为解决LFA算法在多故障情况下不能避免形成环路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多故障情况下使用LFA算法形成环路的原因和条件,得到结论只有在两个节点之间才能形成环路,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节点之间不能形成环路;根据得到的结论对LFA算法在备份路由表创建的步骤进行改进,将LFA算法中互为无环替换节点的路由表项标记为不可用得到了改进的算法I-LFA算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I-LFA算法能够解决IP网络中的多故障恢复问题且避免形成路由环路。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acket loss and network congestion caused by the long fault recovery time of traditional network protocol, the active fast fault recovery technology of IP network is proposed.This mechanism is used to obtain the recovery mechanism of the backup forwarding path by the method of prediction. This mechanism is mainly used in the time period between the fault and the rerouting.Among the existing active fault recovery algorithms, the LFA algorithm has low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and can be implemented by simply modifying the existing routing protocols.Therefore, the key of LFA technology is to calculate the next hop node which is used to replace the normal node in the absence of loop formula, and to ensure that the flow to the destination node does not form a routing loop.However, the LFA algorithm still has some defects at the present stage.In the real network environment, not all nodes satisfy the condition of having replacement nodes, so the algorithm does not protect the whole network completely.In addition, the problem that the LFA algorithm can not avoid the formation of loops in the face of multiple faults will also be the focus of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In this paper, a new acyclic substitution formula is derived and proved by formula. A large number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has a better effect on link protection coverage and multiple faults.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coverage of fault protection of LFA algorithm is not ideal, this paper first modifies the acyclic replacement formula of LFA algorithm and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lgorithm by theoretical derivation, and obtains the improved Modified LFA algorithm by improving the formula.Then the hybrid algorithm Mixed LFA, which is combined with LFA algorithm, is adopted. When the network fails, the LFA algorithm is first used to forward, and the Modified LFA algorithm is used to forward the LFA algorithm when it can not be protected.Only when the two algorithms can not protect, we choose to lose the packe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xed LFA algorithm can improve the fault protection coverage by 8.89% compared with the LFA algorithm.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LFA algorithm can not avoid forming loops in multi-fault cas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conditions of using LFA algorithm to form loops in multi-fault cases,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loops can only be formed between two nodes.The loop can not be formed between three or more node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e steps of creating LFA algorithm in backup routing table are improved.The routing table items in the LFA algorithm are marked as unusable,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LFA algorithm can solve the multi-fault recovery problem in IP networks and avoid the formation of routing loops.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P39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志勇,徐恪,吴建平,徐明伟;分布式路由器中的路由管理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壮志;走马观花看路由[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0年14期

3 杨宗长,徐继生;基于跟踪的路由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4年07期

4 邹晓峰;;浅析路由及路由协议[J];安顺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李欣;刘占军;刘期烈;李云;;随机间断连接无线互联网路由研究[J];中国新通信;2009年01期

6 杨杉;陈凯;;基于路由协议分析的路由管理系统[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年03期

7 朱秋莎;杨树堂;陆松年;;面向数据的因特网路由架构[J];信息技术;2009年11期

8 唐明董;张国清;杨景;张国强;;针对无标度网络的紧凑路由方法[J];软件学报;2010年07期

9 赖增桂;;负责任的更新[J];通信技术;2010年09期

10 王俊人;李大双;;解决路由消息循环的一种新方法[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顺七;;关于传统IP网向MPLS/VPN迁移的几个问题分析[A];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翔;;Ad hoc的路由协议研究[A];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肖安林;张亮;;MANET中若干路由算法性能的比较和评价[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全国第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杨豹;龚正虎;刘亚萍;;BGP路由服务平台(RSP)的设计[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三)[C];2006年

5 马维泉;李芬;巴林凤;;一种适用于蓝牙Scatternet的记忆式有界广播路由(MBR2)算法[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汪笑;;路由Route命令解决视频会商专线和互联网专线传输问题[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昌俊;敖发良;;一种高生存性RPR网络的路由研究[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詹鹏飞;李云;陈前斌;隆克平;;一种实时鲁棒的Ad hoc网络路由方案[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郑旭明;胡光岷;;基于链路丢包率估计的Ad Hoc网络负载均衡路由[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马强;宋玲;陈凤;;基于蚁群优化的Ad Hoc负载均衡路由算法[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琦;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中软路由的实现[N];计算机世界;2001年

2 ;虚拟路由保证新型IP服务[N];网络世界;2001年

3 《网络世界》评测实验室 荣钰 潘永花;路由竞技[N];网络世界;2003年

4 曾迎之;路由要有新规则[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5 西安市公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彭晔;内部路由规划[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6 评测工程师 朱晔 李韬 宋博强 陈琪;个个都是好样的[N];计算机世界;2004年

7 张志刚;虚拟路由引领IP新服务[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8 宋献涛;IP路由走向智能化[N];计算机世界;2002年

9 权心权意;误设IP引发路由异常[N];电脑报;2005年

10 董涛;多协议标志交换(MPLS)原理[N];通信产业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清;基于弱转发的互联网路由可用性和扩展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董平;基于身份与位置分离映射的可扩展路由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罗茂松;无线Mesh网路由与调度联合优化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苏伟;移动互联网路由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李玉军;无线网络连通性及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姬文江;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杨云;基于TCP/IP的QoS路由算法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8 沈斌;移动Ad Hoc网络与Internet互联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谭巍;Ad Hoc网络中基于突发业务的MAC协议与路由协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王]Z琦;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关键技术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志鹏;车联网环境下基于车辆分组的组间通信路由算法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王冲;基于空间划分与协同进化策略的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王会娜;城市环境下车载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阮洁;DSR协议的仿真研究与性能改进[D];长江大学;2015年

5 王鹭洁;基于链路稳定性的车载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潘小清;基于IEEE802.15.4的6LoWPAN路由研究与应用[D];苏州大学;2015年

7 陈晓亮;基于GPRS和物联网的温度采集系统设计与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8 韩保庆;多级Ad Hoc网络与蜂窝网络融合的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延祥;低压电力线通信改进组网路由算法与通信协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黄海利;基于IEEE 802.15.4的路由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99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699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8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