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全球范围互联网经济的观点和玩法

发布时间:2015-03-09 15:14

       

全球范围互联网经济的观点和玩法


       纵观当下互联网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节奏,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如坠雾里。移动互联网、微店商、O2O、共享经济、TMT等等,各类新兴的名词概念层出不穷,让我们自顾不暇。与之相伴相生的则是一批互联网企业在快速成长,大到将互联网玩到炉火纯青的小米,打车应用Uber和Lyft,还有借助淘宝、微信等平台成长起来的良品铺子、春水堂等电商,小到近似于昙花一现的雕爷牛腩、西少爷、马佳佳等等。互联网充分展现了它那比夏花还要绚烂千百倍的姿色,让人目眩神迷。而这些人或者企业成了一颗颗冉冉升起的互联网新星,在这个寒冷冬日的夜晚照亮许多人业已奄奄一息的碎梦。


       而在前段时间,采访一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团队,席间几位创始人大谈公司在如何借助互联网进行所谓社区化口碑式的创新营销,又如何通过线上销售控制用户体验等等,问及其核心技术储备和过往项目经验,他们竟含糊其辞企图蒙混过关,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前景瞬间升腾起一个大大的问号,对其整体印象也降至冰点。这或许只是互联网行业残留的些许浮躁之气。


       在与多位混迹互联网的管理者、创业人员、媒体同行聊天的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观点,我们似乎到了一个变革的临界点,一些玄之又玄的黑科技应接不暇,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基因测序、生物医学等等。


       技术驱动未来


       大红大紫的Elon Musk除了身为PayPal联合创始人,有三个项目为世人所熟知——清洁能源公司Solar City、宇宙飞船公司SpaceX和万众瞩目供不应求的电动汽车Tesla,都不是从“信息高速公路”角度,也并非以拓展信息高速公路为使命创建的。当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互联网思维”来解读Tesla的成功时,其实陷入了一种日趋简单化和庸俗化的误解。Tesla在用互联网为一辆“车”本身赋予更多功能和变得性感的方面确实做得漂亮,比如有着强大交互功能的中控大屏幕和完整的互联网线上体验和订购流程,但真正决定Tesla与其他同样有四个轮子的车不同的,是它的精密至极和富有感知能力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强悍的电机驱动,自动巡航和预警能力,以及越来越真切的“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这些都不是只有非常强大的“云端数据中心”可以实现的。而Space X与Solar City更完全是人们对太空世界与新能源技术的深度摸索——互联网只是最基本的实现和管理工具而已。


       Google的两个联合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都和Elon Musk有着相同的执念,对于技术同样有着执着而狂热的追求。在人们沉迷于“信息高速公路”上盲目狂奔和自我陶醉之时,他们早已厌倦了硅谷的自大和资本市场的急功近利,开始对颠覆性的新技术变得如饥似渴起来。细数一下谷歌在近年来的重大项目,宏大的登月计划自不必说,其他诸如高空气球基站、血糖监测隐形眼镜、量子计算机、千兆光纤、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覆盖了生命基因、仿生学、高速网络等多个领域,无不是以技术见长,并在下一个十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里有着绝对的影响力。也正是因为此,当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放下现阶段的所有“主营业务”,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时,我们才不会感到诧异,因为这才是谷歌的未来,也将可能成为全体人类的未来。谷歌在早期所主导的“整合全世界信息并让它们自由流动”的使命在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已经基本完成。而这些信息的整合与流动已不再是一家有前瞻性的公司最核心的使命了。尽管现阶段的谷歌还是需要通过它所掌握的这条信息流进行创收变现,或许,等到谷歌进入下一个阶段,这些都不再是必要的了。


       此外,Y Combinator最近也明显加强了对生物技术、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现阶段以前沿生物技术见长,分处不同阶段的数家知名企业——23andme、NDAnexus、Foundation Medicine和华大基因等几家公司为例,有着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它们都是众人喜闻乐见的“大数据公司”。但不同于以往那些从传统行业转型而来的公司,被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赋予的新能力和增长空间,这些公司从第一天起,互联网工具和“大数据”就是它们的基石,它们在此基础上向着解密人类生命密码的可知或不可知的未来一步步地迈进。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不是这些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公司”的特质,也非其赖以成名的重器,而是最基础的框架。这与硅晶片、大规模集成电路和30多年前的个人计算机为互联网的出现、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是如出一辙。


       大男孩扎克伯格建成了全世界最为流行的社交网络——Facebook,这还不够。他以190亿美元收购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继续扩大社交网络的帝国。但这都不是重点,社交网络也不是人类的未来,终有穷尽的一天,即便覆盖全体人类那又如何。Facebook在后期收购的虚拟现实初创公司Oculus VR才是真正的杀手锏,因为它所营造的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完全可以构建起一个全新世界的平台,现世的一切都可以在上面重建,社交,游戏,甚至你全部的生活。现在的互联网是一个2D的世界,而虚拟现实则是全方位可感知的3D世界。


       同样地,如果你留心观察在全世界范围内日渐兴起的“创客运动”,比如大疆(DJI)和3DRobotics所孜孜以求的让无人机飘满天空的梦想,他们的所思所为早已超出了用“互联网思维”思考的范畴,他们所要拓展延伸的似乎不是互联网,而是对交通、农业、商业、物流,甚至是天空本身的重构。令人欣慰的是,新的技术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总会超出互联网本身所控制与掌握的范畴,我们所感知的终将摆脱互联网本身的局限,人类商业、生活的边界也终将扩大再扩大。


       视线转回到国内的一线互联网明星企业——百度。


       百度因为在主营业务上——搜索引擎上和谷歌的重叠,常被拿来比较一番,并在国内最大的知识分享和共建社区“知乎”上被品头论足。


       某一年,在接受杨澜采访时,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其实我是一个技术男”。言下之意除了“我不擅长(不想做)管理”,其实更透露出他对于技术的执着,他也深知技术对于百度的重要意义。其实,除了百度所为人诟病的竞价排名之外,百度的技术实力不容小觑,从最早的超链分析,到框计算,再到大数据可视化力作《春节迁徙图》,到百度Eye智能眼镜,再到2014年年中邀请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科学家吴恩达加盟,成立IDL(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研究院),百度在技术之路上的脚步愈来愈坚实,其所触达的领域也早已超出了搜索引擎的范畴,开始像谷歌一样天马行空起来,用玄奇夺目的技术来拓展商业的边界。与此同时,在百度众位高管的历次演讲中,都或多或少透露出了百度在鼓励内部创新上的努力。有文章梳理了李彦宏出席历届黑客马拉松(hackathon)的次数,结论是,每季比赛他都来。由此,李彦宏和百度对于技术的推崇可见一斑。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回过神来,我们仍旧处在一个技术驱动的世界里,我们或者那些还在高举“互联网思维”牌子的人似乎已经落后了。今年早些时候,,我们曾先后策划过数期与互联网经济或者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有关的选题,也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型工具在企业中的运用为主题进行过大范围的采访,先后采访过数十家企业,希望用他们的经验为后来者以及还在转型之路上挣扎的企业提供借鉴。有一个观点得到了多位企业家的共识: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将是互联网企业,所有的企业都将互联网化。


       当你询问某一个企业是否已经在开发利用互联网时,就好像是在问:“你们公司用电吗?”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了基础的公共服务,就像是当初电力的普及一样,它串联起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个体。而在采访后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企业包括一些政府机关单位,他们运用互联网的熟练程度和深入程度超乎我们的预期,而他们对于数据共享、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认知应用也是突飞猛进。


       “互联网思维”过时了吗?


       在Tesla、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强势占领科技板块,“技术驱动”再次主导世界,重回全球舞台的时候,我们曾大谈特谈甚至至今仍在放肆吹捧的“互联网思维”过时了吗?


       我们先将这一个问题放在一旁。


       文章成文之时,恰逢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据主办方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主办的最高规格的互联网会议。会上,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三位中国互联网教父级的人物,以及近来风生水起的雷军、刘强东等悉数出场。


       马云的一句“互联网是需要人类共同承担的责任”更像是对互联网基础地位的盖棺定论。起家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马云深知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所在。阿里巴巴所搭建的平台成就了亿万人,它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中国的角角落落,并借着上市的契机将这种影响力扩散到全球,只因马云坚信互联网是他自己的机会,“更是人类进步的机会,也是人类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


       孙正义的投资之道吸引了无数资本家的追逐,阿里巴巴崛起的神话就是明证。于是,有人直白地表示孙正义投哪儿他就会跟投。而当众人还在追逐蝇头小利之时,孙正义早已开始“仰望头顶的灿烂星空”,放眼整个人类的发展史,高瞻远瞩于人类在未来20年甚至更久的光明未来。


       其实过时的不是“互联网思维”本身。而是思维方式的使用之处,一如现在早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如鱼得水,赚得盆满钵满的行业先行者们,他们并非端坐高堂惯看滚滚财源,唏嘘于他人的后知后觉,而是开始了布道的旅程,用自己积攒十数年的经验和教训为后来者授业解惑。如果在人类向新的高精尖技术进发之际,你还没有学会用互联网来武装自己和自己企业,那么这可能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来源:互联网周刊杂志 作者:郝影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经管之家立场



本文编号:17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7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7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