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基于随机游走的网络故障节点定位算法仿真

发布时间:2018-08-28 13:39
【摘要】:网络规模逐渐增大,路由节点呈现出了较大的随机性分布,节点的位置关联性被打破,很难建立准确的定位模型,造成传统的基于特征匹配的节点故障定位方法很难描述较大的随机性变化特性,造成故障定位的不准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随机游走的网络故障节点检测算法,通过把检测到的故障特征作为随机游走的初值种子点和节点故障配准的特征点,将故障特征配准和位置随机变化检测结合起来,提高了变化检测的效率。改进方法采用了一种最小化特征权值策略来提取故障特征的不透明度,能检测到大范围的节点异常变化,包括一些细微的变化。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方法能够提高故障节点定位的准确性。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of network scale, the routing node presents a large random distribution, and the location correlation of the node is broken, so 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n accurate location model. It is difficult to describe the randomness of the traditional fault location method based on feature matching, which leads to the inaccuracy of fault lo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a random walk network fault node detection algorithm is proposed. The detected fault features are regarded as the initial seed points of random walk and the feature points of node fault registr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fault feature registration and random change detection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change detection. The improved method uses a strategy to minimize the weight of feature to extract the opacity of fault features, and can detect a wide range of node anomalies, including some minor change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method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fault node loc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分类号】:TP39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中明;;Chord模型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张玉琴;秦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分簇的节点定位异常检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年03期

3 ;中国网络规模五年后世界第一[J];中国数据通信;2000年12期

4 俞鹤伟,牟艳华;C/S模式下MIS系统网络规模的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9期

5 林白,李鸥,刘庆卫;基于序贯变化检测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5年09期

6 王新华;;校园网安全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11期

7 邹静;;浅谈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及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1期

8 周碧英;;浅谈校园网络安全隐患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9期

9 王建敏;郑红霞;;Ip地址浅析[J];青春岁月;2011年02期

10 霍丽娜;刘三阳;刘磊;;一种改进的Ford算法[J];现代电子技术;2007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燕飞;张铭;谭裕韦;唐建;邓志鸿;;综合社会行动者兴趣和网络拓扑的社区发现方法[A];NDBC2010第27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B辑)[C];2010年

2 徐云峰;;Fast-flux服务网络可用性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3 何慧;胡铭曾;云晓春;张宏莉;;网络延迟聚类的宏观预警的检测点放置[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5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吴刚珂;;无线网络在检验医学局域网的建立和集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杨锡慧;;CORBA的安全机制及实现[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6 王铁军;刘恒;周明天;;基于分布式生成树的副本定位服务的自适应性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田俊峰;刘仙跃;;入侵检测数据分类模型—PCANN[A];2007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郑京香;;企业局域网中的VLAN应用[A];全国冶金企业计控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诸葛建伟;韩心慧;叶志远;邹维;;僵尸网络的发现与跟踪[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5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李亮;陈明秀;;报业集团网络安全分析[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网络规模随需而定[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2 洪蕾 朱杰 刘喜喜;企业安全找UTM“算账”[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3 贾子昂;借助Wildcard实现局域网IP地址规划[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4 王纪平;两例特殊的网络丢包排错案例[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5 丁海虹 谌力;异构网络环境下的高效网管[N];网络世界;2006年

6 ;未来分布式VPN/防火墙的发展方向[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7 中科院计算所 罗杰文;P2P网络的拓扑结构[N];计算机世界;2006年

8 ;记忆网络iSpirit1516E方便桌面升级[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9 柳下惠;小小电源逼迫交换机罢工[N];电脑报;2007年

10 靖小伟邋刘国强;网络框架初勾勒[N];计算机世界;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海渊;基于XML的动态信息触发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2 齐星云;高性能计算机无缓存光互连网络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黄庆凤;结构化P2P网络性能分析与搜索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刘业;适应自组织管理模式的P2P网络技术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陈贞翔;具有规模适应性的互联网流量识别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彭昭;非结构化对等点播分发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平;大规模网络蠕虫检测与传播抑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郭韦钰;基于市场机制的知识流网络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9 焦玉;人类动力学建模及其对网络传播过程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勇;大规模对等资源共享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鑫鑫;基于页面相似度的链接分析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潘家毅;基于测量的Kad网络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黄静;基于DHT算法的SBC组网及负载均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黄宏涛;P2P信任模型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陈烨;面向资源共享网站的图像标注和标签推荐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刘楝;邮件通联网络变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李红玉;基于Chord协议的P2P网络模型及其搜索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8 徐海斌;P2P重叠网的研究与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9 崔潇;人类周期性行为建模及其对蠕虫传播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李矩希;通用分布式网管的研究及IP网拓扑管理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09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209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c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