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移动教育持续使用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8 18:13

  本文关键词:移动教育持续使用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教育由于受到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已经越来越无法有效地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其在教育行业的应用,逐渐诞生了一种新的移动教育模式。移动教育是用户利用手机等手持设备开展教育和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在目前政府大力实施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移动教育是提高全民教育水平的首选方法之一,被认为是今后教育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尽管移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远程学习形式,让用户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真正的做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需要接受教育。然而,在目前移动技术广泛普及的情况下,移动教育的应用还比较少,尤其是针对移动教育使用的理论研究还很零散。为帮助政府和企业弄清移动教育成功使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移动教育的持续使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政府推广移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针对移动教育使用过程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将移动教育的成功使用看成是一个持续的使用过程,并划分为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移动教育采纳阶段、移动教育适应阶段和移动教育内化阶段。移动教育持续使用三个阶段的划分,为人们理解移动教育的成功使用过程和研究移动教育成功使用的影响因素提供了理论基础。 针对移动教育持续使用过程影响因素的问题,本研究分别基于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系统成功理论和期望确认理论,各自构建了移动教育采纳阶段、移动教育适应阶段和移动教育内化阶段的理论模型,采用Smart PLS分析软件,利用从用户收集到的样本数据,对三个研究模型分别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在移动教育采纳阶段,任务-技术匹配、感知安全、感知价值对用户满意具有正相关关系,而感知价值是通过用户满意来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任务-技术匹配与用户使用意愿具有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在移动教育的适应阶段,,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均对系统使用有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统信任对系统使用有较弱的正向相关关系,系统使用显著地影响用户的系统满意度。在移动教育的内化阶段,期望证实和感知有用性对系统使用和系统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最终对系统忠诚度产生正向影响。 针对移动教育的提升路径的问题,本研究基于移动教育使用过程的采纳、适应和内化三个阶段及其实证研究结果,相对应的提出了短信、网页和客户端的三种应用模式,并根据我国移动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相对应地提出了移动教育的提升路径。 以上研究内容有效地弥补了现有研究中对移动政务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的不足,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移动教育及其使用过程,为政府推广移动教育和企业应用移动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移动教育 持续使用过程 任务-技术匹配 信息系统成功 预期证实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1章 绪论14-30
  • 1.1 问题的提出14-16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问题15-16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6-17
  • 1.2.1 研究目的16
  • 1.2.2 研究意义16-17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17-26
  • 1.3.1 移动教育的发展过程17-21
  • 1.3.2 移动教育的研究现状21-22
  • 1.3.3 移动教育的采纳研究22-24
  • 1.3.4 移动教育适应及其内化研究24-26
  • 1.3.5 研究述评26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6-30
  • 1.4.1 研究内容26-27
  • 1.4.2 研究方法27-28
  • 1.4.3 技术路线28-30
  • 第2章 移动教育持续使用的理论分析30-51
  • 2.1. 移动教育的概念及其特征30-32
  • 2.1.1 移动教育的概念30-31
  • 2.1.2 移动教育的特征31-32
  • 2.2 移动教育的产业价值链32-48
  • 2.2.1 移动教育产业价值链的演变33-38
  • 2.2.2 移动教育产业价值链分析38-42
  • 2.2.3 移动教育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与模式创新42-48
  • 2.3 移动教育的持续使用过程48
  • 2.4 研究框架设计48-49
  • 2.5 本章小结49-51
  • 第3章 移动教育采纳阶段的实证研究51-68
  • 3.1 移动教育采纳的研究模型51-57
  • 3.1.1 采纳阶段及其理论基础51-56
  • 3.1.2 研究模型56
  • 3.1.3 研究假设56-57
  • 3.2 样本选取和变量测度57-62
  • 3.2.1 样本选取57-59
  • 3.2.2 变量度量59-62
  • 3.3 研究模型的数据分析62-65
  • 3.3.1 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63-64
  • 3.3.2 研究模型验证64-65
  • 3.4 实证结果分析65-67
  • 3.5 本章小结67-68
  • 第4章 移动教育适应阶段的实证研究68-83
  • 4.1 适应阶段模型构建68-74
  • 4.1.1 适应阶段68
  • 4.1.2 适应阶段的理论基础  系统成功模型68-72
  • 4.1.3 移动教育使用的研究假设72-74
  • 4.2 样本选取和变量度量74-77
  • 4.2.1 问卷样本特征74
  • 4.2.2 模型变量的测度74-77
  • 4.3 研究模型的实证结果77-80
  • 4.3.1 度量模型78
  • 4.3.2 路径模型78-80
  • 4.4 研究结果分析80-81
  • 4.5 本章小结81-83
  • 第5章 移动教育内化阶段的实证研究83-98
  • 5.1 移动教育内化阶段的研究模型的构建83-90
  • 5.1.1 内化阶段83
  • 5.1.2 内化阶段的理论基础  期望确认理论83-87
  • 5.1.3 预期证实理论模型的改进与应用87-88
  • 5.1.4 研究模型的相关假设88-90
  • 5.2 研究模型变量的测度90-92
  • 5.2.1 感知有用性91
  • 5.2.2 期望证实91
  • 5.2.3 系统使用91-92
  • 5.2.4 系统满意度92
  • 5.2.5 系统忠诚度92
  • 5.3 模型验证的数据分析92-95
  • 5.3.1 变量测度的结果分析93-94
  • 5.3.2 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结果分析94-95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95-96
  • 5.5 本章小结96-98
  • 第6章 移动教育的应用模式和提升路径98-113
  • 6.1 移动教育应用模式98-103
  • 6.1.1 基于短信息的移动教育应用模式98-100
  • 6.1.2 基于移动网页的移动教育应用模式100-101
  • 6.1.3 基于客户端的移动教育应用模式101-103
  • 6.2 移动教育应用水平的提升路径103-111
  • 6.2.1 采纳阶段应用水平的提升路径103-105
  • 6.2.2 适应阶段应用水平的提升路径105-110
  • 6.2.3 内化阶段应用水平的提升路径110-111
  • 6.3 本章小结111-113
  • 结论113-115
  • 参考文献115-12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23-125
  • 附录125-131
  • 致谢131-132
  • 个人简历1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莉;李峰;;中国网络远程教学满意度指数模型实证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年01期

2 郑洁琼;陈泽宇;王敏娟;杰森·吴;;3G网络下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3 黄浩;刘鲁;王建军;;基于TAM的移动内容服务采纳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06期

4 郭学俊;杜春;秦雪杰;;基于本体的Web服务发现模型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年06期

5 崔光佐,陈虎,李树芳;移动虚拟校园(MVC)的构思与实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6 马小强;孔庆仪;;无线移动电子教室的发展及构成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1期

7 赵亮;李博;唐佶;;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与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2期

8 琚春华;彭建良;;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以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09期


  本文关键词:移动教育持续使用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315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9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