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与行为的网络社交平台用户体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需求与行为的网络社交平台用户体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网络社交平台能够将现实中的社交需求衍生至虚拟的网络当中。这种以网络为载体的社交模式,让用户脱离了传统社交的距离、时效、范围的限制。特别是新型移动载体的介入(智能手机、pad、可穿戴设备),让我们从键盘和显示器中摆脱出来,使我们体验到更为自由的互通互联。我们在关注到网络社交平台带来便捷化同时,还应该看到很多产品设计上的不足。特别是功利化的开发与过度的市场运作,使得很多网络社交平台的设计忽视了用户体验,表现出定位趋同、功能相似、操作困难、缺乏人情味,它们在设计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实际上都是忽视了用户需求的体现,当下亟待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能够搭建起用户需求与产品设计的关系。笔者通过对当下网络社交平台的分析发现,很多成功的网络产品其实都有自身的功能特征与运行方式,这使得产品自身具有了区别与其他产品的优势,产品间的这种区别来源于产品定位、媒介特性,来源于不同用户需求下的行为表现,这些产品的设计者把以上因素作为产品设计的内容与规范,最终通过技术手段,落实在产品的信息架构、操作流程、交互设计以及视觉界面上。第一章绪论部分对用户体验进行概述,并阐明Web2.0环境下的体验契机,分析了网络产品的发展现状与症结,说明网络社交行为的出现,最后归纳出网络社交平台对用户的现实意义。绪论内容是我们探讨网络社交平台用户体验的语境与前提。第二章内容,主要就网络社交平台的功能与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剖析。首先对本文当中的网络社交平台概念进行了定义,接下来,以新浪微博与人人网为案例,介绍了“背对脸”与“面对面”两种运行机制。探讨运行机制的目的,并不仅为了加深对某个网络社交平台的认识,而是希望通过这两种运行机制对比分析,说明产品的定位与运行机制是如何左右了用户对产品的选择。最后由运行机制的引入到产品的功能探讨,不同的功能满足了不同的用户需求。从而引出文章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网络社交平台是如何搭建用户需求与产品功能的关系”。第三章与第四章内容谈到了当下用户需求与行为产生的契机,以及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契机包括包括“科技的提升”、“信息方式的转变”、“网络社交动因的出现”三部分内容。契机的出现将作为外部因素,影响到后来的用户需求与行为,最终导致用户在生活方式、行为动作、用户习惯上的改变。用户需求的变化,主要包括用户对信息内容、范围、开放度的变化,行为变化包括,用户信息传播更为碎片化、信息输出更为频繁,最后得出结论,新需求的出现引发了用户行为的改变。第五章提出了在网络社交平台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因素。实际上对于网络社交平台来讲,它们有相似的开发流程、有相似的设计因素需要考虑,但是没有相似的设计法则。所以章节里面所介绍设计因素,并非是设计方法与准则。笔者探讨的目的不在于一定要归纳或总结出网络社交平台在设计过程上所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相反,笔者想要强调产品与产品、功能与功能在设计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来源于不同的产品定位、不同的媒介特性,不同的用户行为习惯,网络社交平台之间正是有差异性的存在,才能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设计师将这种差异性来源融入在自身的产品设计中,落实在信息架构、流程设计、交互设计、视觉界面上。最终影响到用户体验。
【关键词】:网络社交平台 需求 行为 用户体验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93.0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体验研究概述12-14
- 1.1.1 用户体验与可用性的区别12-13
- 1.1.2 用户体验所解决的问题13
- 1.1.3 用户体验研究在国内现状13-14
- 1.2 Web2.0环境下的体验契机14-15
- 1.2.1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14
- 1.2.2 传统与新兴媒体的融合14-15
- 1.2.3 用户诉求的转变15
- 1.3 网络社交平台的研究背景15-18
- 1.3.1 移动社交方式的出现15
- 1.3.2 网络社交平台的国内研究与发展15-16
- 1.3.3 网络社交平台的症结16-18
- 1.4 小结18-19
- 第二章 网络社交平台功能与运行机制19-25
- 2.1 网络社交平台的概念19-20
- 2.2 网络社交平台的运行机制20-22
- 2.2.1 新浪微博的“背对脸”机制20-21
- 2.2.2 人人网的“面对面”机制21-22
- 2.3 网络社交平台的功能22-23
- 2.3.1 信息传递功能22
- 2.3.2 社会交往功能22-23
- 2.3.3 社区(群)共建功能23
- 2.3.4 娱乐功能23
- 2.4 小结23-25
- 第三章 当下用户需求与行为的产生契机25-31
- 3.1 科技的提升25-28
- 3.1.1 移动终端的崛起25-27
- 3.1.2 信息技术的成熟27-28
- 3.2 信息方式的改变28-29
- 3.2.1 信息传播的多向性28
- 3.2.2 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28-29
- 3.2.3 信息内容个人化29
- 3.3 网络社交动因的出现29-30
- 3.3.1 现实社交的虚拟化29-30
- 3.3.2 获取信息的必要性30
- 3.4 小结30-31
- 第四章 洞察用户需求与行为31-35
- 4.1 用户需求的变化31-32
- 4.1.1 “微内容”传播的需求31
- 4.1.2 “小群体”社交的需求31-32
- 4.1.3 开放社交的需求32
- 4.2 用户行为的变化32-34
- 4.2.1 信息传播更为碎片化33-34
- 4.2.2 信息输出更为频繁34
- 4.3 小结34-35
- 第五章 用户至上的网络社交平台设计因素探索35-40
- 5.1 把握媒介特征35-36
- 5.1.1 借助移动终端的功能设计35
- 5.1.2 依托媒介技术的内容设计35-36
- 5.2 结合用户行为36-38
- 5.2.1 结合操作行为的人机交互36-37
- 5.2.2 融入用户习惯的界面交互37-38
- 5.3 融入用户情景38
- 5.4 其他因素38-39
- 5.4.1 避免信息变成从属关系38-39
- 5.4.2 建立更为公平的社区环境39
- 5.5 小结39-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43-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芳;;什么是用户体验[J];程序员;2010年07期
2 刘江;;用户体验,技术人员的必备常识[J];程序员;2010年07期
3 李程;;如何量化用户体验[J];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03期
4 苏锋;;谁该为用户体验负责?[J];微电脑世界;2011年05期
5 丁常彦;;一切为了用户体验[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8年04期
6 邓胜利;;国外用户体验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03期
7 顾骏;王艳秀;张志美;;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中的用户体验[J];情报探索;2008年06期
8 冯华;;注重用户体验[J];微电脑世界;2009年02期
9 周峰;;漫漫用户体验路[J];程序员;2009年04期
10 谭浩;;用户体验的艺术[J];程序员;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欢;陈洁;陈建香;刘畅;卢蓓蓉;;技术视角下的高校信息化应用用户体验研究[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陈军亮;刘伟杰;刘正捷;;网上银行用户体验评价体系研究[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尹志博;杨颖;;用户体验的量化研究方法[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韦安明;覃毅力;岳婷;肖辉;张福国;王洪波;崔俊生;;互联网大规模视频服务用户体验及行为规律研究探讨[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三等奖)[C];2014年
5 陶嵘;;用户体验研究方法概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王柱;周兴社;王海鹏;倪红波;武瑞娟;;一种普适环境下群体用户体验的定量评价模型[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陈鑫;;基于自适应计算的互联网用户体验模型[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12年
8 周娉;方兴;;浅析信息社会下WEB2.0的用户体验[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张含冬;;精于心,简于形——浅析优良设计与用户体验[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C];2014年
10 陈媛Z,
本文编号:349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34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