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penflow的虚拟交换技术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Openflow的虚拟交换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网络架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协议越来越臃肿,使得传统网络急需新的网络架构和更高效的网络管理方式。但传统网络设备相对封闭,没有统一的开放接口,而设备厂商自身协议的开发往往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和高昂的研发成本,所以新协议的创新往往很困难。为了加快网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提出了SDN(软件定义网络)的概念,即将网络中的控制和转发分离,并为开发者提供开发接口。而openflow协议则是SDN中最为成熟的南向协议,在openflow中,控制器专注于决策控制,而交换机完全专注于转发,从而使得网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以及强大的可编程能力。利用OpenFlow技术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数据交换,以简化管理和节约成本。本文阐述了SDN架构和openflow技术,并通过openflow网络环境的搭建研究了虚拟交换技术。
【关键词】:SDN 转发控制分离 Openflow 虚拟交换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93.05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课题研究的技术背景与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12-14
- 1.3 论文章节的安排14-15
- 第二章 软件定义网络15-29
- 2.1 软件定义网络的原理15-24
- 2.1.1 软件定义网络的定义15-16
- 2.1.2 软件定义网络的架构16-19
- 2.1.3 数据控制分离19-22
- 2.1.4 网络可编程22-24
- 2.2 软件定义网络的接口协议24-28
- 2.2.1 SDN南向协议24-27
- 2.2.2 SDN北向协议27-28
- 2.2.3 SDN东西向协议28
- 2.3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OpenFlow技术29-41
- 3.1 OpenFlow协议29-38
- 3.1.1 OpenFLow交换组件29-30
- 3.1.2 OpenFLow流表30-35
- 3.1.3 OpenFLow安全通道35-38
- 3.2 基于OpenFlow的虚拟交换38-40
- 3.3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基于OpenFlow的虚拟交换设计41-57
- 4.1 开发环境及开发软件介绍41-42
- 4.2 网络环境搭建42-53
- 4.2.1 Pox控制器安装及使用42-44
- 4.2.2 虚拟交换机OpenVswitch安装44-46
- 4.2.3 搭建网络拓扑46-49
- 4.2.4 下发流表验证虚拟交换49-53
- 4.3 可视化管理界面开发53-54
- 4.4 用Mininet仿真openflow54-56
- 4.5 本章小结56-57
-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57-59
- 5.1 工作总结57
- 5.2 工作展望57-59
- 参考文献59-64
- 致谢64-65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65-66
- 附件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秀芳,时和平;交换技术的新宠——光交换[J];电信快报;2000年09期
2 Ian Wright ,Marc Schwager ,Rob Newman ,赵锋;电与光:交换技术的阴阳面[J];通讯世界;2001年11期
3 李惠敏,吴德本;现代电信交换技术(15)[J];有线电视技术;2001年24期
4 李惠敏,吴德本;现代电信交换技术(1)[J];有线电视技术;2001年10期
5 段晓东,韩玲,沈金龙;第四层到第七层的高层交换技术及其应用[J];电信科学;2002年04期
6 李伟章;交换技术演进新说 第一讲 交换技术综述[J];电信技术;2003年01期
7 凌仲权,丁振国;基于第四层交换技术的负载均衡[J];中国数据通信;2003年07期
8 吴资玉,权圣良;多层交换技术[J];中国有线电视;2004年Z2期
9 王洪;交换技术,让历史告诉未来[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年02期
10 元志;刘红月;;交换技术的新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国洪文;周岩;杨凌;;择形分子筛无氨交换技术的开发和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党军宏;翟立君;曹志刚;;星载交换技术发展[A];第六届卫星通信新业务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荀兆勇;;基于IMS的卫星综合交换技术[A];2011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会议文集[C];2011年
4 盖立平;;网络数据动态交换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王向群;;智能变电站中的交换技术[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伟松;我国网络与交换技术标准工作取得新进展[N];人民邮电;2005年
2 ;集群交换技术提升企业网络的扩展性[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3 ;无线交换技术[N];网络世界;2003年
4 徐雷;多层交换技术的网管优势[N];网络世界;2004年
5 ;增加可靠性的嵌入交换技术[N];网络世界;2003年
6 ;四至七层交换技术的硬件实现[N];计算机世界;2001年
7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研究事业部;多层交换技术:渐入佳境[N];通信产业报;2002年
8 电子科技大学 颜凯 杨宁;局域网交换技术[N];计算机世界;2002年
9 唐勇;局域网交换技术的新思路[N];计算机世界;2003年
10 记者 姚春鸽;网络与交换技术工作委员会成立[N];人民邮电;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邱智亮;ATM接入IP交换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彬先;基于Openflow的虚拟交换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文杰;半步超前交换技术及其改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张洪素;基于Xen的虚拟交换技术的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12年
4 谢丽斌;高速串行数据传输机制及其交换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钱雁斌;IPsec隧道交换技术研究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刘彩苗;高空平台通信系统半再生信号电路交换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赵卫星;单层交换与多层交换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刘玉芝;基于向量交换技术的IP骨干网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9 李春红;VLAN交换技术在路由器上的实现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陈成良;IMS下MRF的功能与部署结构的改进[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Openflow的虚拟交换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35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