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强度对社交网络中应用接受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7 18:39
技术接受模型(TAM)在Davis (1989)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用户对信息技术技术接受行为的研究,Davis (2000)提出了TAM的改进模型——TAM2,开始引入社会影响这一因素。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线下活动转移到线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作用正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在社交网络微博、facebook、Q-zone等中,越来越丰富的应用随着社交网络入口开放而依附到社交网络平台中供社交网络用户使用并满足他们生活、娱乐、工作等各种需求,如国内社交网络人人网中风靡一时的“开心农场”和开心网的“抢车位”等社交互动应用满足了人们生活和娱乐的需要。“社交网络平台+社交网络平台中的应用(如社交网络小游戏等)”已经被认作互联网的又一座金矿。但当前对社交网络平台中应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未来社交网络平台中的应用将对web2.0领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基于以上理由,本文专注于揭示现有的技术接受模型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用户接受行为研究是否有局限?社交网络中应用的技术接受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关系强度对用户接受...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社交网络中应用接受影响的必要性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思路和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社交网络平台中应用的研究
2.2 技术接受理论研究
2.2.1 理性行为理论(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PB)
2.2.2 技术接受模型(TAM)
2.2.3 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TAM2)
2.2.4 统一的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UTAUT)
2.2.5 小结
2.3 社会影响理论
2.3.1 社会影响
2.3.2 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性社会影响
2.3.3 小结
2.4 社会关系理论研究
2.4.1 社会关系
2.4.2 强关系
2.4.3 弱关系
2.4.4 线上/线下关系
2.4.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 本研究的概念模型
3.2 研究变量与研究假设
3.2.1 感知变量、使用意向变量及假设
3.2.2 社会影响及其相关假设
3.2.3 社会关系强度及相关假设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问卷设计
4.2 变量测量
4.2.1 社会关系强度的测量
4.2.2 感知有用性的测量
4.2.3 感知易用性的测量
4.2.4 使用意愿的测量
4.2.5 社会影响的测量
4.3 初始问卷前测与修改
4.4 样本收集
4.5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第五章 统计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样本构成描述
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5.2.1 信度检验
5.2.2 效度分析
5.3 模型假设检验
5.3.1 相关分析
5.3.2 回归分析
5.3.3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665972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社交网络中应用接受影响的必要性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思路和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社交网络平台中应用的研究
2.2 技术接受理论研究
2.2.1 理性行为理论(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PB)
2.2.2 技术接受模型(TAM)
2.2.3 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TAM2)
2.2.4 统一的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UTAUT)
2.2.5 小结
2.3 社会影响理论
2.3.1 社会影响
2.3.2 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性社会影响
2.3.3 小结
2.4 社会关系理论研究
2.4.1 社会关系
2.4.2 强关系
2.4.3 弱关系
2.4.4 线上/线下关系
2.4.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 本研究的概念模型
3.2 研究变量与研究假设
3.2.1 感知变量、使用意向变量及假设
3.2.2 社会影响及其相关假设
3.2.3 社会关系强度及相关假设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问卷设计
4.2 变量测量
4.2.1 社会关系强度的测量
4.2.2 感知有用性的测量
4.2.3 感知易用性的测量
4.2.4 使用意愿的测量
4.2.5 社会影响的测量
4.3 初始问卷前测与修改
4.4 样本收集
4.5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第五章 统计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样本构成描述
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5.2.1 信度检验
5.2.2 效度分析
5.3 模型假设检验
5.3.1 相关分析
5.3.2 回归分析
5.3.3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665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3665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