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HT的P2P资源定位算法研究及Chord协议的改进
发布时间:2023-03-05 00:37
近几年来,Peer-to-Peer(P2P)技术成为计算机网络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计算模式上P2P打破了传统的Client/Server(C/S)模式,处在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是对等的,它们既可以是客户,又为其他节点提供服务,因而P2P网络具有非中心化,可扩展性,高性价比,负载均衡等特点,这使其发展迅猛,基于P2P技术构建的新型的互联网应用也层出不穷,其应用范围十分广阔,关于文件共享的有Napster,eMUle;关于即时通讯的有ICQ,QQ;关于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共享的有Power,Popular。 P2P网络大体分为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其中结构化的P2P网络通常使用分布式哈希表(DHT)作为其路由表,典型的结构化P2P算法有Chord,CAN,Tapestry,Pastry等,这些算法具有可靠性高,容错性强的特点,而且查找的效率非常高,查找算法的复杂度基本上都是O(LogN),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的分布式系统中。 Chord协议是一种基于DHT的全分布式结构化P2P网络协议,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其不仅拥有分布性,可扩展性,负责均衡等优点,而且相当简洁,仅仅3000行代码就可以完成...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
第2章 有关 P2P 技术的基础知识介绍
2.1 P2P 的概念及 P2P 与传统网络的对比
2.1.1 P2P 是一种覆盖网络
2.1.2 P2P 的定义
2.1.3 P2P 模式网络与传统的 C/S 模式网络对比
2.2 P2P 网络的特点
2.3 P2P 网络的分类及 DHT
2.3.1 DHT(分布式哈希表)
2.3.2 非结构化 P2P
2.3.3 结构化 P2P
2.3.4 混合式 P2P
2.3.5 不同 P2P 网络间的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 Chord 协议分析
3.1 Chord 概述
3.2 Chord 相关术语介绍
3.3 Chord 地址空间和拓扑结构
3.4 Chord 资源定位算法
3.5 Chord 的节点加入算法
3.6 Chord 的节点退出、失效算法
3.6.1 节点的退出
3.6.2 节点的失效
3.7 Chord 的自适应算法
3.8 Chord 协议的评价
3.8.1 Chord 的优点
3.8.2 Chord 的不足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PendulumChord 协议的分析与仿真实验
4.1 PendulumChord 思想介绍
4.2 扩展指针表
4.3 资源定位算法
4.4 节点的加入、退出、失效和自适应
4.5 性能分析
4.5.1 资源定位的时间复杂度
4.5.2 路由表的空间复杂度
4.6 仿真实验
4.6.1 P2Psim 简介
4.6.2 实验仿真
4.6.3 仿真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55333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
第2章 有关 P2P 技术的基础知识介绍
2.1 P2P 的概念及 P2P 与传统网络的对比
2.1.1 P2P 是一种覆盖网络
2.1.2 P2P 的定义
2.1.3 P2P 模式网络与传统的 C/S 模式网络对比
2.2 P2P 网络的特点
2.3 P2P 网络的分类及 DHT
2.3.1 DHT(分布式哈希表)
2.3.2 非结构化 P2P
2.3.3 结构化 P2P
2.3.4 混合式 P2P
2.3.5 不同 P2P 网络间的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 Chord 协议分析
3.1 Chord 概述
3.2 Chord 相关术语介绍
3.3 Chord 地址空间和拓扑结构
3.4 Chord 资源定位算法
3.5 Chord 的节点加入算法
3.6 Chord 的节点退出、失效算法
3.6.1 节点的退出
3.6.2 节点的失效
3.7 Chord 的自适应算法
3.8 Chord 协议的评价
3.8.1 Chord 的优点
3.8.2 Chord 的不足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PendulumChord 协议的分析与仿真实验
4.1 PendulumChord 思想介绍
4.2 扩展指针表
4.3 资源定位算法
4.4 节点的加入、退出、失效和自适应
4.5 性能分析
4.5.1 资源定位的时间复杂度
4.5.2 路由表的空间复杂度
4.6 仿真实验
4.6.1 P2Psim 简介
4.6.2 实验仿真
4.6.3 仿真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55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3755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