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会网络路由发现机制研究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移动社会网络路由发现机制研究与实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的便携式终端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通过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智能终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为网络和通信应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移动社会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 MSN)越来越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移动社会网络顺应了互联网和个人移动通信融合的趋势,旨在为人们提供更加美好和便利的互联网体验。当前,移动社会网络中一个比较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在网络中发现路由节点从而进行消息的传输。移动社会网络在网络的连接方面具有延迟容忍网络(Delay Tolerant Network)的特征。在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具有间歇性、资源受限和无法保证时延的特点。因此在移动社会网络中,如果节点之间直接进行消息传输,这将无法利用传统网络的消息传输策略。和延迟容忍网络一样,消息采用“存储—运载—转发”的方式进行通信。本文在分析了现有的消息传输算法机制基础之上,从多维视角研究了网络中节点之间的社会特征,逐层深入的构建了移动社会网络下的路由发现机制。在节点社会交互层,结合节点自身的交互提出了节点的活跃度概念。在节点社会关系层,通过建立节点之间的拓扑关系,本文给出了本地社区发现的方法。最后,在节点社会评价层,本文综合考虑节点和网络的多维特征,设计了网络中的路由发现机制。该机制通过对节点运用PageRank算法进行评价,再转变为相遇节点效用值。在实际消息传输过程中,本文路由机制综合考虑节点效用值和节点之间的社区关系,判断是否将消息传输给相遇节点,从而实现消息的成功传输。本文使用仿真平台ONE进行试验分析,通过真实数据集对本文提出的算法机制与已有相关算法进行仿真和性能评估,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机制能够获得更好传输成功率和传输延时。
【关键词】:移动社会网络 延迟容忍网络 社区划分 PageRank 动态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93.0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现状9-11
- 1.2.1 传统延迟容忍网络中的路由9-10
- 1.2.2 移动社会网络下的路由10-11
- 1.3 研究内容11-12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12-14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理论知识14-22
- 2.1 延迟容忍网络14-18
- 2.1.1 发展概述14-15
- 2.1.2 延迟容忍网络体系结构15
- 2.1.3 延迟容忍网络消息传输模式15-16
- 2.1.4 延迟容忍网络的特点16-17
- 2.1.5 延迟容忍网络路由传输机制分类17-18
- 2.2 移动社会网络18-21
- 2.2.1 移动社会网络概述18
- 2.2.2 移动社会网络种类18-19
- 2.2.3 移动社会网络组成19
- 2.2.4 移动社会网络结构类型19-20
- 2.2.5 移动社会网络研究热点20
- 2.2.6 移动社会网络消息传输特点20-21
- 2.3 本身小结21-22
- 第三章 移动社会网络的消息传输22-30
- 3.1 社会网络特征分析22-25
- 3.1.1 节点社会特征度量指标22-23
- 3.1.2 节点社区结构23-25
- 3.2 节点之间社会关系分类25-26
- 3.2.1 自我报告型的社会网络关系25
- 3.2.2 探测型的社会网络关系25-26
- 3.3 消息路由传输机制介绍26-28
- 3.4 路由机制评价指标28-29
- 3.5 本章小结29-30
- 第四章 多维视角消息路由发现传输机制30-45
- 4.1 社会交互层30-32
- 4.1.1 节点相遇规律分析30-31
- 4.1.2 节点活跃度31-32
- 4.2 社会关系层32-38
- 4.2.1 网络拓扑模型32-33
- 4.2.2 邻居集合和本地社区33-34
- 4.2.3 本地社区发现算法34-38
- 4.3 社会评价层38-42
- 4.3.1 节点评价方法38-39
- 4.3.2 网络特征分析39-41
- 4.3.3 节点传输效用值41-42
- 4.4 消息传输算法42-43
- 4.5 本章小结43-45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45-61
- 5.1 仿真平台45-47
- 5.1.1 延迟容忍网络仿真平台45
- 5.1.2 ONE模拟器简介45-46
- 5.1.3 路由传输机制实现46-47
- 5.2 实验数据47-48
- 5.3 实验方法48-50
- 5.3.1 数据分析及参数选取48-49
- 5.3.2 实验设置49-50
- 5.4 结果分析50-60
- 5.5 本章小结60-61
- 第六章 展望和总结61-63
- 6.1 工作总结61
- 6.2 展望61-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王金龙;吴启晖;;认知无线电中基于可信度的感知节点集选择[J];应用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2 张晓;王金龙;吴启晖;;认知无线电中一种感知节点集自适应选择算法[J];信号处理;2010年06期
3 汪晗;齐望东;王坤;;克服不可定节点影响的区分定位方法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2年07期
4 刘建强;兰巨龙;邬江兴;;基于节点疏远方法的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年03期
5 谭运宝;钟诚;玉易;刘磊;;链路守卫节点合作监测检测恶意合谋攻击[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1年09期
6 田乐;谢东亮;韩冰;张雷;程时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瓶颈节点的研究[J];软件学报;2006年04期
7 邓亚平;吴川平;;基于移动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瓶颈节点[J];计算机应用;2011年07期
8 李磊;李凤荣;黄河清;;无线传感器网络局部瓶颈节点的分布式检测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许晓荣;章坚武;黄爱苹;;基于多节点协作的认知WSN能耗优化算法[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贾杰;陈剑;常桂然;赵林亮;;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最优覆盖节点集的求解算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晓荣;章坚武;黄爱苹;;基于多节点协作的认知WSN能耗优化算法[A];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世杰;Internet宏观拓扑演变过程中的进化、自复制和突变特征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刘克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节点定位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廖卓凡;无线网络中保证覆盖连通的节点部署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郭丽芳;MANET的拓扑动态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刘佳琦;移动P2P覆盖网拓扑结构及节点合作保障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王s鮯
本文编号:459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45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