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视线追踪技术在网页关注点提取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8:12

  本文关键词:视线追踪技术在网页关注点提取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视线追踪 模式识别 图像处理 网页关注点


【摘要】:视线追踪技术也叫眼动跟踪技术,其利用电子、机械、光学等各种检测手段,获取用户当前眼睛的状态,进而分析得到用户眼睛当前凝视位置。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实现一个非穿戴式的视线追踪系统,并用该系统来帮助进行网页的关注点提取,利用视线追踪技术为网页可用性分析带来可靠的数据支持,为网页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本文研究的重要性在于,网页关注点是用户浏览网页时,视线首先注意到的位置及停留时间较长的位置,网页关注点提取对于网页可用性测试、网页设计及开发都有较大的数据支持作用,并最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传统的网页关注点分析技术主要从用户浏览网页时点击等操作结果的角度进行,很难分析网页设计好坏的内在原因;所谓“眼睛骗不了人”,视线追踪技术从视觉信息加工的角度,为网页关注点提取提供了新的、高效的途径。本文首先研究人眼的视觉机制以及视线追踪方法的发展及原理,确定本系统利用瞳孔-角膜反光法实现;在系统开发阶段先进行视线参数检测和人眼特征提取,然后利用基于粒子滤波的方法进行瞳孔跟踪,进而利用得到的双眼瞳孔及普尔钦斑的位置坐标进行视线方向计算,最终得到用户浏览网页时的视线落点,提取出网页关注点。本文的研究中成功设计并开发出一个实时的、较精确的非穿戴式视线追踪系统,并用该系统提取出用户浏览网页时的关注点,将视线追踪技术应用于网页关注点提取。目前国内对视线追踪及瞳孔跟踪方法的研究不多,落后于国外的研究进度和成果,利用粒子滤波的方法进行瞳孔跟踪更是少有提及。本文的瞳孔追踪方法基于S1R,补充了这方面的一些内容。同时设计了四个近红外LED光源产生四个普尔钦斑的方法,较有创新性,降低了视线方向计算的难度;还创新地使用透视变换的方法计算视线方向,算法效率高,复杂度低。本课题实现的视线追踪系统效率较好,在相对较低廉的成本下即可进行实时、较精确的视线追踪,用户在普通PC上即可实现对网页关注点的提取,相比以往价格昂贵的眼动仪,本课题的成果有较好的可推广性。因为视线追踪技术特殊的优势,提取网页关注点后对网页设计帮助很大。本研究对视线追踪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有较大参考价值,能对网页关注点提取和网页的设计提供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视线追踪 模式识别 图像处理 网页关注点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3.092;TP391.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课题来源和目的9-10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10-13
  • 1.2.1 眼动的概念11
  • 1.2.2 视线追踪技术的发展11
  • 1.2.3 视线追踪方法11-13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3.1 技术路线及理论依据13-14
  • 1.3.2 实验基础14
  • 1.3.3 预期研究结果及其意义14
  • 1.4 论文的结构14-16
  • 2 系统设计方案16-21
  • 2.1 系统原理16-17
  • 2.2 系统的硬件结构17-18
  • 2.2.1 系统硬件介绍17
  • 2.2.2 系统硬件结构及功能17-18
  • 2.3 系统的软件结构18-20
  • 2.3.1 软件开发环境18-19
  • 2.3.2 系统软件结构19-20
  • 2.4 本章小结20-21
  • 3 视线参数检测21-29
  • 3.1 人脸及人眼检测22-24
  • 3.1.1 AdaBoost算法22
  • 3.1.2 人脸检测22-23
  • 3.1.3 人眼检测23-24
  • 3.2 普尔钦斑点检测24-26
  • 3.2.1 图像二值化24-25
  • 3.2.2 普尔钦斑轮廓检测25
  • 3.2.3 计算普尔钦斑中心坐标25-26
  • 3.3 瞳孔中心检测26-28
  • 3.3.1 方框滤波26
  • 3.3.2 图像二值化26-27
  • 3.3.3 霍夫变换检测瞳孔27-28
  • 3.4 本章小结28-29
  • 4 瞳孔跟踪29-34
  • 4.1 粒子滤波的原理29-30
  • 4.2 粒子滤波跟踪瞳孔的过程30-31
  • 4.2.1 初始化阶段-提取瞳孔特征30
  • 4.2.2 跟踪阶段30-31
  • 4.3 实验结果31-33
  • 4.4 本章小结33-34
  • 5 视线方向计算34-39
  • 5.1 透视变换原理34-36
  • 5.2 视线方向计算过程36-38
  • 5.3 视线方向计算结果38
  • 5.4 本章小结38-39
  • 6 网页关注点提取实验39-45
  • 6.1 实验环境39
  • 6.2 实验设计39-42
  • 6.2.1 参与测试的人员39
  • 6.2.2 实验任务39-42
  •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42-44
  • 6.3.1 搜索时间影响42
  • 6.3.3 网页关注点影响因素42-44
  • 6.4 本章小结44-45
  • 7 结论45-47
  • 7.1 工作总结45-46
  • 7.2 课题展望46-47
  • 参考文献47-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0-51
  • 致谢5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羽;;网络追踪技术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王卫姣;;话题追踪技术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2013年04期

3 韩金森;邹涛;张龙军;;叛逆追踪技术研究[J];电子科技;2012年11期

4 詹超慧;戚颖;奚惠宁;冯薇;曹璐;;基于视频的视线追踪技术的专利分析[J];电视技术;2013年S2期

5 杨健;李积源;;基于ASP.NET的追踪技术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09期

6 张家华;彭超云;张剑平;;视线追踪技术及其在e-Learning系统中的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05期

7 李春芳;黄维平;;IP反向追踪技术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22期

8 彭政;罗永健;刘伟;;赛博空间计算机攻击行为的追踪技术研究[J];电信快报;2012年07期

9 杨谦;黄琳;林中;;IP追踪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年22期

10 王凌燕;丁露露;李鹏坤;;眼球追踪技术及其在网上学习监控中的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静;谢明星;吕清;王新房;黄君红;丁琳灵;胡莉君;贺林;;左房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房功能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陈正;陈竹;王爽;赵蕴辉;王华菊;;国外核弹头销毁前的核查与追踪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3 王静;谢明星;吕清;王新房;黄君红;丁琳灵;胡莉君;贺林;;左房容积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房功能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黄桂;张丽;谢明星;王新房;黄君红;吕清;;左房容积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房功能[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5 王纯亮;叶兆祥;肖建宇;;组织追踪技术在CT灌注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沈景霞;修春红;樊英;薛凤华;李立之;黄永麟;;定量组织速度和组织追踪技术对正常人心室长轴功能评价[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7 严家麟;;中望CAD软件中的极坐标追踪技术[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园园;“眼球追踪技术”引发行业关注[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博;视线追踪技术及其在驾驶员与乘客监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2 苏加军;叛徒追踪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视线追踪技术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2 金瑞铭;视线追踪技术在网页关注点提取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3 梁俊媚;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左心房重构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李文静;运动追踪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5 曹红;Blog社区的发现与演变追踪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韩智强;入侵追踪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7 张艳;IP追踪技术的研究及在局域网中的实现[D];贵州大学;2006年

8 邹鸿程;微博话题检测与追踪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奚洋;基于概率包标记的入侵追踪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苏加军;叛徒追踪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60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760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0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