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节点行为的信任管理机制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节点行为的信任管理机制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P2P网络 信任管理 评分行为 时间衰减 兴趣簇 推荐可信
【摘要】:P2P(Peer-to-Peer)网络中节点地位是同等的,没有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分,节点在被其他节点服务的同时也在向其他节点提供服务。在目前互联网的重心从以网络为核心转变为以移动终端为核心的背景下,P2P技术凭借其部署灵活和价格低廉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当前P2P网络中的信任管理模型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没有在计算信任值时考虑到信任会随着时间衰减,没有考虑节点更相信与自己看法更相似的节点的推荐,以及网络规模的扩大引起的模型性能降低、计算开销大的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展开了如下工作:(1)对于P2P网络中信任管理模型未考虑信任会随着时间衰减以及节点更愿意相信看法与自己更相似的节点推荐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节点评分行为的信任管理模型(NRBTrust)。由于信任随着时间的衰减特性,模型引入信任的时间衰减函数在计算信任值时作为调节因子,由于节点更倾向于相信与自己看法相似的节点,所以在计算推荐信任度时把节点评价相似度考虑在内。(2)对于P2P网络中信任管理模型中节点规模的扩大导致系统计算开销增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兴趣簇的信任管理模型(IC-Trust)。该模型通过节点间相似度的比较,当达到特定阈值时则可以加入这一兴趣簇内。同一兴趣簇内节点的交易相对于兴趣簇间节点的交易更加频繁。一个兴趣簇内有且只有一个超级节点,超级节点是在簇内选取的综合能力最高者担任,它负责兴趣簇内节点的信任信息的管理、节点交易信息的管理和节点的加入和退出操作。如果交易双方在同一兴趣簇内,通过整合兴趣簇内其他节点对目标节点的历史交易记录和交易节点自己与目标节点之间交易的经验,再结合相关的参数得出节点的信任值。如果交易双方不在同一兴趣簇内,在节点直接交易的基础上再融合兴趣簇间信任度得到节点的信任度。(3)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信任管理原型系统来验证提出的两个信任管理模型,从系统的运行来看,本文所提出的信任管理模型能够识别出恶意节点的各种恶意行为并且大大的提高了系统的成功交易率,提高了分布式环境下节点交互的安全性。
【关键词】:P2P网络 信任管理 评分行为 时间衰减 兴趣簇 推荐可信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3.0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2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9-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11-12
- 第二章 P2P网络和信任管理的理论基础12-19
- 2.1 P2P网络概述12-14
- 2.2 信任管理模型概述14-18
- 2.3 本章小结18-19
- 第三章 基于节点评分行为的信任管理模型的设计与实现19-26
- 3.1 节点的评分行为19
- 3.2 基于节点评分行为的信任管理模型19-21
- 3.2.1 直接信任度的计算19-20
- 3.2.2 推荐信任度的计算20
- 3.2.3 综合信任度的计算20-21
- 3.3 性能评价指标21
- 3.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21-25
- 3.4.1 恶意节点的分类21-22
- 3.4.2 不同恶意节点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22-25
- 3.5 本章小结25-26
- 第四章 基于兴趣簇的信任管理模型的设计与实现26-39
- 4.1 兴趣簇模型26-27
- 4.2 兴趣簇划分27-29
- 4.3 基于兴趣簇的信任管理模型29-30
- 4.3.1 直接信任度29
- 4.3.2 推荐信任度29-30
- 4.3.3 综合信任度30
- 4.4 性能分析30-31
- 4.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31-38
- 4.5.1 兴趣簇内的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31-35
- 4.5.2 兴趣簇间的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35-38
- 4.6 本章小结38-39
- 第五章 信任管理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39-45
- 5.1 系统总体框架39-40
- 5.2 系统详细设计40-42
- 5.2.1 主要功能模块40
- 5.2.2 节点交易流程40-42
- 5.3 原型系统主要界面42-44
- 5.4 本章小结44-45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45-47
- 6.1 论文总结45
- 6.2 进一步工作45-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连;朱爱红;苏涛;;云计算信任管理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年09期
2 周明辉,梅宏,焦文品;基于中间件的可定制信任管理框架[J];电子学报;2005年05期
3 苏成;电子商务中的声誉评估与信任管理[J];计算机安全;2005年07期
4 王益涵;陶莉;曹奇英;;普适环境下的信任管理及其在移动服务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年08期
5 李杰;胡华平;尹刚;;信任管理应用集成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年06期
6 荆琦;唐礼勇;陈钟;;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信任管理[J];软件学报;2008年07期
7 单明辉;牛尔力;陈君;;基于声望的信任管理研究综述[J];微计算机应用;2008年11期
8 官尚元;伍卫国;董小社;梅一多;;分布式环境中高效信任管理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9 官尚元;伍卫国;董小社;梅一多;;开放分布式环境中信任管理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0年03期
10 洪帆;张玉;;信任管理机制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6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唐文;段云所;唐礼勇;陈钟;;电子政务环境中基于模糊理论的主体信任管理研究[A];第十七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暨电子政务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任伟;叶敏;刘宇靓;;云安全的信任管理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3 孟魁;王粤;张旭;肖晓春;张根度;;基于时效的虚拟社区信任管理[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李红霞;;基于信任管理的信任度量方法[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石方宇;孙斌;;一种基于信任管理的动态访问控制模型[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宏林;朱艳琴;;信任管理在P2P网络资源发现中的应用研究[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陈福明;王群;;一种面向空间认知的RT模型[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王远;徐锋;曹春;陶先平;吕建;;RTML:一种用于开放协同环境的信任管理语言[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沙瀛;;权利描述语言的分析与比较[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5论文集(下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邓海平;信任也是一种管理[N];中国花卉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张翼;“信任管理”意味着什么[N];光明日报;2001年
3 张京;用信任管理赢得员工信任[N];安徽经济报;2006年
4 邓海平;信任也是一种管理[N];今日信息报;2006年
5 章小琴;用信任管理赢得员工信任[N];工人日报;2006年
6 章小琴;信任的力量[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申海平;信任也是一种管理[N];上海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秀华;基于证书的信任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李凤银;基于声望的信任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徐浩;虚拟组织中融合信任管理的自动信任协商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8年
4 冯玉翔;大规模分布式环境下动态信任管理机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袁时金;信任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王小峰;信任管理的策略表示与量化模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张书钦;对等网络中信任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范鑫鑫;协同计算系统中信任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9 张光华;基于信任管理的安全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崔军;信任管理的信任量化表示与凭据公平交换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莉蓉;云环境下融合动态信任管理的认证服务系统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2 王宁;基于信任管理机制的WSNs簇头选举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赵爽;基于节点行为的信任管理机制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4 饶懿璇;信任管理中的算法设计和模型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陈博;信任管理中凭证链发现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涛;基于全局计算的集团级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跨域信任管理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05年
7 蹇婕;云计算环境中的信任管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8 刘卫;云计算环境下移动电子商务信任管理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年
9 程男男;信任管理中的模型设计和安全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丁一军;基于煤炭B2B交易全过程的信任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93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79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