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中协作缓存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中协作缓存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移动社交网络 协作缓存 接触时间限制 编码技术 缓存空间
【摘要】:移动社交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MSN)作为一种新型的延迟容忍网络(Delay tolerant network,DTN),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MSN中节点具有高度的自主移动性,节点间很难维持稳定的端对端通信链路,这使得传统的数据分发策略在这一网络环境中不能得到直接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移动社交网络中数据访问的效率已迫在眉睫。缓存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以支持低通信开销,低响应延迟的数据分发与共享,本文从缓存放置、接触时间限制以及缓存空间限制三个方面考虑,提出了接触时间感知的协作缓存策略,最后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该协议的部署方法。1)缓存放置方面:在移动社交网络中,节点具有高度的自主移动性,这导致节点间很难维持稳定的端对端通信链路。节点通过彼此间的相互接触来实现数据的传输,由于节点之间的接触概率不同导致它们在网络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在本文中,通过计算节点的???????ICCTETETE?值作为衡量节点重要性的标准,并以此作为选取缓存节点解决缓存放置问题的标准。因为这一标准不仅表明了节点的连通性,还表明了节点具有更多的接触时间用于数据传输。2)接触时间限制方面:由于移动社交网络中节点的移动使得节点之间的接触时间存在限制,因此节点间一次接触过程所能传输的数据有限。这导致节点间的数据传输可能在一次接触过程中无法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传输的性能。本文通过对数据进行切割分片处理,解决了一次接触无法传输完成整个数据的问题,并利用编码技术解决了可能存在的赠券收集问题。3)缓存空间限制方面:在移动社交网络中,节点是社交用户的智能终端设备。而智能设备存在存储空间小的问题,这导致网络中节点的缓存空间存在限制,因此在节点上存储所有的有效数据是不可能的。本文利用节点间的接触历史信息计算出每个节点与其它节点接触的最长时间,并以此为基础限定了节点所能缓存的数据量上限,有效地利用节点的缓存资源。
【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 协作缓存 接触时间限制 编码技术 缓存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3.0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9-11
- 1.2 论文研究目标与意义11-12
- 1.3 论文研究内容12-13
- 1.4 结构安排13-14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研究现状14-25
- 2.1 移动社交网络14-15
- 2.2 协作缓存技术15-22
- 2.2.1 缓存放置18-19
- 2.2.2 缓存替换19-20
- 2.2.3 缓存一致性维护20-21
- 2.2.4 移动社交网络中协作缓存21-22
- 2.3 网络编码技术22-24
- 2.3.1 网络编码技术概念及分类22
- 2.3.2 随机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22-23
- 2.3.3 网络编码优缺点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接触时间感知的协作缓存研究25-35
- 3.1 问题定义25-26
- 3.1.1 网络模型25
- 3.1.2 主要思想及问题25-26
- 3.2 缓存协议设计26-32
- 3.2.1 问题分析26-31
- 3.2.2 缓存协议31-32
- 3.3 仿真实验32-34
- 3.3.1 实验对比方案32
- 3.3.2 实验结果分析32-34
- 3.4 本章小结34-35
- 第四章 协作缓存协议实施方案35-44
- 4.1 具体实施方案35-40
- 4.1.1 接触历史获取35
- 4.1.2 划分协作组35-36
- 4.1.3 协作组内的协作缓存36-39
- 4.1.4 协作组间的数据共享39-40
- 4.2 方案实例说明40-43
- 4.2.1 协作组内的协作缓存策略41-42
- 4.2.2 协作组间数据共享42-43
- 4.3 本章小结43-4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4-46
- 5.1 全文总结44
- 5.2 工作展望44-46
- 参考文献46-52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基于位置的手机社交网络“贝多”正式发布[J];中国新通信;2008年06期
2 曹增辉;;社交网络更偏向于用户工具[J];信息网络;2009年11期
3 ;美国:印刷企业青睐社交网络营销新方式[J];中国包装工业;2010年Z1期
4 李智惠;柳承烨;;韩国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类型分析与促进方案[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5 贾富;;改变一切的社交网络[J];互联网天地;2011年04期
6 谭拯;;社交网络:连接与发现[J];广东通信技术;2011年07期
7 陈一舟;;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J];传媒;2011年12期
8 殷乐;;全球社交网络新态势及文化影响[J];新闻与写作;2012年01期
9 许丽;;社交网络:孤独年代的集体狂欢[J];上海信息化;2012年09期
10 李玲丽;吴新年;;科研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云龙;李艳兵;;社交网络用户的人格预测与关系强度研究[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2 宫广宇;李开军;;对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分析和思考——以人人网为例[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3 杨子鹏;乔丽娟;王梦思;杨雪迎;孟子冰;张禹;;社交网络与大学生焦虑缓解[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毕雪梅;;体育虚拟社区中的体育社交网络解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杜p,
本文编号:856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85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