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中的竞争强度与合作强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中的竞争强度与合作强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 竞争强度 合作强度 跨行业竞争 性战略联盟 影响因素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需求也愈加强烈,这使得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各方推动下取得了迅猛增长。其中移动近场支付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新型支付方式,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其安全、便捷、耗能低的优势,吸引了大批企业参与其中。其中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是移动近场支付产业中的两大实力参与者,两个行业的企业都将移动近场支付列为重点发展业务,出现了多种运营模式,有的企业尝试在对方行业中寻找合作伙伴,建立起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 当前对竞争性战略联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同行业企业所组建的联盟,而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既符合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定义,同时由于其参与企业来自不同行业,与一般的竞争性战略联盟又有不同之处。战略联盟形式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了创新,但在理论层面却缺乏相关的研究,存在理论空白。另外,在战略联盟中,伙伴企业之间既存在合作关系,同时也存在竞争关系,其竞争强度和合作强度对联盟的稳定性、利益分配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当前的文献资料中,对联盟企业竞合关系的研究一般只局限于定性分析,缺乏系统性的、有实例的定量研究。 为了弥补上述不足,本论文设计了四个逐步深入的研究内容,以战略联盟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同时结合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的特征,分析该联盟形式内部的竞争强度与合作强度,力争在以下方向上进行创新和突破:第一,通过对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的属性和特点进行分析,依据行业因素对竞争性战略联盟重新进行分类,创造性地提出“跨行业竞争性战略联盟”这一概念,并从经济学和演化博弈的角度分析该联盟组建的动力机制。第二,从理论角度分析影响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中竞合关系的主要因素,并对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第三,基于对已有研究的综述,选择控制力水平作为衡量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中企业竞争强度的指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建立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竞争强度测度模型,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和仿真模拟。第四,构建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合作强度的测度模型,对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中的合作强度进行了定量研究。 通过研究,论文最终得到了以下结论: 1、结合移动近场支付产业中企业的最新实践经验,从理论层面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基于联盟企业所属行业关系这一全新的视角,对竞争性战略联盟进行重新分类,提出“跨行业竞争性战略联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属不同行业、在特定交叉业务层面互为竞争对手的企业,在保持各自独立经营的前提下,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本及风险共担等战略目标,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合作等方式形成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然后分别建立利润模型和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因。结果显示,成立联盟后,企业的利润有望比独立运营时高;在联盟演化过程中,企业成本和收益对博弈系统的演化趋势和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2、基于对文献的总结,从系统论的角度,选取了18项影响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竞合关系的主要因素,并建立起解释结构模型,对18项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确定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中竞合关系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6个层次,将其划分为基础层影响因素、中间层影响因素及最高层影响因素,并描述各因素的作用路径。 3、基于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建立了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控制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选择了中国移动和浦发银行所组建的联盟进行实证分析,采用中国移动的相关数据进行模拟,仿真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及理论预期,验证模型了有效性。然后以企业实力这一因素为例,对文中所构建的系统模型进行灵敏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适应性和合理性。随后以中国移动和浦发银行所组建的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为例进行仿真,对两企业的控制力水平进行综合考察。模拟和仿真的结果表明,企业对联盟伙伴的依赖度和对联盟的贡献度对企业的控制力水平分别具有明显的负反馈和正反馈作用。最后提出了通过企业控制力水平测度联盟竞争强度的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4、基于目前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的特点,借鉴三维理论,选取相互依赖度、资源共享度及能力耦合度作为评价粒度,构建了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合作强度的球坐标评价模型,并研究了三个评价粒度具体测度方法,填补了理论空白。
【关键词】: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 竞争强度 合作强度 跨行业竞争 性战略联盟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6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2
- 图目录12-13
- 表目录13-14
- 第一章 绪论14-2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4-19
- 1.1.1 研究背景14-18
- 1.1.2 研究意义18-19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19-21
- 1.2.1 研究内容19-21
- 1.2.2 研究方法21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21-23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23-25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25-47
- 2.1 战略联盟相关理论25-37
- 2.1.1 战略联盟的定义25-28
- 2.1.2 战略联盟的分类及特点28-30
- 2.1.3 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30-37
- 2.2 演化博弈论37-40
- 2.2.1 博弈论概述37-38
- 2.2.2 演化博弈论38-40
- 2.3 系统论40-45
- 2.3.1 复杂性理论41-42
- 2.3.2 系统动力学42-45
- 2.4 本章小结45-47
- 第三章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特点及动力机制研究47-67
- 3.1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特点及案例分析47-49
- 3.1.1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特点47-48
- 3.1.2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案例分析48-49
- 3.2 跨行业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定义与特征49-55
- 3.2.1 关于竞争性战略联盟概念界定的研究综述49-54
- 3.2.2 跨行业竞争性战略联盟的提出54-55
- 3.3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形成的经济学动因55-58
- 3.3.1 两企业独立开展移动近场支付服务时的利润模型56-57
- 3.3.2 两企业组建跨行业竞争性联盟时的利润模型57-58
- 3.4 基于演化博弈的跨行业竞争性战略联盟动力模型58-65
- 3.4.1 问题描述及假设58-59
- 3.4.2 对称的跨行业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形成59-62
- 3.4.3 非对称的跨行业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形成62-65
- 3.5 本章小结65-67
- 第四章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竞合关系的内涵与影响因素67-84
- 4.1 战略联盟中的竞合关系67-70
- 4.1.1 战略联盟中的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67-68
- 4.1.2 战略联盟竞合关系影响因素68-70
- 4.2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竞合关系影响要素分析70-80
- 4.2.1 解释结构模型70-73
- 4.2.2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竞合关系的影响因素73-75
- 4.2.3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竞合关系的解释结构模型75-80
- 4.3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竞合关系关键因素和相互作用分析80-82
- 4.4 本章小结82-84
- 第五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竞争强度研究84-113
- 5.1 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及其实现形式84-86
- 5.1.1 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关系84-85
- 5.1.2 战略联盟中的竞争关系85-86
- 5.2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中企业控制力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86-95
- 5.2.1 企业间控制力的影响因素86-90
- 5.2.2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中企业控制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90-95
- 5.3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中企业控制力仿真分析95-105
- 5.3.1 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的战略合作96
- 5.3.2 系统方程及参数设置96-97
- 5.3.3 模型有效性检验97-99
- 5.3.4 模型仿真及分析99-105
- 5.4 仿真结果讨论105-106
- 5.5 基于企业控制力的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竞争强度分析106-111
- 5.6 本章小结111-113
- 第六章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的合作强度研究113-136
- 6.1 合作强度相关研究113-120
- 6.1.1 合作强度影响因素研究113-116
- 6.1.2 合作强度测度研究116-120
- 6.2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中合作强度的影响因素120-121
- 6.3 移动近场支付战略联盟中合作强度的测度121-134
- 6.3.1 合作强度的三维理论121-123
- 6.3.2 合作强度的三维空间球坐标模型123-127
- 6.3.3 三个评价指标的测度方法127-133
- 6.3.4 合作强度的计算实例133-134
- 6.4 本章小结134-136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136-141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136-138
- 7.2 研究未尽之处及未来展望138-141
- 参考文献141-152
- 附录152-154
- 致谢154-1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旭;刘延平;;基于资源依赖观点的企业战略联盟演变机理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李钧;;基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商选择方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龙勇,熊维勤;竞争型战略联盟的数理分析方法及其比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4 李纲;杜智涛;;基于AHP与FCE方法的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强度识别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唐守廉,张静,郑丽;电信竞争三部曲[J];电信科学;2003年01期
6 张力菠,韩玉启,陈杰,余哲,马义中;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动力学研究综述[J];系统工程;2005年06期
7 李海秋;;企业战略联盟关系建立动因研究——资源观视角与交易成本视角的融合[J];改革与战略;2007年07期
8 李振华;赵黎明;;企业之间基于价值创造关系的合作竞争博弈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9期
9 陶青,仲伟俊;合作伙伴关系中合作程度对其收益的影响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10 刘立;;我国电信业价值链与电信企业运营模式演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付丽茹;供应链合作关系及其隐性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2 李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高嵩;非对称战略联盟网络中的机会主义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4 王明贤;企业竞争性战略联盟系统演化机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李政;电信运营商与服务提供商的上下游纵向关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郭晓立;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97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997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