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组织管理论文 >

基于季节性土壤理化特征的雨水花园建造与管理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20:33
   雨水花园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优化和解决城市内涝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生态功效已被广泛证明。其中土壤健康是决定雨水花园建造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选取华北地区六个相似环境特征的雨水花园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于春夏两季在雨水花园径流区、缓冲区和蓄水区等三个功能区采集土壤。通过实验测定土壤质地和土壤含水率等土壤物理性质,以及土壤酸碱度和土壤有机质等土壤化学性质,分析其所呈现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而依据土壤理化特征,分别从植物、土壤、竖向结构组成三个方面提出雨水花园的建造和管理策略,从而为雨水花园设计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研究分析了雨水花园土壤物理特征。土壤物理性质普遍呈现春季优于夏季的现象。在土壤质地上,砂土质地相对壤土和黏土比较稳定,土壤粒径变化幅度上砂土仅为1%~5%,壤土为5%~22%,黏土为9%~14%,可见壤土和黏土会在雨水的冲刷下呈现砂粒所占比例增大的趋势;土壤含水率方面,不同功能区变化趋势普遍为径流区缓冲区蓄水区,最适土壤含水率雨水花园的各功能区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小,仅为0.5%~3.5%,而较低土壤含水率则相对较大,为0.9%~10.6%。雨水花园土壤化学特征方面。土壤化学性质普遍呈现春季大于夏季的现象。在土壤酸碱度上,雨水花园土壤pH值呈现春季大于夏季0.5左右的现象,但各功能区土壤pH值变化幅度极小;土壤有机质方面,呈现春季大于夏季10~20g/kg的现象,春季蓄水区高于径流区和缓冲区,变化幅度为1~16g/kg左右,而夏季则蓄水区小于径流区和缓冲区,变化幅度为2~10g/kg。提出了雨水花园建造与管理策略。雨水花园植物方面:从植物种类选择、植物配置、后期植物管理等给出雨水花园的建造与管理策略,如径流区应选择有固氮性的植物,黏土土质的缓冲区要选择亲水类植物,蓄水区要选择耐贫瘠和抗涝性较强的植物;雨水花园土壤方面:从前期土壤改良和后期土壤管理两方面提出土壤方面的建造与管理策略,如对于黏重、排水不良的土壤应采取掺沙做法,土壤培肥是补充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雨水花园竖向结构方面:分别从场地坡度、竖向结构组成和后期维护等三个方面给出建造与管理策略,包括场地内防渗材料要定期更换或清理,维持场地环境的生态稳定等方面。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5.12;TU992
【部分图文】:

图片,场地,土壤,来源


胜因院春季土壤采集场地之一(图片

场地,土壤,来源,图片


胜因院夏季土壤采集场地之一(图

土壤样品,实验仪器,滤纸


2.3.1.2 实验仪器土壤物理性质检测包括土壤粒径分布和土壤含水量,其实验测量所需用到的实验仪器包括:土壤样品晒、鼓风干燥箱(见图 2-5)、分析天平(精度 0.0001g)、样品勺、具盖容器、滤纸、无磷滤纸、一次性滴管和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等(见图 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翰川;庞丽丽;史云;;频域反射分析法测定土壤含水率标定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年03期

2 冯慧君;赵浩然;郑秀清;陈军锋;苗春燕;薛静;;季节性冻融期覆砂对太谷农田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年05期

3 窦金熙;郭玉明;王盛;刘蒋龙;;土壤含水率测定方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03期

4 张炜;黄晓鹏;吴劲锋;饶新龙;郭衍峰;;土壤含水率对45号钢磨损性能的影响[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年03期

5 刁万英;刘刚;;基于数字图像估算不同密度表层土壤含水率[J];灌溉排水学报;2017年04期

6 徐爽;;土壤含水率测量技术和介电常数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27期

7 罗红品;李光林;;土壤含水率的检测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年05期

8 徐庆华;刘勇;马履一;徐程杨;魏红旭;;土壤含水率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彭遗柱,林三益;一种考虑土壤含水率分布的降雨径流概念模型[J];四川水力发电;1990年01期

10 ;农业文摘[J];山西农业科学;198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昌红;黄本胜;邱静;王珍;杨静学;徐敬华;;幼生桉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C];2013年

2 简季;杨武年;;土壤水遥感定量反演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A];河流开发、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第六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盛伟;钟方平;申茂泉;杨文静;;γ射线透射法测量土壤含水率的蒙特卡罗模拟[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9册(核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分卷、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卷、核测试与分析分卷)[C];2015年

4 王杰;刘珂;任红玲;唐晓玲;李健;;吉林省春季农田土壤水分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5 梁砚清;许国臣;;保水剂在沙化地区不同植物上的应用效果[A];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08年

6 格日乐;刘艳琦;左志严;阿如旱;娜日苏;;土壤水分对植物根-土界面相互作用特性的影响[A];《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大会“防沙治沙与精准扶贫”边会论文集[C];2017年

7 廖绵清;余喜初;叶川;熊国根;诸葛渊;;百喜草治理水土流失及改善生态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力文;尚中博;赵帅;郭凯璇;李德亮;;巯基修饰纳米二氧化硅修复土壤中镍铜锌机理探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8年

9 单梦颖;杨永刚;高登成;丁洪波;项希希;吴兆录;;云南省中部三种森林土壤含水率、容重和细根重及其垂直分布[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廖绵清;余喜初;叶川;熊国根;诸葛渊;;百喜草治理水土流失及改善生态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海燕;秸秆地膜:从土壤中来,到土壤中去[N];农业科技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郑海燕;秸秆地膜:从土壤中来,到土壤中去[N];农民日报;2018年

3 郝劲飞;融资 打井 精耕[N];农民日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吕宁丰;土壤含水率过高“搓衣板路”被责令返工[N];南京日报;2012年

5 ;水稻春育苗 秋季早准备[N];吉林农村报;2008年

6 记者 张红艳;我市喜降及时雨[N];菏泽日报;2008年

7 袁超群 实习生 樊蓓蓓;我市全力以赴抗旱保秋[N];西安日报;2004年

8 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王廷利 孟令远;今年土地“口干”人不渴[N];烟台日报;2012年

9 记者 王小丽;全力做好抗旱冬灌工作[N];渭南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裴兴斌;快快行动抗旱保苗[N];宝鸡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梓茜;汉江流域河—库岸带湿地植被和土壤反硝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8年

2 戚春华;干旱半干旱地区牧草喷灌均匀特性与管网系统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丁启朔;耕作力学研究的土壤结构及其评价方法[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4 王敬贤;土壤中部分酚类污染物的光化学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剑;滴灌均匀度合理取值及系统优化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聂俊丽;基于地质雷达技术的采煤对浅部地层含水量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7 雷少刚;荒漠矿区关键环境要素的监测与采动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朱红艳;干旱地域地下水浅埋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杨林林;麦田土壤水分运移与有效性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10 路超;苹果水肥耦合效应及树体生理响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朝;滴灌条件下枸杞生长及水氮运移试验研究[D];宁夏大学;2019年

2 姜鑫;基于季节性土壤理化特征的雨水花园建造与管理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刘九缠;隧道建设对岩溶槽谷区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9年

4 马稚桐;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区土壤-地下水蒸发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5 郭同同;耐汞微生物的分离及其对汞污染土壤的修复[D];云南大学;2018年

6 王梦琦;聚丙烯酰胺在大庆地区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年

7 谈志彪;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土壤墒情预警系统研究[D];天津农学院;2018年

8 张佳;番茄声发射特征规律及识别方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9 程功;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年

10 曾庆涛;农田土壤典型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及其土—气迁移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34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2834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2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