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创新实验班教育质量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系列研究之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14年
本科创新实验班教育质量调查研究
麦宁
【摘要】: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创新人才的竞争,以及国内敲响教育质量警钟的“钱学森之问”,高校创新实验班的诞生具有浓厚的时代感。高校创新实验班既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尝试,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产物。随着近年来各大高校热推各类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备受各方争论。集聚优势资源于一身的创新实验班教育质量到底有何优势与特色?这些优势与特色是否具有可推广的可操作性?实验班的目标是否达成?培养过程是否适应教育规律?与此同时,创新实验班又存在哪些质量问题?它们又该如何改进?这些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但是从目前研究来看,实证研究不足,更加缺乏从体验者即创新实验班学生本身经验出发的质量评估。本文参考国外从学生学习经验视角出发的质量调查问卷,如全国大学生参与度调查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大学生课程经验调查CEQ(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等,将“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实验班的教育质量评价中,对高校创新实验班的教育质量开展调查研究。 本文以某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校级实验班和院级实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该校师范生为对照,对各类实验班学生学习经验、个人能力成就度以及总体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主要分为4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和文献综述,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介绍和分析了高效创新实验班产生的背景、定义以及介绍目前阶段关于创新实验班教育质量的研究,包括质量问题和建议;界定了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经验,以及介绍了国内外学习经验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方法、相关实证研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教育增值评价理念和学生参与理论。 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与实施,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研究工具的编制:问卷主体主要包括3大部分共8个指标。其中第一部分为学生学习经验,共6个指标:课程参与度、学业承受度、有效教学与考核、人际交往度、学校资源支持度以及学习经验丰富度;第二部分为个人能力成就度,主要指个人成长增值指标:第三部分为整体满意度指标;该部分还详细介绍了研究对象的选取,以及对预测和实测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以及信效度检验。 第三部分是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按问卷的维度分为三大部分:(1)实验班与师范班学习经验比较分析,包括整体情况的均值比较,以及基于年级因素的独立样本t检验;(2)实验班学生个人能力成就评估,同样包含整体均值比较,同时用因子分析归纳比较了各类班级在个人能力增值的结构特征;(3)实验班总体满意度评估,包括校园关系满意度、班级经验整体评价以及推荐度的调查。从以上三个维度较全面地分析了实验班的目标达成度和培养过程合适度,从而真实反映了实验班的教育质量。 第四部分,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了三个结论: (1)实验班(校级和院级)教育国际化明显,院级实验班总体特色不鲜明。主要表现为校级实验班学生的教育质量总体优于师范班,尤其在阅读与写作量、语言学习与国际经验以及学术研究方面优势明显,此外,校级实验班在教师有效教学与反馈以及师生交流上也有明显优势,而院级实验班与同院系师范班相比,这方面差异不大。在对班级总体评价中,院级实验班也和师范班无太大差异,甚至低于师范班,且明显低于校级实验班。 (2)实验班人文精神实践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个人能力成就的因子分析中的“价值观”方面,实验班学生对于“自我认识”和“社会责任”的自评低于师范班,从学生专业选择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也可以发现人文精神的陶冶成果并未达到期待值。 (3)实验班专业问题成教育质量软肋:这是实验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实验班学生的调研发现,从大一至大三,“专业”问题一直是学生关注和强调的改革重点。另一方面,从校实验班大三专业选择的情况来看,选择依然以就业为导向,过于功利主义。 针对以上结论,研究者也提出了相关建议:(1)加强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参与和自主创新;(2)“厚基础”的同时应结合实践课程;(3)用“专业渗透”来“淡化专业”,加强专业交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2.0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2 朱益明;教育质量的概念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05期
3 周作宇;周廷勇;;大学生就读经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新视角[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1期
4 章建石;;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表达与教学评估变革[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2期
5 鲍威;;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成果及其关联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高校学生学业状况的调研[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03期
6 党晶;吴松;;以学生学习为基础的教学质量调查研究——基于英、美、澳、中四国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年04期
7 李志仁;我国应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高教探索;2001年02期
8 罗燕;海蒂·罗斯;岑逾豪;;国际比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测量——NSSE-China工具的开发:文化适应与信度、效度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5期
9 邵娟;;澳大利亚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年03期
10 张安富;靳敏;施佳璐;;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及相关概念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平;王爱民;封功能;於叶兵;赵卫红;;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海洋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之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2 张学文;;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使命的重新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范海荣;学习型社会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范清惠;杨洪志;崔铁成;;关于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李相如;姚蕾;;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6 王志刚,王昌民;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系列研究之二[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白丽萍;周孔张;;略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8 孙德朝;陈佳;;四川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王瑛;高职院校招生难现状分析及对策[J];吉林工学院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年02期
10 卓越;许晓晖;;试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Heidi Ann Ross;;如果我们真的需要学习型社会: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相关性(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2 张会杰;;我国大学生课程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姚书研;;《高等院校中外合作课程与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张永春;;职业技术院校效能初论[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鲍威;;扩招后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陈仲;;“电力电子装置及控制”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索[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7 龙兴明;马燕;郭世刚;宋培森;;基于竞赛驱动模式的师范院校电子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邢沈阳;赵志辉;潘英树;闫守庆;孙博兴;杨润军;高淑贞;;“研究性-开放性”教学模式在黑腹果蝇杂交实验中的应用[A];高等院校遗传学教学改革探索[C];2010年
9 张天波;;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探析[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程素萍;;区县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研究文献综述[A];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杰;公司治理对归核化战略决策及其实施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川平;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质量基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方鸿琴;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构建与质量审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大磊;共和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鲁婧颉;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廉军;转型期的独立学院公共治理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珅;中国、越南、新加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姜晓坤;中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凤鸣;基于Moodle的信息化社区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法运;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陈志忠;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井飞;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7 林丽;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达元;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洁;本科院校内部质量管理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巍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生;美国和俄罗斯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2 何振海,杨桂梅;MIT本科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3 蓝江桥;荣誉计划:美国大学个性化教育的一种形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4 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5 吴雪萍,刘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策略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6 余凯;;学校分层、英才制度与教育公平[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7 朱益明;教育质量的概念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05期
8 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9 马凤岐;“自由教育”涵义的演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10 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单泠 本报记者 纪秀君;[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毛帽;[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 研究员 沈荣华;[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春春;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牛畅;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课程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邵娟;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校喜增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电子科技;2008年02期
2 朱景林;;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9期
3 杨雄;张锦洲;;《材料科学基础》创新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金健;;多媒体教学形势下的实验教学创新[J];成功(教育);2008年12期
5 王小逸;白广梅;客慧明;李英;;创新实验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年11期
6 李力;;浅谈对初中生物探究实验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6期
7 夏向荣;;力学创新实验两例[J];考试(高考试题设计版);2010年Z2期
8 邢磊;李晓莉;历晶;;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9 陆小荣;;“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J];职业时空;2011年06期
10 孙肖子,郭万有,陈南,杨颂华;建立一个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新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剑波;;构建学校科技创新实验与管理的平台[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2 王菊;崔龙基;卫宇晨;陈昊;张一;董彧蒨;陈世春;刘汉清;叶佳睿;李白;姜开厚;;模拟飞机发动机架力学综合创新实验[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武金瑛;;钱令希力学创新实验班介绍[A];科学殿堂的力学之光——第五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4 苏为宁;周进;胡小鹏;王思慧;周惠君;;基础实验与创新实验之间的衔接[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姜开厚;许东松;蒋持平;王琪;;开发综合创新实验4——飞机模拟尾框的设计与实验[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曾铁军;;让学生成为物理实验的小主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7 陈仲林;张青文;;建筑物理创新实验探索[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李万祥;;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创新实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A];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朱云云;刘占荣;;有机化学实验中指导学生创新实验的几点体会[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乔伟;冯乐平;王跃峰;李康智;胡婷婷;梁昭全;;规范开放实验室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A];医学科研管理前沿与实务研讨班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左丽慧;[N];郑州日报;2011年
2 记者 程墨;[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陈丽霞 王怀民;[N];湖北日报;2008年
4 记者陈欣然 通讯员武冰洁;[N];天津教育报;2011年
5 邵俊琴 王慧娟;[N];张家口日报;2010年
6 记者 王彦;[N];黑龙江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吴骞 通讯员 何晓晖;[N];莱芜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朱建华 金艳;[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记者 郭伟;[N];河北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叶小静;[N];温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欣;教育制度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吴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华;中学开展“低成本物理创新实验”设计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董涛;中学物理创新实验的开发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麦宁;本科创新实验班教育质量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4 付章杰;开放实验体系建设及其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湖南大学;2008年
5 杜锦才;冲击动力学综合实验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宋洁;融合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中学生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子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8 张博;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音乐人才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根堂;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法的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刚;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系列研究之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3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iliangguanli/153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