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质量管理论文 >

质量管理2——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30 10:35

  本文关键词: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企业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
苏 秦 1,2,3,宋永涛 1,2,3,刘威延 1,2,3
(1. 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 , 西安 710049 ;2.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西安 710049;

3. 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西安 7

10049)
摘要 : 通过对我国五省区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的调查 ,对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进行了整体评价 。 在此基础上 ,依据全国质 量奖评奖标准 ,对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进行了聚类分析 ,并检验了组织背景对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实施的影响 。 研究发现 : 中国企业拥有一定的质量管理基础 , 但核心管理实践还比较薄弱 ; 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 处于不 同成熟度的企业 ,其质量管理存在显著的差异 ; 此外 ,企业规模对实施质量管理实践具有显著的影响 。 关键词 : 质量管理实践 ; 质量管理成熟度 ; 质量系统 ; 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41(2010)09-0172-06

Quality Management Maturity of Chinese Firms
SU Qin1,2,3, SONG Yongtao1,2,3, LIU Weiyan1,2,3 (1.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anufacturing Systems Engineering, Xi'an 710049, China; 3.The Key Lab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process control & Efficiency Engineering,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gave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China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firms in five provinces of China and classified firms by cluster analyses based on China Quality Award (CQA), practices. and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 contex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ese have the infrastructure of quality management with weak core Quality management maturity can be clarified into four levels, Moreover, and firms in different

quality management.

maturity level will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t quality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significantly.

firm scale will influence the

Key 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 quality management maturity; quality system; cluster analyses 0
引 言 学者们对质量管理实践要素的识别和测量 、 如何在 企业实施质量管理实践以及质量管理实践和绩效的关系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5], 发现即使 采 用 同 样 的 质 量 管 理 实 践 , 不同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效果仍存在很大的差异 [6]。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 但是 , 这些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低成本战 略 。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以及消费者质量意识的增强 , 以 合适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便成为企业实现竞 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1], 这就促使中国企业开始考虑通过实 施质量管理实践强化其竞争优势 。
收稿日期 :2010-04-08

Li 等人 [6]认为 , 造成企业质量管理实施效果存在差异的主
要原因是因为不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不同 , 并将企业 的质量管理水平定义为质量管理成熟度 。 目前 , 已经有学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0672056 ,70872091 ); 西安交通大学校内基金项目 (08140010) 第一作者简介 :苏秦 (1963-),女 ,河南民权人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质量管理 、先进制造系统 。

172

2010.09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者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的质量管理成熟度以及质 量管理成熟度对绩效的影响 [6-9], 但 还 没 有 针 对 中 国 大 陆 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的研究 。 自 1978 年引入第一个现代质量系统以来 , 我国的质 量管理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从早期的 向 发 达 国 家 学 习 , 到 后 期 的 全 面 质 量 管 理 (Total Quality

企业管理

1.2 质量管理成熟度
质量管理成熟度反映了企业实施质量管理实践的程 度和水平 [6],Patti 等人 [13] 将质量管理成熟度定义为企业实 施质量管理的质量 , 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质量越好 , 表明 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越高 。 早在 1979 年 ,Crosby 就提出了质量管理成熟度的五 阶段模型 , 将质量管理成熟度 分 为 5 个 阶 段 : 不 确 定 、 觉 醒 、 启蒙 、 明智和确定 [14]。 在不确定阶段 , 企业没有意识到 质量的作用 , 没有把质量作为一个管理工具 ; 在中间三个 阶段 , 企业开始理解质量 , 开始把质量作为一种工具解决 企业的实 际 问 题 ; 在 确 定 阶 段 , 企 业 已 经 把 TQM 作 为 企 业系统中必须运作与实施一部分 。 在此后 20 多年的时间 内 ,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进行了 研究 。 如 Garvin[15]从质量管理概念和质量管理技术方法演 化的角度将质量管理分为检验 、 质量控制 、 质量保证和战 略 质 量 管 理 4 个 阶 段 ;Saad 和 Siha [16] 提 出 了 质 量 演 化 的 五阶段模型 : 质量控制 、 质量保证 、 全面质量控制 、 全面质 量管理 、 全球质量管理 ;Yeung 等人 [8]通过对香港电子企业 的研究 , 从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视角 , 将制造企业质量管 理系统分为 4 类 :未开发的质量系统 、 结构质量系统 、 适应 环境的质量系统和战略质量系统 ;Zhao 等人 [9]则通过对中 国服务企业的调查 , 将企业质量管理系统分为 : 未开发的 质量系统 、 适应环境的质量系统 、 软质量系统和战略质量 系统 。 此外还有 Wacker 和 Shen[7]的四阶段分类 、Caliego[17] 的五阶段模型 、AI-Dabul[18]的四阶段模型和 Chin 等人 [19]的 五阶段模型 。 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质量学会制定了一个质量系统成 熟度的国际标准 :ANSI / ISO / ASQ Q9004-2000 , 该标准在 绩效水平的基础上对质量系统成熟度进行了划分 ( 如表 1 所示 )。 该标准描述了企业质量管理系统建立和实施所需 的基本要素 ,为企业实施 ISO 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指导 。 尽管上述文献和标准都对质量管理成熟度进行了研 究 , 遗憾的是大部分研究只是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企业质 量管理成熟度的框架 , 并没有真正关注企业实际的质量 管理水平 。 在这些研究中 ,Crosby[14],Chin 等人 [19]和美国质 量学会 [20] 主要按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步骤对质量管理成 熟 度 进 行 划 分 ;Garvin [15],Wacker 和 Shen [7],Calingo [17],AI-

Management ,TQM ), 再到当前的质量认证 , 我国现代质量
管理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10]。 虽然我国政府和企业都 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做出了巨大努力 , 但目前质量问 题依然比较严重 , 制约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 的发挥 。 因此 , 了解中国企业当前质量管理的成熟度 , 探 讨造成不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差异的原因 , 一方面对指 导我国企业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另一方 面对政府主管部门质量标准和政策的制定同样具有指导 作用 。

1

文献回顾

1.1 中国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质量管理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0]: 第一阶 段 , 向发达国家学习阶段 (1978 — 1984 )。 1978 年北京内燃 机厂与国外合作伙伴合作首次实施质量管理 , 这是中国 企业第一次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建立质量系统 。 第二
[11]

阶段 ,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985 — 1991 )。 1985 年 , 上海开 始举办 TQM 的培训和考试 。 次年 , 中国政府要求所有大 中型国有企业都必须实施 TQM 。 但是当时的 TQM 是生
[11]

产效率驱动而非顾客关注驱动的 [10]。 第三阶段 , 质量认证 阶段 (1992- 现在 )。 为了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1991 年 , 中国引入了质量认证制度 , 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质 量认证工作 。 为了鼓励企业实施质量管理 , 中国政府于 1983 年在 全国范围内推广质量奖 。 质量奖的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 效地促进了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该质 量奖于 1991 年被取消 [12]。 为贯彻落实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 品质量法 》, 表彰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 , 中国质量协会于 2001 年组织设立了 《 全国质量管理奖 》。 《 全国质量管理奖 》 是我国对于实施卓越质量管理并取得 显著质量 、 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企业或组织授予的质量方 面的最高奖项 。 2003 年对 《 全国质量管理奖 》 评审标准进 行了修订 ,2004 年 9 月 ,《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 国家标准正 式发布 , 并于 2005 年采用 。

Dabul [18],Saad 和 Siha [16] 则 主 要 依 据 质 量 管 理 概 念 和 质 量
管理技术方法的演化对质量管理成熟度进行划分 , 这两

2010.09

173

企业管理
表1
1 2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夏 、 甘肃 、 新疆和浙江五省区的企业进行问卷调研 。 所选 的调研对象都具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和一定的质量管理实 践经验 。 在调查中 , 我们让被调查对象根据他们对企业质 量管理现状的感知 , 分别对 25 项质量管理实践方法的实 施情况进行评价 。 本研究采用 5 刻度 Likert 量表 , 向 316 家企业发放问卷共 350 份 , 在 315 家企业回收有效问卷

ANSI / ISO / ASQ Q9004-2000 的质量成熟度标准
       % &’ () * +, ./    01 2 34 56  % & 9 . :; < 0 1= : > ? @A BCD>? EF  % &; <> ? 0 1 K   BC DI J> ? FL  G 9M N >? 0 12 3K OP QRS 

3

78



4 5

GHIJ>? 3K

316 份 , 问卷有效率为 90.3% 。 2.2 样本描述
回收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 3 所示 。 从样本特征可以 看出 , 制造业企业在回收样本中占 81.3% , 小型企业占

种分类均没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 相比较 而言 ,Yeung 等人 和 Zhao 等人 对质量管理成熟度的分
[8] [9]

55.4% , 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应当加大对服务业企业以
及大型企业的调查力度 。
表3
0000 100000 000 000 200000 000 000 000 000 3000000000 00000<1500 00000150~5000 00000>5000

类则更加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

2

研究方法 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管理原则 、 质量管理实践和质量

样本的分布情况
00 256 59 43 176 89 7 174 72 69 0000%0 81.3% 18.7% 13.7% 55.9% 28.2% 2.2% 55.2% 22.9% 21.9%

管理技术方法三个层次 , 原则提供了总体的指导 , 可以通 过由各种技术所支持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 不同的研究由
[21]

于研究对象 、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 关注的质量管 理层次也不同 。 本文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研究中国企业 质量管理的成熟度 , 因此本文关注的应该是质量管理的 实践层 。 这是因为 , 质量管理实践在质量管理中是可以观 测的 , 只有通过质量管理实践 , 质 量 管 理 才 能 得 以 实 施 , 管理者才能实现质量改进 [22], 并且 Sousa 和 Voss[22] 也曾提 出 , 质量管理评价及质量管理要素构成的实证研究应当 关注质量管理的实践层 。

3

分析及结果 我们首先分析所有企业对这 25 项质量管理实践方法

的整体评价 , 在此基础上借鉴全国质量奖评奖标准 , 通过 聚类分析评价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成熟度 , 进一步将分类 结果与早期研究相比较 ,并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了解释 。

2.1 调查设计
我们 参 考 Sila 和 Ebrahimpour [23] 的 研 究 , 并 在 中 国 质 量 认 证 中 心 (CQC ) 西 北 评 审 中 心 的 协 助 下 , 在 陕 西 省 选 择部分企业进行访谈 , 提取了 25 项常用的质量管理实践 内容 。 这 25 项全面地概括了当前中国企业几乎全部的质 量管理实践内容 , 如表 2 所示 。
表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1 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整体评价
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 , 得出 25 项质量管理实践方法 的均值 、 方差 , 并依据均值对其重要度进行了排序 , 如表 2 所示 。 从表 2 可以看出 , 企业对大部分质量管理实践方法 的评价基本一致 , 分歧主要集中在少数几项管理实践方 法上 , 如 “ 零缺陷管理目标 ”、“ 柔性生 产 ”、“ 精 益 生 产 ” 和

25 项质量管理实践的描述性统计及重要度排序
4.653 4.626 4.477 4.438 4.386 4.368 4.362 4.286 4.280 4.277 4.264 4.198 4.177 0.921 0.955 0.997 0.992 0.978 0.970 1.027 0.983 0.982 1.003 1.003 1.042 2.468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 1234567 ;< CDEFG 5S FG P7QRST UVW2 YZFG ‘aW2 4.103 4.073 4.052 4.036 4.036 3.933 3.906 3.903 3.854 3.760 3.748 3.523 1.013 1.009 1.079 1.041 1.163 1.022 1.068 1.359 1.122 1.350 1.169 1.399

  !"# )* -./0 89: =>?@AB1 HI JKLMNO QRFG X4 [ \]^_ bcdFG Y

“5S 管理 ”。 进一步访谈发现 , 企业对 “ 零缺陷管理目标 ” 评 价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部分企业认为 “ 零缺陷 ” 的 目标只提供了一种理念 , 不能很好地指导企业开展质量 管理活动 ; 而其他企业则认为 “ 零 缺 陷 ” 是 一 个 长 远 的 目 标 , 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质量意识 , 为质量活动的开展奠定 基础 。 对 “ 精益生产 ”、“ 柔性生产 ” 及 “5S 管理 ” 存在分歧主 要是因为这三项实践均来自于国外成功企业的先进生产 和管理模式 , 企业对这些外来的先进模式究竟能否促进

其次 , 在 CQC 西北评审中心的协助下 , 对陕西 、 宁

174

2010.09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存在争议 。 此外 , 中国企业对高 层 领 导 、 顾 客 关 注 、 质 量 体 系 认 证 、 质量信息 、 战略规划 、 基础 设 施 建 设 和 员 工 培 训 比 较 重视 , 而对供应商管理 、 过程管理 、 新产品和服务设计 、 标 杆管理的重视程度却比较低 。 对比 Flynn 等人 对质量管
[2]

企业管理
从表 4 可以看出 , 除了第 1 类企业和第 2 类企业及 第 3 类企业和第 4 类企业的顾客关注 、 第 2 类和第 3 类 企业的过程管理和资源管理的差异不显著外 , 在其他各 类企业间的 6 项质量 管 理 实 践 内 容 上 均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 说明聚类结果是有效 、 可信的 。
表4
1 2 3 4 2 3 4 2 3 4 2 3 4 2 3 4 2 3 4  -0.61* 0.000 -0.83* 0.000 -1.03* 0.000 -0.52** 0.002 -1.00* 0.000 -1.40* 0.000 -0.18 0.070 -1.24* 0.000 -1.23* 0.000 -0.51** 0.001 -0.83* 0.000 -1.27* 0.000 -1.17* 0.000 -1.00* 0.000 -1.96* 0.000 -0.92* 0.000 -0.93* 0.000 -1.52* 0.000

理实践的分类可以看出 , 中国企业对基础管理实践 ( 包括 高层支持和承诺 、 战略规划 、 顾客关注 、 质量信息收集 、 人 力资源管理等 ) 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核心管理实践 ( 包括过 程管理 、 统计过程控制 、 标杆管理 、 新产品和服务开发 、 供 应商管理等 ), 反 映 出 中 国 企 业 拥 有 一 定 的 质 量 管 理 基 础 , 为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和氛围 。 但 由于核心管理实践还比较薄弱 , 因此中国企业的质量管 理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 需要提高核心管理实践的水平 。
  

Scheffe 多重比较
2  -0.23** 0.003 -0.43* 0.000 -0.20* -0.48* -0.88* -1.05* -1.05* 0.000 0.000 -0.40* 0.000 0.000 0.01 3 

0.000 0.000 0.996 0.000 0.000 0.000



-0.33** 0.001 -0.76* 0.000 -0.44* 0.17 -0.79* -0.01 -0.61* 0.074 0.000 -0.97* 0.999 0.000 -0.60*

3.2 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
本研究依据全国质量奖评奖框架 , 选取了 6 项质量 管理实践内容(高层领导、战 略 规 划 、顾 客 关 注 、质 量 信 息 、 过程管理和资源管理 )。 全国质量奖中的资源管理包 括人力 、 财务等资源 , 由于本研 究 没 有 涉 及 财 务 资 源 , 因 此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中只采用人力资源管理 , 其中 , 人 力资源管理得分用部门或员工的交流 、 员工评价及奖励 、 员工授权 、 员工培训的均值表示 。 利用这 6 项质量管理实 践内容对调查样本进行聚类分析 , 聚类结果如图 1 所示 。





3.3 聚类结果分析
为了对聚类结果进行解释 ,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方法检验组织背景 (行业类型 、企业规模和企业发展阶段 ) 分别对 4 类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内容的影响 ,如表 5 所示 。
表5
1 2 3 4 2 3 4 2 3 4 -0.057 -0.055 -0.051 0.249 0.502** 0.478** 0.430** 0.337 0.337 0.595 0.582 0.595 0.284 0.020 0.022 0.030 0.066 0.057

单因素方差分析
2 3

-0.112 -0.108 0.254 0.229 -0.093 -0.093

0.099 0.085 0.004 0.084 0.093 -0.024 0.454 0.423 0.001

0.940 0.814 0.995






从表 5 可以看出 , 第一类企业和第三类 、 第四类在企 业规模上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类企业和第二类企业在发展
图1 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聚类分析

阶段上存在显著差异 。 该结论进一步证实了 Madu 等人 [24] 的研究 , 即企业规模对质量管理实践的实施具有显著影 响 。 下面进一步对划分的 4 类企业分别进行分析 。 (1) 第一类企业 6 项质量管理实践内容的得分都比 较低 , 并且 6 项质量管理实践内容的实施水平存在较大 差异 。 属于该类的企业共有 23 家 , 这些企业将近 70% 都 属于中小企业 。 这类企业 “ 高层领导 ”、“ 顾客关注 ” 的得分 相对比较高 , 企业高层领导有一定的质量意识 , 并开始关 注顾客和市场 。 遗憾的是 , 这类企业还没有长期的质量战 略规划 ,“ 过程管理 ” 和 “ 资源管理 ” 方面的得分很低 , 没有

由图 1 可以看出 , 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可以显著分 为 4 类 。 第一类 、 第二类和第四类企业的所有质量管理实 践内容都明显处于不同的水平 , 而第三类企业部分质量 管理实践内容水平与第四类企业接近 , 部分质量管理实 践内容水平与第二类企业接近 。 为了检验分类结果是否是可信的 , 需要检验 6 项质 量管理实践内容在每类企业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 本研 究 采 用 Scheffe 多 重 比 较 法 检 验 其 各 项 内 容 存 在 的 差 异 性 ( 如表 4 所示 )。

2010.09

175

企业管理
构建正式的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的质量系统 ( 如图 1 所 示 )。 总体来说 , 这类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 对 比 Yeung 等人 [8]和 Zhao 等人 [9]的研究可以发现 , 这类企业 拥有他们所描述的未开发的质量系统 (Undeveloped Qu-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了很好的实施质量管理的环境和氛围 , 但却没有很好地 实施核心质量管理实践 。 由于这类企业拥有很好的基础 管理实践和较强的战略规划能力 , 因此该类企业仍然拥 有一定的战略质量系统 , 当这类企业的核心管理实践达 到一定程度后 , 其质量管理系统就会发展为战略质量管 理系统 。 属于该类的企业共 92 家 。 (5 ) 本研究划分的四类企业很好地反映了当前中国 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 从整体上看 ,29.2% 的企业属于第 三类企业 ,46.7% 的企业属于第四类企业 , 反映出中国企 业已经开始认识和采用质量管理 , 由于高层领导的支持 以及企业恰当的战略规划 , 部分企业已经取得了成功 。 但 是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中国企业的一些不足 , 突出表现 在人力资源管理和过程管理还比较薄弱 , 与国外企业相 比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 特别是资源管理的水平普遍偏低 。

ality System )。
(2 ) 第二类企业相对第一类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了 一定的提高 , 质量管理的基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 特 别是在 “ 过程管理 ”和 “资源管理 ”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 , 并 且 6 项质量管理实践内容的实施水平基本接近 。 属于该类 的 企 业 共 有 53 家 。 这 类 企 业 普 遍 拥 有 Yeung 等 人
[8]



Zhao 等人 [9]所描述的适应环境的质量系统 (Accommodating Quality System ), 但 与 Yeung 等 人 [8] 和 Zhao 等 人 [9] 所 描 述
的适应环境的质量系统不同的是 , 这类企业的资源管理 水平相对较低 。 对比早期的研究可以发现 , 这类企业由于 高层的重视 , 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质量基础和较强的质量 意识 , 开始采用各种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方法改进企业 质量管理流程 。 但由于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承诺是有限的 , 因此企业的质量管理系 统 还 处 于 待 完 善 和 发 展 阶 段 , 还 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 如图 1 所示 )。 (3 ) 第四类企业在 6 个质量管理实践内容上的得分 都很高 , 与第一类企业相比 , 质量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 高 。 这类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除了 “ 资源管理 ” 外 , 在 其他 5 项质量管理实践内容上的得分非常接近 , 并且得 分都很高 , 反映出这类企业有很强的高层领导能力 、 战略 规划能力和过程管理能力 , 但是资源管理水平却相对比 较低 ( 如图 1 所示 )。 这 类 企 业 普 遍 拥 有 Yeung 等 人 [8] 和

4

结论及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五省区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的调

查 , 分析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其成熟度 。 首先 , 对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总体评价显示中国企业拥有一定 的质量管理基础 , 为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较好的 环境和氛围 。 但由于核心管理实践还比较薄弱 , 因此中国 企业的质量管理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 特别是核心管理 实践的水平有待提高 。 其次 , 依据全国质量奖评奖标准对中国企业质量管 理成熟度进行的聚类分析 , 发现中国企业根据其质量管 理成熟度可以分为 4 类 。 这 4 类企业分别代表了不同的 质量管理水平 , 与国际同类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 , 但中国 企业所表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 , 其人力资源管理和过程 管理相对比较薄弱 。 最后 ,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验了组织背景 ( 行

Zhao 等人 所描述的战略质量系统 (Strategic Quality Sy-
[9]

stem ), 但是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 该类企业
共有 147 家 。 (4 ) 第三 类 企 业 的 质 量 系 统 不 同 于 Yeung 等 人 和
[8]

业类型 、 企业规模和企业发展阶段 ) 对企业质量管理实践 实施的影响 , 结果显示 , 企业规模对质量管理实践的实施 具有显著影响 , 行业类型对质量管理实践的实施没有显 著影响 。 而以往研究认为 , 行业类型对质量管理实践是有 一定影响的 , 本研究中行业类型作用不显著的主要原因 可能是因为样本中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样本量存在 较大的差异 (制造业企业占 81.3%,服务业企业占 18.7% )。 本研究是对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的探索性研究 , 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不同类型企业的样本量差别较 大 , 特别是服务业企业和大型企业样本量偏少 ;(2) 没有

Zhao 等人 发现的任何一种质量系统 。 该类企业 “ 高层领
[9]

导 ” 和 “ 顾客关注 ” 的实施水平基本与第四类企业一致 , 而 “ 过程管理 ” 和 “ 资源管理 ” 的水平则基本与第二类企业一 致 , 其他两项的实施水平处于第二类和第四类企业之间 。 对比 Flynn 等人 [2] 的研究可以发现 ,, 该类企业的一个显著 特 征 就 是 基 础 管 理 实 践 (Infrastructure Practices ) 比 较 扎 实 ( 例如 , 除了资源管理外 , 高层领导 、 顾客关注的得分都 很 高 ), 而 核 心 管 理 实 践 (Core Practices ) 则 相 对 薄 弱 ( 例 如 , 过程管理的得分偏低 ), 因此可以认为 , 该类企业创造

176

2010.09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进一步分析处于不同成熟度的企业绩效的差异 。 因此 , 在 后续研究中一方面要加大不同类型企业的样本量 , 另一方 面引入企业绩效 、 顾客满意度等结果变量 , 探讨不同质量 管理成熟度企业在经营结果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
现状与发展 ( 之一 ) 回顾篇 [J]. 中国质量 ,2003 (2 ):53-54

[12] Zhang, Z.H. Quality management in China[J]. The TQM Ma- gazine, 2000, 12(2): 92-105 [13] Patti, A.L., Hartman, S.J., Fok, L.Y. Investigating organiz- a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maturity: An instrument valid- ation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 lity Management, 2001, 18(9): 882-899 [14] Crosby, P.B. Quality is free[M]. New York: McGraw-Hill, 1979 [15] Garvin, D.A. Managing quality: The strategic and compet- itive edge[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8 [16] Saad, G., Siha, S. Managing quality: Critical links and a contingency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0, 20(10): 1146-1163 [17] Calingo, L.M.R. The evolution of strategic quality manage- 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 agement, 1996, 13(9): 19-37 [18] Al-Dabul, J.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scope and signific- ance of TQM in th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D].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Hull, 1999 [19] Chin, K.S., Dale, B.G., Pun, K.P. Implementing the UMIS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framework in Hong Kong manu- facturing industries[M]. Hong Kong: Hong Kong City Uni- versity Press, 2000 [20] ANSI / ISO / ASQ 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S]. 2000 [21] Dean, J.W., Bowen, D. Management theory and total qua- lity:Improv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rough theory devel- op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 19(3): 392-418 [22] Sousa, R., Voss, C.A. Quality management re-visited: A re- flective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 20(1): 91-109 [23] Sila, I., Ebrahimpour, M. Examin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ac- ross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 rch, 2003, 41(1): 235-268 [24] Madu, C.H., Kuei, C.H., Lin, C.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quality practice in manufacturing firms in the US and Ta- iwan[J]. Decision Sciences, 1995, 26(5): 621-635
( 责任编辑 殷得民 )

[1] Lee, C.Y., Zhou, X. Quality management and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 liability Management, 2000, 17(8): 876-898 [2] Flynn, B.B., Schroeder, R.G., Sakakibara, S. The impact of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Decision Science, 1995, 26(5): 659-691 [3] Dow, D., Samson, D., Ford, S. Exploding the myth: Do all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contribute to superior quality performance芽[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9, 8(1): 1-27 [4] Fynes, B., Voss, C. A path analytic model of quality prac- tices, quality performance,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J].Pro- 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 10(4): 494-510 [5] Sila, I.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contextual factors on TQM and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lens of organizational theories: 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 25(1): 83-109 [6] Li, J., Fok, W., Fok, L., et al. The impact of QM maturity upon the extent and effectiveness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 nagement systems[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 ational Journal, 2002, 7(4): 212-224 [7] Wacker, J.G., Shen, C. The stages of quality management evo- lution in the Pacific Ri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 1994, 11(7): 38-50 [8] Yeung, A.C.L., Chan, L.Y., Lee, T.S. An empirical taxonomy for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A study of the Hong Kong electronics industry[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3, 21(1): 45-62 [9] Zhao, X., Yeung, A.C.L., Lee, T.S. Quality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in selected service industries of China [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22(6): 575-587 [10] Li, J.H., Anderson, A.R., Harrison, R.T. Total quality ma- 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 2003, 20(9): 1026-1050 [11] 中国质协 QC 小组工作委员会 . 中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

2010.09

177



  本文关键词: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9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iliangguanli/199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b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