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质量管理论文 >

国外乳制品行业质量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05-23 18:02

  本文关键词:国外乳制品行业质量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外乳制品行业质量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研究了国外主要国家乳制品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机构运作模式,总结了国外乳制品管理的经验.比较了我国乳制品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监管体系、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乳制品行业质量管理的建议.

1国外乳制品行业质量管理经验

    1.1日本——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

   日本奶业结合本国实际,经过几十年,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政府对乳制品尤其是奶源的质量管理也同步加强。全日本有2.9万个牧场,平均每个牧场拥有近60头奶牛,而每头奶牛年均产奶量达到了7447kg。集约化经营便于利用科技提高单产和效益,有利于原奶的质量管理。

    1.1.1政府对乳制品质量的管理条令

    早于1950年,日本厚生省就颁布了有关乳制品质量的管理条令,并不断及时更新,主要在如下几方进行管理:乳制品加工方法的标准化管理;乳制品加工过程的综合卫生管理认证申请:乳制品成分规格的标准和测试方法;乳制品中兽药的残留标准。

    1.1.2乳制品(原奶)质量检查体制

    乳制品的质量管理必须贯穿原奶生产、原奶储藏、原奶运输、加工过程到消费者的每个环节。原奶是质量的根本,所以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必须经过2次强制质量检查,一次是在牧场原奶送达原奶储藏罐时,另一次是在工厂收奶前。值得注意的是,原奶质量的检查测试,除了感官、理化、卫生、微生物等,政府的条令更加入了抗生素残留的检测项目。

    1.1.3抗生素残留的强制检测

    按照规定,抗生素必须在倒入原奶储罐前(工厂收奶前)接受2次强制检测。这是因为抗生素几乎都是来自于原奶,而在加工过程中一般不会有外来的污染,抗生素更不会自行繁殖,所以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控制,源头在于原奶的质量管理。

    1.2法国——独立的质量管理机构

    法国控制乳制品质量的专门机构是法国奶业质量控制署。该机构在全国有82家省级或跨省级分支机构,确保全国的奶业质量。而这些分支机构又通过近500家单位来收集控制牛、羊奶质量所需的各种资料,并向加入乳制品控制机构的牛羊饲养者会员提供各种相关咨询,解答各种问题。

    1.2.1奶业质量控制署的机构

    法国的奶业质量控制由独立于种牛和种羊机构的专业部门进行。法国奶业质量控制署在全国82家分支机构的管理者由加入该组织的全体会员直接选举产生。这些分支机构都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机构,同时它们与法国农会有着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些机构的国家级联盟是法国奶业控制总署,而大区级联盟则由这个大区的省级分支机构联合组成。法国奶业质量控制署的工作由法国政府委托的一个独立的跨行业饲养研究院进行监督。

    1.2.2奶业质量控制署的任务

    法国82家奶业控制机构的任务大同小异,主要有:作为奶业质量控制署在全国的地方代表,服务于奶业质量控制署:为各个会员的相互交流提供便利;保证官方数据准确无误;提供各项服务;创新、预测及分析总结。

    1.2.3奶业质量控制署的人员组成

    奶业质量控制署的人员组成包括:奶业质量控制技术人员、过秤专员、饲养技术顾问、挤奶器顾问、技术人员协调员、实验室人员、行政人员等。

    1.2.4奶业质量控制署与其它机构的关系

    奶业质量控制工作是由隶属于农业部的省级畜牧组织来完成的,省级畜牧组织自己承担或者委托一家奶业监控机构来完成奶业质量控制工作,一般将省级畜牧组织和其委托的奶业监控机构统称为奶业控制机构。奶业控制机构依据农业部颁布的技术规定对乳制品质量进行监控。

    1.3美国——-致府保护与科学养殖

    美国奶业具有典型的质量效益型特点,具体表现为奶牛场数量下降,但养殖规模却不断扩大以及单产不断增加。美国农业部的资料表明,1996—2005年,美国奶牛总产量增加了15%,奶牛场数下降了40%,奶牛单产增加了1 9%。美国存栏奶牛中约94%以上为荷斯坦牛,4.5%为娟姗牛,1%为瑞士褐牛。美国奶牛饲养主体是家庭农场。2005年全美奶牛场数量为64555个,平均每个牛场饲养成年母牛头数为140头。

    1.3.1奶业产业化模式与政府干预和价格补贴政策

    美国奶业发展过程中,原料奶生产、乳制品加工、市场营销互为依存。奶业产业化大致包括3种模式:一是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加工、产品营销为一体,实行董事会、总经理负责制;二是股份制合作模式,以乳品企业为主,奶牛场以股份的方式入股,产品由经销商负责上市销售,最终按股份分红:三是奶牛场、乳品企业、市场营销各为独立经营实体的模式,实行独立法人核算,以合同方式,联结各自利益,约束各自行为,形成稳定的奶源、加工和销售市场。以上模式以第3种较为普遍。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奶业发展,并在全美实行原奶最低保护价。联邦国会制定的<奶业法>规定,原奶维持价格为0.22美元/kg。当市场原奶收购价格低于奶牛饲养成本时,美国农业部将根据国会制定的维持价格对乳制品制定干预价格。干预价格的计算公式是:每千克乳制品的干预价格=维持牛奶的价格+加工补贴=每千克原料奶的价格/每千克原科奶生产的乳制品产量。生产液态奶的原料奶干预价格为0.30美元/kg。

    1.3.2美国奶业的科技进步

    (1)现代奶牛育种与繁殖技术

    美国奶牛业的科技和现代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科学技术在奶业发展中的作用占80%以上。同时还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奶牛育种体系,并设有专门的科研机构。目前,主要有3项技术措施:一是注册登记,建立档案。牛出生后进行编号登记,并在全国奶牛数据库中登记出生时间、血统等内容。二是性能测定、体型分级。性能测定主要是对产奶量及牛奶的质量进行统计记录。体型分级是由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鉴定员,将奶牛分品种按类型进行体型分级,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三是公牛的后裔测定。后裔测定可以使奶牛品种不断改进,单产持续增加。美国每年有1 500头优秀公牛参加后裔测定,占世界公牛后裔鉴定头数的25%。

    (2)现代奶牛饲养技术

    美国奶牛场十分重视奶牛的科学饲养和管理工作,他们通过现代科学饲养管理,提升奶牛产奶量和牛奶质量,获得较好的养殖效益。一是发展适度规模牛场:二是为奶牛创造舒适的生存环境:三是十分重视奶牛的饲料营养;四是十分重视奶牛的疫病防治。

    (3)发达的产、学、研、推体系

    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是无偿的,主要任务是把大学、研究部门的成果和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快速地推广到生产中去。推广经费由税收解决,其中联邦政府出资50%,州政府出资25%,县政府出资25%。大学里一般都设立推广教授岗位,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把研究成果在生产中推广,他们都有一定的服务区域和服务项目,并经常到生产单位进行现场咨询和技术指导。

    在美国的奶业生产中,各种民间协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比较大的协会有美国管理协会、美国饲料谷物协会、美国饲料行业协会、全美养牛人协会、美国娟姗奶牛协会、全国奶牛群体改良协会等。这些协会是由从事奶业生产的企业、农场主等自愿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在本行业的生产与服务、科研课题、项目设计、技术培训、制定生产计划、协调各环节间的关系及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他们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农场随时提供技术、市场信息和产品加工销售等服务,对本行业产品实行统一保护制度,保证本行业产品具有合理的出售价格,避免发生恶性竞争,同时还负责向政府反映本行业农场主的要求等。

    1.3.3严格的原料奶质量控制体系

    美国对牛奶质量控制比较严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家庭奶牛场使用机械挤奶,牛奶通过管道集中于制冷奶罐,低温贮存(4℃左右)。乳品企业当日或隔日到户收奶,由制冷贮罐直接泵入制冷的奶槽车。回厂后泵入总贮奶罐。整个过程都是低温、密封的,不与外界接触,质量有保证。

    如果某个农场主生产的牛奶未能达到标准要求,牛奶将被拒收;如果有掺杂使假行为,一旦检出,该农场主将可能会被禁止向乳品企业提供牛奶。牛奶质量检测的内容有体细胞数、冰点、细菌数、抗生素的残留及感官度。除此之外,牛奶经常检测的项目还包括大量的有害物质,如多氯联苯(PCBs)、黄曲霉素、重金属及兽药残留等。    本文研究了国外主要国家乳制品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机构运作模式,总结了国外乳制品管理的经验.比较了我国乳制品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监管体系、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乳制品行业质量管理的建议.

    1.4荷兰——国家重视与质量认证

    1.4.1国家牛奶测试实验室

    在荷兰,设有一个国家牛奶测试实验室,牛奶有关测试都在该实验室进行。乳品企业必须将收集来的牛奶样品送到国家牛奶测试实验室进行测试,奶农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测试结果。

    1.4.2有关牛奶质量方面的法规

    荷兰有关牛奶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与欧盟的法律一致。20世纪60年代,荷兰政府制定了向奶农支付费用的付费法规,牛奶的价格按照牛奶本身的质量以及成分(即乳脂的含量)确定。现在牛奶的价格主要根据牛奶的质量确定,指标有乳脂率、乳蛋白率、菌落总数、体细胞数、沉淀物、抗生素等。

    1.4.3荷兰政府采取措施提高牛奶质量

    荷兰相关部门为了提高牛奶质量,采取了了系列措施:组织了大量的培训,尤其是针对奶农的培训,奶农如果要进行挤奶,就必须获得挤奶员证书;引进先进的农场管理技术和挤奶设备:对牛舍进行改良,采用自由活动式的牛舍系统;政府向奶农发放贷款以购买大型储奶罐;引进按质量付费的体系,对牛奶质量好的奶农进行奖励,对牛奶质量差的奶农进行处罚。

    1.4.4 HACCP和GAP认证

    在荷兰,已经把HACCP和GAP认证标准引进到奶牛场里。引进这2种认证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牛奶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利益。这些标准都是按照欧盟的法规来进行操作的。起初由乳品企业和奶农倡议,现在,要求每一家乳品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认证体系。在认证体系当中,几乎涉及了整个奶业产业链,包括消费者、零售商、分销商、乳品企业、奶站以及农场主等。

    1.5意大利——三级质量控制与以质论价

    1.5.1建立三级原奶质量控制体系

    (1)奶牛饲养协会

   协会领导由农场主民主选举产生,有专门的办事机构和办公人员,为奶农提供技术服务,并配有实验室,每月对每头奶牛的奶质进行监测。

    (2)乳品企业

    其产品有加工奶、酸奶、干酪,由于需发酵生产酸奶和干酪,除对奶成分及卫生要求监测外,尤其加强了原奶的化学品及抗生素残留的监测。对测出化学品及抗生素残留的阳性奶,第1次予以警告,并要求奶农赔偿整罐奶的损失;第2次扣月奶款的50%:第3次扣75%;第4次则扣全月奶款(乳品企业每月结奶款一次)。

    (3)兽医研究所

    为省或地区级兽医执法研究机构,负责预防、控制、消灭动物疫病及动物食品卫生监测等工作。对原奶的工作内容是:协助、指导奶农提高原奶卫生状况,控制乳房炎:监测乳制品卫生,根据奶质及市场制定奶价。

    1.5.2原奶监测方法

    采用牛奶质量综合扫描仪,可一次性测出脂肪(F)、蛋白质(P)、乳糖(L)、体细胞(S C C)、柠檬酸(CA)、非蛋白氨(NPN)、非脂肪干物质(DR)等7项指标,每小时可测2500份样品。水分测定采用冰点测定仪,细菌采用细菌培养测定,抗生素残留采用比色反应测定。

    1.5.3以质论价

    优质优价是提高原奶质量的有效措施。奶农不得将原奶直接投放市场,必须由乳品企业加工后由经销商销售。原奶收购根据脂肪、蛋白质、体细胞、细菌4项指标定价。优质奶可比平均价高0.4元/L,而劣质奶(但可食用)比平均价低0.4元/L。

2我国奶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国奶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锤炼,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而近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曝光:广州结核奶事件、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光明变质牛奶加工再销售事件、三鹿。早产奶”风波、蒙牛还原奶含防腐剂事件、进口奶粉生产还原奶问题等,使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而最近曝发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更是严重威胁到了我国奶业的生存与发展。

    为何近年来我国奶业问题频发,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大事?通过几次重大乳制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并与国外比较发现,我国乳制品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

    2.1奶牛选育饲养手段落后.奶农权益保障与约束惩罚机制有待完善

    小规模分散饲养是现阶段我国奶牛饲养的主要模式。我国的奶牛90%以上被饲养在农民家里,主要特点是“小、散、低”。我国荷斯坦良种奶牛的比重约1/3,而发达国家是80%一100%。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母牛平均单产在6000kg以上,如美国8400kg、日本7447kg,而我国的平均单产为3500kg,奶牛的种质远低于奶业发达国家,且乳脂率、乳蛋白率等指标也低于发达国家,造成养殖效益较低,奶源不足,乳品企业互相争夺奶源。另外,奶牛饲料质量低,奶中兽药残留严重,奶牛发病率高,养殖技术科技含量低,也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因素。

    2.1.1缺乏代表和保护奶农利益的组织

    个体养殖奶牛成本较低,但市场风险大。大型乳品企业主要通过合同方式收购奶农的生奶,形成了典型的。公司+奶农”模式。但由于乳品企业与奶农只是合作关系,一旦出现市场波动或其它风险,就可能出现违约问题,如随意拒收原料奶,拖欠奶农的奶资,降低奶价等。奶农的利益得不到根本保护,亟待成立代表奶农利益的奶牛合作社、奶业协会等组织。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有类似的组织机构,美国还专门制定了政府干预和价格补贴政策。

    2.1.2约束惩罚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形势下,乳品企业与奶农的关系主要是购销联系,没有产权关系,缺乏强有力的利益纽带和约束惩罚机制。因此,奶农、奶站的投机行为难以避免。而在意大利,对测出化学品及抗生素残留的阳性奶,分严重程度向奶农索赔。    本文研究了国外主要国家乳制品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机构运作模式,总结了国外乳制品管理的经验.比较了我国乳制品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监管体系、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乳制品行业质量管理的建议.

    2.2产品质量检测手段落后。企业生产效率不高

    原奶收购检测手段落后。由于目前大型乳品企业一般通过奶站来收购奶户或奶牛场的牛奶,因此,原料奶污染、人为掺假的现象在此阶段最容易发生。原奶收购过程缺乏严格监管,检测技术不过关、方法不配套、检测成本高、检测检验宽松,不能很好地执行相关质量安全标准。我国无论是乳品企业还是国家检测机构,其检验检测设备和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抗生紊检测设备价格高、试剂费用高,许多企业在收购原奶时根本不检测或只是抽检。因此,不能有效控制含有残留和有害成分的原料奶进入企业,生产的产品很难达到严格的质量标准。而日本有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牛奶在倒入原奶储罐前必须接受2次强制性抗生素检测。

    产品质量过程控制方面也存在差距。乳制品生产过程中会发生较大质量变化,所以乳制品的安全质量管理应该以过程控制为主,辅以产品的质量检验。但目前我国仍主要以最终产品的质量检验作为质量安全的管理手段,没有达到全面的过程控制,因此,要加强过程控制的规范以及行业规则,对奶农、奶站、乳品企业、乳制品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使乳制品质量管理逐步转化为以过程控制为主,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一致。

    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乳品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乳品企业规模小,发展时间短,经济实力、技术装备、企业规模均不能同发达国家相比。又如行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生产成本高,行业效益低。除几个大型乳品企业和部分中型乳品企业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比较先进外,众多中小型乳品企业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生产水平低,因此,根本谈不上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而发达国家乳制品工业集约化程度高,奶牛场规模大,企业原奶收购、存储、加工、检测等各方面均采用先进技术,乳制品生产效率高,优质品比重大。

    2.3乳制品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部门缺位

    目前最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手段之一是HACCP和GAP认证,它们可以有效地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国外奶业发达国家(如荷兰)为提高乳制品质量,已经把质HACCP和GAP认证体系引入奶牛的饲养与孔制品的加工生产上。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技术性法规的制定,但其立法层次较低,大多数属于推荐性标准,影响力有限。国家的奶业管理、生鲜奶管理、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管理的法规尚未制定,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也较轻。而发达国家对原料奶和乳制品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检测标准和监督体系,除乳品企业自检外,还有第三方检测机构。

    另外,当前我国乳与乳制品的质量标准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的差距,一些中小企业的标准和地方标准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和缺陷,这必将影响奶业的长远发展。

    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是奶业合作组织,其职能是代表牧场主向政府反映意见,帮助政府制定奶业方面的有关政策和行业规范,并负责组织实施;负责协调牧场主与乳品企业的关系,预测前景,指导牧场生产与经营,参与奶业科研开发。在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中的有关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均由各专业化协会或相关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按要求提供有偿服务。同时,以牧场主持股合作组成的乳品企业,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3对加强我国乳制品行业质量管理的启示

    奶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产业链长,环节多,从奶牛养殖、原料奶采购,,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涉及第一产业(农牧业)、第二产业(食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分销、物流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并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说明,在事件发生前生产优质乳制品的成本大于收益,生产低质乳制品的收益大于风险。这就使得很多乳品企业缺乏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而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开拓市场。因此,政府引导行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严格的质量安全认证体系,限制乳制品生产的机会主义,使生产优质乳制品的企业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从日本、法国、美国、荷兰、意大利等5个国家发展奶业的经验来看,我国要加强奶业的质量管理,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着手。

    3.1健全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涉及供应链的多个环节,我国乳制品安全监管体系包括了农业部、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目前,该监管体系的运行存在监管职责过于分散、部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缺乏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看似谁都在管,实质谁都不认真管。为了能有效地行使监管职能,需要一个权威的、跨部门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研究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方案,负责各部门的协调。其次,对分散在农业、卫生、工商、质检、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监管职能,目前,<食品安全法>做了明确规定,做出了更合理、明确的分工,从而建立起一个分工明确、责权一致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3.2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

    加快乳制品质量监管的立法进程,对乳制品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将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推行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法律手段约束政府监管部门、乳制品企业、奶牛养殖户等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提高乳制品行业进入门槛,建立全面的市场准入制度,增强对劣质乳制品的惩罚力度,为查处和销毁劣质乳制品提供法律依据,从而增加劣质乳制品和掺假企业的风险成本,从根本上遏制劣质产品的生产销售。

    3.3建立国家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

    目前,乳制品行业有49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44项,行业标准5项,另外,还有多项标准正在制定、修订。虽然标准数量不少,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产品标准界定模糊,且有交叉、重复现象,同一乳制品有多项标准,且检测方法不同,使得标准难以执行。其次,标准没有涉及所有乳制品,不能适合产品迅速发展的需求。再次,有的标准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另外,我国标准低于国际标准,如原料奶的收购标准等。因此,应该尽快修订、完善乳制品的产品标准,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3.4规范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

    乳制品质量标准为乳制品安全提供依据,通过建立完善的乳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才能将让标准落到实处,才能获取必要的信息,对乳制品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

    建立层次合理、布局广泛的检测网点,并进一步完善乳制品供应链中自我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检验检测体系。对奶牛饲养、乳制品生产、加工过程和储运销售各个环节安全状况进行检测,尤其是对乳制品中的污染物质和残留物进行检测。

    完善质量安全检测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对国家实验室、检测中心、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实验室进行认证认可,授权进行质量安全检测,保证权威性、公正性。

    3.5强制实行乳制品安全质量管理与认证体系

    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机构的监管,并制定规章和工作程序,对认证机构进行最严格的市场准入和管理,对滥用认证资格,虚假认证的机构进行处罚和淘汰,提高质量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推广乳制品HACCP认证与标识制度。国家认可委(CNAB)已经确定将乳制品的HACCP认证作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认可的重点领域。目前,绝大部分龙头企业和地方品牌企业都通过了HACCP认证,但相当一部分中小型乳品企业还未进行。我国在原料奶领域的HACCP认证尚处起步阶段,因此,这是今后HACCP认证的重点领域。

    3.6落实各项质量监管措施.形成长效机翻

    3.6.1建立乳制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投入经费开展对乳制品生产技术、检测技术、生产和流通中保证乳制品安全的方法等的研究和开发。

    3.6.2建立乳制品信息的可追溯系统

    借鉴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每件商品标上号码、保存相关记录,从而可以对其各环节进行追溯,一旦发生事故,可以查明源头并有助于对问翘产品的召回。加强企业乳制品安全档案建设,推行乳制品安全分类监管,建立乳制品生产经营主体数据库,广泛收集乳制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乳制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做到掌握情况,监管有效。

    3.6.3加强乳制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乳品企业安全诚信档案和生产加工企业红黑榜制度,并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协会的作用,促进乳制品行业自律。大力实施扶优扶强措施。政府应定期公布质量抽查结果,对重信誉、讲诚信的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努力营造乳制品安全的诚信环境,增强全社会乳制品安全诚信意识,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生产优质乳制品。

    3.6.4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法律和制度的监管力度,防止地方政府与相关机构打着保护本地企业的名义,降低质量标准和监管力度。

    3.7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奶业协会组织,发挥其引导作用。中国奶业协会作为行业的代表,对我国奶业的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奶业协会应具体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和培训广大奶农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二是推进奶业认证工作,如GAP体系认证和HACCP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认证,提升整个奶业的管理水平,加速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三是推进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搞好良种的选育、繁殖、引进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奶牛总体素质低的问题;四是共同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奶农、奶站和乳品企业的利益分离的矛盾,推进产业化经营。

    3.8进行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建立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数据搜集分析系统和专业评估机构,收集、鉴定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指导质量安全技术工作,为制定政策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

    建立全国乳制品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积极开展乳制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风险监控,通过动态收集和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初步实现对乳制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发现问题、快速反应、立即报告、迅速介入、科学判断、妥善处置。在应急处置中,对确认其生产的乳制品存在安全危害的企业,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主动实施召回;对于故意隐瞒安全危害、不履行召回义务或因生产者过错造成安全危害扩大或再度发生的,将责令生产者立即
召回产品。


相关阅读:  

 

 

 


时间:2015年10月02日 13:30:48 来源:e-works 作者:匿名 上一篇:填料式水解酸化——SBR法组合工艺处理乳品污水 下一篇:幼狗饮食注意事项须知  (电脑版  手机版)


  本文关键词:国外乳制品行业质量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iliangguanli/48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3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