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研究 出处:《复旦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的投融资工具,具有较大的投融资优势,在国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可转债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可转换债券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再融资工具。我国可转债在发行机制和设计条款方面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试图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我国可转债在募集说明书发布日的公告效应以及可转债发行后标的股票的长期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希望能借此更加深入的理解我国可转债发行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从而促进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发展。本文采用事件研究的方法,以2000年至2011年间我国市场发行的64只可转债为样本,选择可转债募集说明发布日作为事件日,对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在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发布后,标的股票在(-1,1)事件窗口内的累计超额收益为1.41%,并且显著,但市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应过度;在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发布前的30个交易日内标的股票的累计超额收益为5.27%,并且显著。本文根据股改前后将样本分为两组,发现全样本中的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股改后,股改前可转债发行对标的股票并没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在事件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标的股票在可转债发行后36个月内的长期表现。研究发现,股改前,标的股票在可转债发行后的36个月内并没有突出的表现;股改后,标的股票在可转债发行后的14个月内有显著的正超额收益,,在第15个月至第28个月内标的股票则有显著的负超额收益,在第29个月至36个月内标的股票有正的超额收益。本文选取(-1,0)和(-1,1)两个事件窗口内标的股票的超额收益作为研究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影响因素的被解释变量,选取可转债指标、公司指标和市场指标三大类17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通过向后剔除的回归方式得到可转债发行时标的股票的超额收益与初始转股溢价率、流通股稀释度、大股东持股比例负相关,与股东获利能力正相关,同时发现牛市中发行可转债标的股票更易取得超额收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5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晔;我国可转债设计的发展思路[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年01期
2 吴志刚,金朝嵩;可转换公司债券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3 ;金融资讯[J];国际融资;2003年07期
4 黄湘源;;可转债走出跛足时代[J];资本市场;2003年09期
5 黄晓艳;可转债融资优势及主要影响因素[J];金融与经济;2004年08期
6 魏锋;招商银行可转债事件中的资本成本问题[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年13期
7 许一览;;银行股可转债 下一个投资亮点[J];卓越理财;2011年07期
8 李志忠,李勇;可转换债券筹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9 田新民,周子元;可转债转股模型及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余扬新,范盱阳;普通债与可转债的风险转移效果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冬年;丁玉霞;文远怀;;影响可转债融资特征的因素及指标设计[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娥平;刘春;;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与可转债发行后的业绩滑坡——基于PSM方法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董慧妍;郭琨;;我国可转债定价问题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许文坤;张卫国;陆文可;;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可转债模糊风险度量[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贵君;熊和平;熊德超;;LSM可转债定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郑振龙;林海;;中国可转债发行的股权价值效应[A];公司财务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康卫卫;宋斌;;基于最小二乘蒙特卡洛方法的可转债定价[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雷敏;吴文锋;吴冲锋;;可转债定价异常的流动性差异解释[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郑振龙;康朝锋;;可转债投资对股票投资的绝对占优:中国可转债市场效率的一个反例[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莉;毛奕;薛冬辉;;中国上市可转债双因素定价模型研究——基于二叉树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 歆;招行可转债终于破题[N];证券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陈健健;辽通化工可转债讨论告吹[N];中国证券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赵一蕙;四公司另寻融资路径 分离债日渐淡出[N];上海证券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李琼;招行百亿可转债起风波[N];中国财经报;2003年
5 曾凡华;投资可转债没有吸引力?[N];中国商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张艺良;大行再融资中行抢跑 工行建行尚需耐心等待[N];证券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峥;中石化发行230亿元可转债 拟投向四大项目[N];证券日报;2011年
8 巨田证券傅子恒;可转债成为上市公司新宠[N];证券日报;2003年
9 记者 李彦;神火股份可转债方案终获通过[N];证券时报;2005年
10 海通证券 王皓雪;丰原要发可转债[N];证券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环鹏;中国市场可转债定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王宏来;可转换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及其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危慧惠;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定价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谭治国;博弈均衡定价模型[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张雪芳;可转换债券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6 黄勇民;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选择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唐立新;我国企业可转换债券定价与投资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徐宇文;转换债可赎回条款设计之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章卫东;股权分置条件下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和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俞金平;基于指数方差伽玛模型的金融衍生品定价[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倩;我国可转债公告财富效应及其短期绩效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徐妍;我国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罗毅;中国市场可转债宣告效应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蒋朝斌;民生银行发行可转债的融资决策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5 蔡小艳;可转债套利对公司股票质量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郭志珊;我国可转债的技术要素和价值体系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7 张玉英;无赎回和回售条件下可转换公司债券定价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王静;我国公司债和可转债公告效应的比较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9 叶琳菲;可转债定价理论模型的定价效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高文斌;转债投资套利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51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1351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