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从民风民俗看元宵节的性质.pdf.pdf

发布时间:2016-09-06 09:20

  本文关键词:唐代元宵节风俗及其元宵诗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hqpkhvg379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古代女子的狂欢日_从民风民俗看元宵节的性质.pdf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2008.03 ( 中旬刊)科教论坛俗话说的好,“三十的火, 十五的灯。”如果说春节是一台由家人亲属到街坊朋友展开的年度大戏, 那么元宵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元宵的民俗与除夕相对应, 除夕夜视关门闭年, 人们举家团聚, 暂时中断了与外界的联系; 而元宵节打破了静寂, 喧闹的户外游戏活动生动地折射出元宵夜活跃的文化精神。“一年明月打头圆。”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采用夏历建寅的方式, 小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 正月一日为元正, 正月十五晚上升起的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 处在新年之首, 元夕的地位自然超过了一般的望日了。汉武帝随之于正月十五在宫殿内举行隆重的祭祀“泰一”神的活动, 使得元宵节逐渐得到官方的倡导, 魏晋以后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以及和原有道教结合, 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扩展开来。六朝隋唐更是将元宵节发展成为一种喜庆的大型娱乐活动。“与民同乐”的帝王将相在这一夜屡屡取消宵禁, 元宵夜随着时间的推移依已然成为全民性的狂欢夜。官方的提倡为元宵各类民间活动提供了合理的契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人们并没有过多的进行佛教信仰的宗教活动, 而是在这一天以极为世俗的行为表达自己迎接美好生活的愿望。元宵的锣鼓震天, 元宵的灯火通明, 元宵的歌舞太平等等共同编织着一幅良辰美景的画卷, 这种全民的热闹狂欢无疑充满着快乐, 对于古代少出房门的女子来说更是难能可贵的。“男妇戏游”是元宵特有的景观, 司马光向来守礼, 他的夫人在元宵夜积极打扮出门看灯, 司马光说:“家中有灯, 何必出看?”夫人答曰:“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是鬼耶? ”“看人”—封建社会深锁闺门的女子借此机会享受本性的感官愉悦。女子们往往在各类迎春祈福的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元夜良宵, 月光如水。人们常把皎洁的明月, 喻为荡漾澄澈的湖水, 这是因为“似水柔情”道破了月亮阴柔之妙韵。正如古人曰:“月者,阴之宗也。”( 《淮南子》) “月者, 太阴之精。”( 《大戴礼》) 。新年的第一轮圆月之日自然要打上女性的烙印。节日之夜成千少女的载歌载舞, 花灯下的踏歌狂欢, 成为历来元宵不可缺少的节目。唐代民间元宵节流行着这样一首歌:长安少女踏春阳, 何处春阳不愁肠?舞袖弓腰浑忘却, 蛾眉空带九秋霜。女子们在短暂的快乐中将自己的烦恼忧愁统统抛开。市井民俗显著特点是好奇幕异, 到隋唐盛世, 乐舞百戏相陈。在随人一封反对十五侈靡之风的奏疏中说:“鸣鼓聒天, 燎炬照地。人戴寿面, 男为女服, 倡优杂技, 诡装异形。”这场景无疑和一些国家的狂欢节相媲美了。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写道:“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成千上万的宫女, 民间少女衣罗绮, 曳锦绣, 施香粉在灯火下边歌边舞, 这些歌舞有的叫“行歌”, 有的叫“踏歌”可谓盛况空前了。此外, 各地区女子的节目更是丰富多彩。女子们会相伴拜“姑娘”神, 南方称为“紫姑”、“戚姑”, 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福州地区还有“拔菜”的风俗,“拔好菜, 嫁好婿”, 姑娘们借看灯之时, 跑到田野间拔野菜, 以占卜自己未来的命运。清杨庆琛《榕城元夕竹枝词》云:曲曲弓鞋印绿苔, 来生夫婿试先猜。红裙几点新泥污, 罗汉洋头拔菜来。浙江绍兴则称为请“灰吉姑娘”, 即在淘箩正前方插一只筷子,有两个女孩在旁各用手指临空钩住淘箩, 另一姑娘跪地占卜, 以筷子底向下触动的数目为答词。在山东则是用炊具扎***形, 装饰为女子模样, 至夜间由众女子带到厕边或栏边, 烧纸请神, 或问婚姻,或问蚕桑, 以紫姑点头与否来断吉凶。拜紫姑是元宵节女子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更为贴近中国女子的世俗生活。转三桥的风俗更晚一些, 起于宋代, 明清两代更为盛行。这一风俗规定, 长年关于家中的青年女子, 元宵节期间可以上街观赏花灯,而且不要家中成年男子随行, 她们要走过三座桥梁才算讨了个吉利。宋朝方孝能有诗云:“少年心事如飞絮, 争逐遗风拾坠细。”明代邓原岳诗曰:“邀来女伴转三桥, 歌舞丛中落翠翘; 归去春闺愁不寐, 更无肠断似今宵。”丛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里, 元宵节的来临给男女交际, 促进感情提供了契机。民国修的《淮县竹枝词》中说:“新正节始过元宵, 结队城头跑老猫, 为乞一年百无病, 艾香争把石人烧。”吉林的女子更有走沙地, 相继滚打, 以脱晦气的习俗。少数民族的女子在这一天也不闲着, 贵州黄平部分苗族正月十五过偷菜节, 姑娘公开“偷”菜, 做白菜宴, 谁吃得多就能早日找到如意郎君, 同时她养的蚕业能最壮, 收获最好。台南元夕没有出嫁的女子以“偷”得他人的葱为吉兆, 民谚说:“偷得葱, 嫁好公; 偷得菜, 嫁好婿。”总之, 各种女子的嬉游, 拜祭等娱乐活动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女子们的生活愿望, 年轻貌美的女子有了机会和外界接触, 更容易唤起内心的情感。正如陈三聘的《鱼虞美人》中所写:“天公意向人情满, 灯月交同看。中秋虽是在十分明, 不及今宵处处, 有华灯。”今朝有酒今朝醉, 也许就在这一天就成就了一位女子的美好姻缘。宋时著名女词人朱淑真一首《元夜》写得真切:“但愿暂***缱绻, 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功夫醉, 未必明年此会同。”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 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独有的狂欢精神, 现在女性解放, 不在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 或许一些风俗也难觅踪迹。但是元宵节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价值, 将其融入到当前个性化的社会活动中,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在这一天我们应该同样品味过去女子的快乐, 我们无需将圣诞节作为狂欢, 元宵节同样能够成为我们拓展深交娱乐的节日。参考文献:[1]刘亚平.忙年———春节民俗民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陈季同.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于石.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三百首.广东人民出版社.[4]王军云.婚丧喜庆金典.中国华侨出版社.[5]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6]顾国华.唐代元宵节风俗及其元宵诗论.中国期刊网.古代女子的狂欢日———从民风民俗看元宵节的性质□左蔚(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本文对古代的一些节日进行了研究, 认为各种女子的嬉游、拜祭等娱乐活动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女子们的生活愿望, 年轻貌美的女子有了机会和外界接触, 更容易唤起内心的情感。关键词古代女子狂欢日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894( 2008) 03- 156- 01文化研究156

1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唐代元宵节风俗及其元宵诗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0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0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3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