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贞烈女形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宋诗贞烈女形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贞节观念 贞烈女形象 艺术化的虚拟形象 艺术化的纪实形象
【摘要】:本文所论及的宋诗贞烈女形象,指宋代诗歌中所塑造的贞烈女性形象。贞烈女性形象是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其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女性形象的研究成果、研究贞烈女性形象所蕴含的文人情感和文学价值观,还可以深入地了解“贞”与“烈”伦理道德的内涵。本文秉承宏观视角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从四个不同的层面展开宋诗贞烈女性形象的研究。一、宋诗贞烈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背景。首先,对宋前贞节观念的梳理,从贞节的起源、贞节的历史发展演变揭示宋代贞节观念进一步强化的客观事实。其次,从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国家政府以及民间大众对贞节的关注阐释宋代贞节观的现实状况。二、不同艺术手法下宋诗贞烈女性形象的不同特征。将宋诗中所涉及的贞烈女性形象统摄到虚拟形象、纪实形象两个主题之下,研究其形象特征。文章将从“守望”形象、“反抗调戏”形象、“掩面”形象来研究虚拟贞烈女形象;从“贞烈女庙”“历史典故”“旌表”“挽词”几个方面来关注纪实贞烈女形象。三、文人情感观念与贞烈女性形象的内涵。从文人传统价值观念的角度来探究宋诗贞烈女性形象的内涵,并以“望夫石”“秋胡妻”等形象的在宋代所表现出的文人情感价值取向作为例证。四、通过对宋诗贞烈女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揭示,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本文所作的宏观分析将有助于对贞节伦理观念的梳理,微观探讨时兼顾到贞烈女性形象类型分析等内容,以达到论述的翔实与全面,有助于我们客观全面认识宋诗贞烈女形象的意义。
【关键词】:贞节观念 贞烈女形象 艺术化的虚拟形象 艺术化的纪实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绪论7-12
- 一、概念界定7-8
-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8-11
- 三、研究方法11-12
- 第一章 宋前贞节观念的流变与宋代贞节观念的发展12-28
- 第一节 宋前贞节观念的流变12-18
- 一、先秦时期——贞节观念的初蒙12-13
- 二、秦汉时期的贞节观念——开始鼓吹13-15
- 三、魏晋至隋唐五代贞节观之矛盾期——保守与开放兼具15-18
- 第二节 宋代贞节观念的发展18-28
- 一、思想家的理论提倡18-19
- 二、经学家的伦理阐释和其他学者的关注19-21
- 三、政府对节妇的旌表和法律对贞节的规定21-22
- 四、家训对女子的教化与规训22-28
- 第二章 宋诗贞烈女形象(上)——艺术化的虚拟形象28-42
- 第一节 望夫成石——贞女之守望形象28-35
- 一、宋诗中“望夫”诗概况29-30
- 二、贞女之守望形象30-33
- 三、宋诗贞女守望形象的思想内涵33-35
- 第二节“罗敷”“秋胡妻”—— 贞女之反抗调戏形象35-39
- 一、“罗敷”与“秋胡妻”的源起35-37
- 二、宋诗“罗敷”与“秋胡妻”的贞烈形象37-39
- 第三节“贞妇扇”——贞女之掩面形象39-42
- 第三章 宋诗贞烈女形象(下)——艺术化的纪实形象42-55
- 第一节 历史型的贞烈女形象42-47
- 一、节烈女庙的牲享——贞女祠(庙)中的贞烈女形象42-45
- 二、真实存在而被典故化的贞烈女形象45-47
- 第二节 现实型的贞烈女形象47-55
- 一、以旌表诗、挽词的形式描写的贞烈女形象47-50
- 二、直接描写、歌颂的贞烈女形象50-55
- 第四章 宋诗贞烈女形象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55-61
- 第一节 宋诗贞烈女形象的思想价值55-58
- 一、“贞女不事二夫”的伦理教化55-56
- 二、对忠臣义士的呼唤56-58
- 第二节 宋诗贞烈女形象的艺术特色58-61
- 一、多用典故58-59
- 二、叙事与议论结合59-61
- 参考文献61-65
- 附录65-70
- 致谢70-73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日晰;《宋诗钞》二误[J];江海学刊;2002年04期
2 雷家宏;宋诗的史料价值[J];文史博览;2005年Z1期
3 叶帮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宋诗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孙兰廷;;论宋诗之特色[J];河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宋诗五首[J];绿色中国;2010年08期
6 胡贤林;;20世纪宋诗研究与传播史考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李朝阳;;历史观照与文化视野——论许总的宋诗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万云骏;皮毛落尽见精神——读《宋诗鉴赏辞典》[J];中国图书评论;1989年01期
9 郝玮刚,贾利华;禅宗与宋诗[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10 蓬州客;新翻宋诗三首——为腐败分子画像[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节;;禅悦与宋诗的“翻案”[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钱钟书与宋诗研究”负责人 复旦大学教授 王水照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钱钟书与宋诗研究”课题组成员 复旦大学讲师 侯体健;钱钟书宋诗研究对治学的启示[N];光明日报;2013年
2 王水照(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新宋学》主编);钱钟书先生与宋诗研究[N];文汇报;2002年
3 王曾瑜;诗意中的商业 商业中的诗意[N];光明日报;2007年
4 刘文利;雅俗共赏的诗史[N];人民政协报;2000年
5 张国功;绿影扶疏意味长[N];文艺报;2000年
6 傅璇琮;两岸学者,互学共进[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记者 梁楠;执著成就期货梦想[N];期货日报;2012年
8 刘士林;世纪末的“古典诗话”[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金花;宋诗与宋代商业[D];河北大学;2005年
2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成玮;宋初诗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莎莎;宋诗话中“言外之意”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2 许微维;宋诗贞烈女形象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
3 刘俊丽;宋诗作者队伍的定量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4 谭艳玲;宋诗中的男子簪花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徐振平;宋诗中的晚唐风[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但华阳;从宋诗话探讨理性对文学艺术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7 汪国林;宋仁宗朝文人雅集唱和与宋诗变革[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斌;宋诗“兴发感动”的审美表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9 肖珂;明诗话宋诗破体论争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10 谢梦洁;宋诗中的桃源意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34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34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