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张惠言木兰花慢_《四川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07 11:06

  本文关键词:张惠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川大学》 2004年

张惠言研究

赵静  

【摘要】: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江苏武进人。在他短短的42年生命里,他开创了常州词派,阳湖文派,更成为了常州学派的代表之一。他编《词选》,撰《茗柯词》,为晚清词坛注入新的活力;他的散文被列入明清八大家之一;他治《易》渐进“孤经绝学”的经学颠峰。 本文试图从张惠言作为一个词人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张惠言在词学方面的成就,从他的词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来考察他如何开创和振兴常州词派以及整个晚清词坛;同时研究他在经学和散文上的思想对他为词的影响。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张惠言一介寒儒,,何以成为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这与他的身世背景,家学渊源有着深厚的关系。同时,张惠言在多方面的成功也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身的复杂的综合体,本章从张惠言的生平经历,家族传统推而远之分析大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来了解对张惠言和其创建的常州词派。 第二部分“是他酿就春色”,着重研究张惠言的词学理论。张惠言词学理论的代表便是他在嘉庆二年编成的《词选》一书,而直接表明他文学主张的只有《词选序》一篇,这一本薄薄的课徒授词的普及读本,何以成为了常州词派的理论旗帜,成为晚清众家顶礼膜拜的一本词学“圣经”?究其原因,其提倡的尊词体和“比兴”理论正是常州词派理论依托之所在。本章就张惠言如何崇“比兴”,立意格,尊词体,以及怎样援“诗教”,引文赋,区正变,以及他独特的审美观和鉴赏观进行考察,以期对他的词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第三部分“长镵白木柄,锄破一春寒”,分三个方面对《茗柯词》进行分析。“尊词体,立意格”、“重比兴,崇寄托”、以及“振颓词,开新境”。本章探讨的是张惠言的《茗柯词》以及他的创作实践,并分析其词作与词论之间的关系,赏析其经典篇目,以期“以一斑窥全豹”了解常州词派的整体创作风貌。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7.23
【目录】:

  • 1 绪论5-17
  • 1.1 张惠言小传6-7
  • 1.2 恰逢其时,终集大成——历史沉淀、时代风潮与张惠言7-17
  • 1.2.1 历史沉淀7-9
  • 1.2.2 时代风潮9-11
  • 1.2.3 文化动因11-17
  • 2 “是他酿就春色”——张惠言《词选》与词论17-39
  • 2.1 崇“比兴”,立意格,尊词体20-30
  • 2.1.1 略论“比兴”20-26
  • 2.1.2 张惠言的比兴寄托观26-30
  • 2.1.2.1 立意为本26-27
  • 2.1.2.2 以易治词27-30
  • 2.2 援“诗教”,引文赋,区正变30-34
  • 2.2.1 以诗入词31-32
  • 2.2.2 以文为词32-34
  • 2.3 独特的审美观和鉴赏观34-39
  • 3 “长鑱白木柄,锄破一庭寒”——从张惠言的词看常州词派的创作39-55
  • 3.1 尊词体,立意格41-43
  • 3.2 重比兴,崇寄托43-44
  • 3.3 振颓词,开新境44-55
  • 参考文献55-59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59-60
  • 声明60-61
  • 致谢6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茂仲;张惠言学术渊源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2 吴悦;词人宋翔凤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宗良;;蒲松龄与韩逢庥[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2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3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4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熊寿康;读《辞源》(修订本)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 王海青;鲁迅论“三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马予超,张家合;《文心雕龙·章句》的虚词观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8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9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方向红;;命意宏博 气贯一篇——论司马相如辞赋的气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琪;;公路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建农;;士族文化与六朝诗学的审美情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方;;从庄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7 桂天寅;;沈德潜的诗学主张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8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谢西娇;;加强礼仪教育 塑造美的交际形象[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戴兆国;;朱子《大学章句》与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比较研究[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文志;《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宝东;;嘉道时期常州词派的组织形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孙运君;;清代今文经学兴起考——以惠栋、戴震、张惠言为中心[J];船山学刊;2005年04期

    3 闫春新;徐向群;;宋翔凤《论语说义》的解经特色[J];船山学刊;2010年01期

    4 谢忱;张惠言先生年谱[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5 庄小虎;庄存与家族史考述[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黄士吉;论常州词派[J];大连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7 孙彦杰;;张惠言对词学理论的贡献[J];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朱惠国;论宋翔凤词学思想及其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孙克强;;词学理论的重要载体——简论清代论词诗词的价值[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朱达明;阳湖派与桐城派的异同[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万柳;清代词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朱德慈;中晚期常州词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修亮;乾嘉易学三大家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王文荣;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丁小明;清代江南艺文家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范松义;《花间集》接受论[D];河南大学;2003年

    2 董俊珏;张惠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吴文治;宋代题画词论说[D];河北大学;2005年

    4 田惠珠;管同《因寄轩文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晓丹;早期常州词派与毗陵张氏家族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朱曙辉;清代浙派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刘静;清代常州庄氏家族家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清 风;《茗柯词》变相《风》、《骚》创作意格——论清代常州词派代表张惠言的创作实践[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廉锷;;张惠言论词[J];学术研究;1978年03期

    3 杨向奎;论张惠言的《易》学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05期

    4 刘开洁;苍凉悲壮 哀而不伤——张惠言《木兰花慢·杨花词》欣赏[J];阅读与写作;2001年03期

    5 卜茹雯;;从《词选》看张惠言之词学观念[J];才智;2011年12期

    6 张宏生;;常州词学:阐释思路与价值评说[J];古典文献研究;2006年00期

    7 邱世友;;张惠言论词的比兴寄托——常州词派的寄托说之一[J];文学评论;1980年03期

    8 严明,董俊珏;张惠言散文简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杜宏记;;张惠言《词选》的编辑与传播[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5期

    10 方智范;;“意内言外”小考[J];文献;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莫立民;刘新文;;晚清词社、词派与词风描述[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莫立民;刘新文;;晚清词社、词派与词风描述[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效雷;;清儒《易》学平议[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4 王法周;;乾嘉后期汉学的学术兼容精神——兼论乾嘉汉学的社会政治观念[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厚文;;桐城文派论述绝句十二首[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6 李德仁;;“为往圣继绝学”——《周易集解纂疏》读书笔记[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吴广平;;赋祖与赋圣——宋玉的辞赋创作成就及其地位和影响[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白葵阳;;常州地域文化对瞿秋白的影响[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叶嘉莹;[N];光明日报;2007年

    2 董俊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3 沈彻;[N];东方早报;2008年

    4 徐晋如(自由撰稿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祝晓风 李萍 李欣/采访录音整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N];泰州日报;2011年

    7 龚放 罗静;[N];光明日报;2002年

    8 徐建融;[N];中国商报;2003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 孟庆云;[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修亮;乾嘉易学三大家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兰甲云;周易古礼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路海洋;社会·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刘奕;清代中期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秦惠娟;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新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李睿;清代词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天彤;魏晋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春华;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诠释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朱德慈;中晚期常州词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漪;张惠言词的学者化倾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董俊珏;张惠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赵静;张惠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黄晓丹;早期常州词派与毗陵张氏家族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王爱荣;诗教与花间的融合[D];南昌大学;2007年

    6 王晓楠;《谐声谱》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许楠;清末词人冯煦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王晓霞;论焦循的词及词学批评[D];暨南大学;2006年

    9 李南;宋翔鳳年譜[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王媛;清代常州词派寄托理论与吴梦窗词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张惠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2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2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8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