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天地间的“残忍”——论《雷雨》的逆向构思
本文关键词:悲悯天地间的“残忍”——论《雷雨》的逆向构思 出处:《文学评论》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雷雨》在人物关系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难以解释清楚的困惑,比如周朴园的第一个太太为何消失,其位置被蘩漪代替,不仅作者没就此给出清楚的交待,观众和读者也难以按照生活经验补上这个情节的漏洞。这一文本的裂隙,实际是曹禺为了完成主题所进行的逆向构思的产物。曹禺为主题而难以顾及文本裂隙的逆向构思里,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那就是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到30年代初,个人本位的五四伦理观不仅没有得到社会认可,反而遭遇了更为严重的挑战。
[Abstract]:"Thunderstorm" in the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haracters there are some unexplainable confusion, such as the first lady Zhou Puyuan why disappeared, its position is Fanyi instead, the author not only did not give a clear explanation, the audience and readers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life is also difficult to fill up the plot holes. The crevice of this text is actually the product of Cao Yu's reverse conception of the theme. Cao Yu's theme, which is difficult to take account of the cracks in the text, contains rich social contents. That is, after the baptism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By the early 30s, the 54 ethics view of individual standard was not only recognized by the society, but faced with more serious challenges.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207.3
【正文快照】: 《雷雨》的成就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过,迄今所进行的研究都依据从生活到艺术的典型化路径来探讨它的艺术创造过程,实际情形恐怕不是这样简单。如果说从生活到艺术的典型化路径是现实主义理论中形象思维展开的顺向过程,那么《雷雨》的成就恰恰证明,它是剧作家从内心冲动出发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科;;《雷雨》说鲁贵[J];成功(教育);2010年04期
2 蔡福军;;让“空间”衍伸出更多意义——评福建人艺实验版《雷雨》[J];艺苑;2011年03期
3 蔡福军;;让“空间”衍生出更多意义 评福建人艺实验版《雷雨》[J];中国戏剧;2011年10期
4 高霞;邬智冬;;默读、发声与唱音之间的《雷雨》[J];美与时代(下旬);2013年10期
5 孔庆东;;从《雷雨》的演出史看《雷雨》[J];文学评论;1991年01期
6 孔庆东;;从《雷雨》的演出史看《雷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3期
7 张易;徘徊于恐惧与诱惑之间——《雷雨》生命悲剧哲学初探[J];枣庄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8 陈大联;;《雷雨》的当代性 实验戏剧《雷雨》创作谈[J];剧本;2013年12期
9 刘建设;;《雷雨》解读史(下)——人与命运层面上的《雷雨》解读[J];现代语文;2006年10期
10 孙苹;;《雷雨》句末语气词的口气意义初探[J];文教资料;2007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晓鹰;;没有鲁大海的《雷雨》[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2 石宏大;;试谈《雷雨》中的人物语言[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3 曹树钧;;杜宣对于《雷雨》在国外传播的贡献——纪念杜宣先生诞辰100周年[A];杜宣纪念集[C];2014年
4 高浦棠;;命运·天意·上帝——《雷雨》的神秘主义思想本体破译[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朱栋霖;;经典《雷雨》:从话剧到苏州评弹——纪念曹禺百年诞辰[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6 牛丹英;;由《雷雨》谈剧本的鉴赏[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C];2012年
7 郦子柏;;突破创新 打造精品[A];中国演员(2012年第6期总第30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淼;八十岁的《雷雨》不曾老[N];中国文化报;2014年
2 靳海舟;如何评价《雷雨》公益场上观众的笑[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3 何勇海;《雷雨》成“雷剧”?[N];团结报;2014年
4 马以鑫;《雷雨》何以遭遇笑场[N];文学报;2014年
5 王延松;关于《雷雨》的最新解读[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田本相;《雷雨》的典范性[N];文艺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路艳霞;万方:《雷雨》80岁,还不老[N];北京日报;2014年
8 李壮;我感受的《雷雨》笑场[N];文艺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牛春梅;《雷雨》:被“误读”的八十年[N];北京日报;2014年
10 温儒敏;《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华;论曹禺《雷雨》中的主仆之恋[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2 相伟;《雷雨》中的伦理文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3 夏登武;《雷雨》:多维接受视域中的变异[D];暨南大学;2008年
4 谭苗;从《雷雨》文本到《雷雨》舞台[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任振翔;《雷雨》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宋智超;试分析曹禺作品《雷雨》中修辞手法的使用[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李广涛;借鉴与转化:《雷雨》与古希腊悲剧范式的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朱全红;曹禺《雷雨》言外之意的语用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9 曹群;《雷雨》的经典化考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赵显龙;诗意的回归[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44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4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