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振钧悼亡诗
本文关键词:论李振钧悼亡诗 出处:《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李振钧悼亡诗情真意切,造语浅白,少用僻典,加入大量生活细节,并能即事取景,语言风格近似随园。《悼亡四首》对前代悼亡诗有所继承,《重谴》七绝组诗对悼亡诗的体制有所扩展,《魂归来歌》首创以骚体歌行形式记录灵柩归乡的挽葬过程。《美人十八首》则并非悼亡之作。
[Abstract]:Li Zhenjun Memorial poetry were sincere language plain, with less Pidian, adding a lot of details of life, and that view, the language style similar to suiyuan. "The first four" memorial to the former generation of elegiac poems inherited the "heavy" seven poems of mourning poems were the system expansion, "come back to the first song" song of Saoti recorded coffin home in burial process. "Beauty" is not the first eighteen mourn for th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李振钧,乾隆五十九年(1794)生,字仲衡,号海初,小名燕生,安徽太湖县城西乡人,道光八年(1828)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等。他以诗、联、书法名于世,著有《味灯听叶庐诗钞》。其妻汪正珠为汪志伊第五女,汪志伊(1742-1818),字莘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寅;;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柯茹;;韦应物悼亡诗探微[J];名作欣赏;2016年33期
2 赵娣;;论李振钧的悼亡诗[J];池州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3 彭敏哲;;论李振钧悼亡诗[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4 翟宁煊;;他生缘会更难期——悼亡诗词中的互文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6年06期
5 王中昌;;论影响宋代悼亡词产生与发展的因素[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6 袁美丽;;论严骏生的词学主张与创作[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7 崔婉茹;;论悼亡诗中的性别差异[J];吕梁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8 王剑莹;;婉婉其情 幽幽其意——论沙元炳的悼亡诗[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9 袁琳;;悼亡之典范——论唐人悼亡诗的继承与开创[J];商;2014年18期
10 明海伟;;从《遣悲怀三首》看元稹悼亡诗的艺术成就[J];文学教育(上);2013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代伟;;论韦应物的悼亡诗[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谢卫平;;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孙宗美;;试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董珊珊;尚景建;;品读中西文化 审视异样之美——中英悼亡诗之美学比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黄柏青;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J];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蔡川右;;古代哀悼诗文的艺术特色[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卫平;;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北岸;;悼亡诗二首[J];社团管理研究;2008年05期
3 邹祥波;;死亡、梦、现实——浅谈中国的悼亡诗词[J];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4 姚春美;;香魂一缕随风散 愁绪三更入梦遥——略论中西悼亡诗之异同[J];梧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刘常兴;;悼亡诗中的情感因素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智晓静;周芳;;爱与痛的纠结——评胡旭先生的《悼亡诗史》[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聂雪蕾;;中国古代悼亡诗的丧葬词汇研究[J];科技风;2011年02期
8 邓琨;从中西悼亡诗看中西文化[J];抚州师专学报;1988年02期
9 崔剑炜;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唐旺珍;;近二十年悼亡诗词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7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燕秋;;中西方悼亡诗的美学比较[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贝贝;宋前悼亡诗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李聪聪;唐朝悼亡诗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马晓慧;中国古代潘岳接受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包发;文化视域:中西悼亡诗的“爱”与“死”[D];中南大学;2009年
5 周如月;宋前悼亡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军;唐代悼亡诗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0年
7 于丽;悼亡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莹;论中西悼亡诗中的美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9 武志龙;中国古代悼亡诗中意象体系及爱情婚姻思考[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马碧心;何以悼亡方费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4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44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