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大文学:正名的再正名

发布时间:2017-12-28 14:14

  本文关键词:大文学:正名的再正名 出处:《当代文坛》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现代性 《上海文学》 文艺战线 政治思潮 文代大会 文学自身 文艺工作者 中国文学艺术 文学研究界 中国大文学史


【摘要】:正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胡耀邦致辞说,"历史将证明,这次文代大会是我们国家文艺战线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1)。的确,这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一次大会。拨乱反正之"正",既是为那些曾经蒙冤受害的文艺工作者重新正名,恢复他们的名誉和工作,也是对"文学"的重新正名,摆脱过去"极左"政治思潮对文学的干扰,恢复文学自身应有的价值。就在这个时间点上,开风气之先的《上海文学》杂志,刊登署
[Abstract]:1979, Chinese literary and art workers in the fourth congress, Hu Yaobang said, "history will prove that the Chinese Congress is our country literary front is an important milepost" (1). Indeed, the convening of this text, is a conference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bring order out of chaos". The "positive", bring order out of chaos as well as those who have wronged victims of the literary and art workers to name, to regain their reputation and work, but also r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get rid of interference in the past "leftist" political thoughts on literature, literary value recovery. At this point in time, started the trend of "Shanghai literature" magazine, published in the Department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6
【正文快照】: 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胡耀邦致辞说,“历史将证明,这次文代大会是我们国家文艺战线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1)。的确,这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一次大会。拨乱反正之“正”,既是为那些曾经蒙冤受害的文艺工作者重新正名,恢复他们的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郜元宝;;“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02期

2 李怡;李俊杰;;体验的诗学与学术的道路——李怡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15年02期

3 李怡;;“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J];理论学刊;2013年05期

4 黄健;;反思“为文艺正名”[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07期

5 王富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正名”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6 本刊评论员;;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J];上海文学;197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武军;;大文学:正名的再正名[J];当代文坛;2017年04期

2 杨建刚;;新时期文学形式本体论观念的演进、论争与反思[J];人文杂志;2016年06期

3 许徐;;马克思主义文论基本问题与当下批评生态重建之路[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01期

4 韩伟;;问题意识的转变与研究方法的更新——寻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5 林秀琴;;“民国文学”的历史叙述:开放与封闭[J];文学研究;2015年02期

6 杨华丽;;“打倒孔家店”话语:研究历史、现状与拓展路径[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5年02期

7 禹权恒;;“民国机制”与鲁迅的言说空间[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2期

8 吕晴;胡博;;2013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瞥[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年02期

9 邢建昌;;审美文论与文学的审美本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审美本质论的一个反思[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5年02期

10 窦金龙;;一份刊物的浮沉──《时代的报告》从创立到停刊(1980-1983)[J];扬子江评论;2015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庆全;胡学常;商昌宝;;不尽如人意:史学视域中的文学史[J];名作欣赏;2016年07期

2 王彬彬;;《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初解读——以唐小兵文章为例[J];文艺研究;2014年06期

3 王彬彬;;《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再解读——以黄子平、贺桂梅、戴锦华、孟悦为例[J];扬子江评论;2014年02期

4 黄发有;;文学会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08期

5 程光炜;魏华莹;;在“当代”与“历史”之间——程光炜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13年07期

6 李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7 贺桂梅;;穿越当代的文学史写作——洪子诚教授访谈录[J];文艺研究;2010年06期

8 程光炜;杨庆祥;;文学、历史和方法[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3期

9 丁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断代谈片[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3期

10 陈晓明;;“一体化”:封存还是开放?——洪子诚的文学史思想论略[J];文艺争鸣;2010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武洲;质疑“文学现代性”[J];怀化师专学报;2001年06期

2 吴武洲;质疑“文学现代性”[J];云梦学刊;2001年06期

3 王一川;晚清与文学现代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4 王一川;晚清: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时段[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5 王燕;;论文学现代性的获得[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杨义;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世纪反省[J];文艺研究;1998年01期

7 杨春时;“文学现代性”讨论没有意义吗?——对《现代性言说在中国》的质疑[J];文艺争鸣;2001年02期

8 刘三秀;从“现代文学”到“文学现代性”问题讨论综述[J];学术月刊;2001年03期

9 袁金刚;新时期的文学现代性学理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鲜益;人民问题: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思想资源——对1917—1942年文学思想的再认识[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何浩;;梁启超的“新民”与文学现代性的缘起和谱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孟远;;延安文艺:在创新中实践现代性追求[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3 单正平;;梁启超文学功能论的再认识[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暨南大学中文系 宋剑华;“西化”与“化西”:对新文学现代性的重新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通向世界的文学渠道[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张向东;“文学现代性”讨论再掀热潮[N];文艺报;2004年

5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2011级博士生 陈进武;高度警惕“恶”对文学价值的损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姚涵;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研究述评[N];文艺报;2006年

7 张志忠;“当前文学创作症候”三题[N];光明日报;2006年

8 晏杰雄;一部具有实践品格的文学通史[N];文艺报;2007年

9 孔范今;祛蔽返魅 走向中和[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陈自然;“三驾马车”齐驱十五年[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胡艳琳;文学现代性中的生态处境[D];北京大学;2012年

2 贾国宝;传统僧人文学近代以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11年

3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象[D];浙江大学;2006年

5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6 陈亚平;感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恩齐;冰心五四时期文学的现代意识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2 王云生;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肖向东;五四转型期“文学人学”思潮探源及其历史梳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白砾;“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1921-1932)的翻译活动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08年

5 赫学颖;“文革”文学的精神流亡现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黄毅;话语权力和文学经典的产生[D];暨南大学;2005年

7 闫玉刚;当代语境下的文学反讽[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龚慧剑;“80后”文学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张剑;胡适文学思想论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颖;通向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浮桥[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46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46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b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