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黄庭坚谪居黔戎时期对杜甫的文学接受

发布时间:2018-01-02 19:00

  本文关键词:黄庭坚谪居黔戎时期对杜甫的文学接受 出处:《中国韵文学刊》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黄庭坚 谪居黔戎 杜甫 文学接受


【摘要】:黄庭坚对杜甫的文学接受,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两个层面展开。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被贬之前,主要从诗歌写作实践中,对杜甫的词法、句法、律法和意法心摹手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点铁成金"的观点;谪居黔戎时期,虽然也有创作方面的继续,但更为重要的是从文学理论维度,对杜甫的诗歌艺术予以审视,并进而认识到人生境遇的跌宕与苦难对其审美境界的淬炼和升华。这种从诗法向诗意的纵深性拓展,影响着江西诗派的发展方向,也为南宋初期江西后劲诗风转向埋下了伏笔,从而使江西诗艺探索终于从故纸堆的羊肠小道,迈入现实世界的康庄之衢。
[Abstract]:Huang Tingjian Du Fu's literary acceptance, from two aspects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literary theor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before being demoted, mainly from the practice of poetry writing, Du Fu on the lexical, syntactic, and will consider and follow the law,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diantiechengjin" view in Guizhou; Rong period, although there are also continuing creation, but more important is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 of Du Fu's poetry to be examined, and then recognize the twists and suffering life circumstances on the aesthetic realm of refinement and sublimation. This expansion from poetry to depth of poetic, influence development the direction of the school of Jiangxi, but also for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Jiangxi poetry to foreshadowed, so that Jiangxi finally narrow the exploration of poetic art from the pile, enters the real world of Qu Chong.

【作者单位】: 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基金】:四川省社科联基地项目《黄庭坚谪居四川时期的思想研究》(项目编号:SC14E052)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对杜甫的文学接受,成为北宋中期以后文坛的重要内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王安石诸大家,对杜甫诗歌精湛的艺术和深厚的情怀,表达出一致的赞赏和敬意。而黄庭坚对于杜甫的文学接受,无疑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四十九云:“近世学诗者,率宗江西,然殊不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树梁;杜甫研究第十一届年会贺词[J];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03期

2 段海蓉;建国以来,对杜甫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03期

3 ;杜甫研究第十一届年会学术论文综述[J];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03期

4 刘文刚;论杜甫的赋──兼及杜甫赋与诗的比较[J];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04期

5 易光;从重庆文学史角度研究杜甫[J];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6 傅光;杜甫研究应讲求谨严治学──为纪念杜甫逝世1230周年而作[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吴明贤;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J];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01期

8 于林立;杜甫诗歌四联的构图解析[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王学泰;;大儒杜甫(下)[J];博览群书;2001年05期

10 于光荣;孔子思想在杜甫诗歌中的反映[J];船山学刊;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曼春;;杜甫史诗研究[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C];2009年

2 毕宝魁;;辽海讲坛第十六讲 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和“诗史”[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吴仪凤;;杜甫与《诗经》——一个文学典律形成的考察[A];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柏桦;杜甫新形象:烂醉是生涯[N];深圳特区报;2012年

2 贵州安顺西秀区杨武中学 朱光远;杜甫作品的文学艺术[N];学知报;2011年

3 早报记者 田波澜;百年歌自苦,“万代”有知音[N];东方早报;2012年

4 衡阳师范学院 阳建雄;论王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批评[N];光明日报;2008年

5 早报记者 石剑峰;“他的诗是人生经历的一个心灵史”[N];东方早报;2012年

6 中国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河北大学教授、博导 韩成武;诗圣光辉照后人[N];深圳特区报;2012年

7 何述强 (仫佬族);寻找那道接口[N];文艺报;2014年

8 沈金浩 深圳大学文学院;杜甫创作精神对诗歌复兴的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胡怡;品味杜甫诗作 领悟真实人生[N];贵州民族报;2005年

10 陈尚君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杜甫研究的里程碑著作[N];文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朋星;杜甫与先秦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2 李霜琴;杜甫两川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梁桂芳;杜甫与宋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4 姜玉芳;我诗故我在——杜甫与唐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5 周非非;杜甫排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孙玉霞;丁茶山与杜甫诗歌创作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倩;杜诗与长安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安末淑;杜甫诗和韩国朝鲜时代诗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燕南;杜甫诗歌用典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2 薛淑芳;杜甫诗歌隐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王芳;杜甫诗歌中飞禽走兽意象浅析及其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定;津阪东阳《杜律详解》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段相如;杜甫近体诗中的对句艺术[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丹丹;杜诗日常生活描写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林桢;杜甫戏谑诗论[D];喀什大学;2015年

8 李淑娟;王夫之诗歌理论中的杜甫接受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9 李雪;王夫之贬杜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哈燕;杜甫咏春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70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70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6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