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宗教性启蒙、民族性悖谬及社会性衍变——少数民族文学道德承担的多重维度

发布时间:2018-01-02 21:42

  本文关键词:宗教性启蒙、民族性悖谬及社会性衍变——少数民族文学道德承担的多重维度 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 文学道德 公众福祉 民族共同体 社会大生产


【摘要】:少数民族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核心伦理命题,其特殊之处在于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受制于全知全能的宗教性启蒙,致使少数民族利用文学的言说方式来建立人与鬼神的道德协议。本文借用了罗伯特-金-默顿的"前现代社会"理念,指出少数民族文学道德承担没有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其民族性悖谬的存在深刻影响了少数民族公众福祉的提升,并通过探讨少数民族文学道德承担的理性机制与非理性机制,揭示了顺应人性是少数民族文学适应社会衍变的根本途径。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ority literature and morality is the core ethical proposition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its special feature is that the conscience of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s subject to the all-knowing religious enlightenment. This paper borrows Robert King Merton's idea of "pre-modern societ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ethical commitment of minority literature has not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dentity to contract, and the existence of ethnic paradox has deeply affect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ublic welfare of ethnic minorities. By discussing the rational mechanism and irrational mechanism of ethical commitment of ethnic literature,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conforming to human nature is the fundamental way for minority literature to adapt to the social evolution.
【作者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省交通与工程应用翻译研究中心;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丰城中学;
【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认知诗学诗域下的李清照诗词研究”(编号13YY03)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编号:MTIJZW201512)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编号:JXYJG-2016-079)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207.9
【正文快照】: 一、全能的启蒙者:少数民族文学道德的宗教性缘起少数民族文学中的道德命题是对少数民族人群生存状态的伦理关注与关怀,曾有一些文献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道德缘起的宗教属性归为少例,这种说法有误,根据康德的《论启蒙》,从世界范围来看道德的启蒙都与宗教脱不了关系,由于宗教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义;开拓成长的20年——纪念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20周年[J];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01期

2 邓经武;民族文化、地域人生与世界时潮的交融——关于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走向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栗原小荻;论中国精神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学之关系[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1年03期

4 ;少数民族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1年05期

5 ;少数民族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1年12期

6 栗原小荻;时间作证:日月与江河共存——《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评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8期

7 李明泉,刘彦武;四川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收获——评《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8期

8 哈斯乌拉,朱秉龙;谈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与先进文化思想——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J];内蒙古宣传;2002年06期

9 ;少数民族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2年05期

10 ;少数民族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庭望;;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创新[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2 吴重阳;;关于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的几点说明[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3 杨玉梅;;2011年少数民族文学:资源优势开掘与生命意识觉醒[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1)[C];2012年

4 张淑云;;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现代转型[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5 李鸿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书写的世界性因素和世界性意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6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资料搜集工作的通知[A];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全记录[C];2014年

7 申元初;;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现象扫描与思考[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国亮;;论十七年少数民族诗歌的乡土生存[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9 梁庭望;;从区域共生到中华趋同——少数民族文学演化规律刍议[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10 杨春;;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刍议[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文强邋田蕾;我国首家少数民族文学馆在内师大盛乐校区奠基[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2 姜炳浩;第二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奖评奖结果揭晓[N];文艺报;2008年

3 李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N];文艺报;2011年

4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李冰;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N];人民日报;2011年

5 记者 张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N];人民日报;2012年

6 白崇人 (回族);对少数民族文学的两点思考[N];文艺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王国平;少数民族文学: 藏在“深山”待人识[N];光明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黄尚恩;2012年,少数民族文学如此引人注目[N];文艺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黄华 整理;少数民族文学的魅力[N];云南日报;2013年

10 欧阳可惺;少数民族文学应“走出”单边叙事[N];贵州民族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祖君;论汉语文学期刊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D];四川大学;2007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豪爽;文化超越与审美创新[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历达;论新时期满族女作家的小说创作[D];辽宁大学;2015年

2 滕艳;《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2006-2014)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3 杨凡佳;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当代形态[D];云南大学;2010年

4 冀爽;从少数民族文学的读者反映进行话语分析[D];浙江大学;2013年

5 陈燕;80年代以来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学中的萨满教女性观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6 李翠香;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与文学思潮演进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兰兰;中心与边缘[D];河南大学;2008年

8 冯超;关纪新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9 彭松;“和而不同”——新时期土家族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荣;写“羌”与读“羌”[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71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71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9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