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大文学史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非虚构性”因素

发布时间:2018-01-04 11:37

  本文关键词:“大文学史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非虚构性”因素 出处:《当代文坛》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史观 当代文学 施蛰存 新文学运动 虚构性 文学作品 传记文学 大众读者 宇文所安 文化信息


【摘要】:正施蛰存在1937年初检视新文化运动20年来的得失时,提到了"杂文学"的重要意义:"杂文学作品比纯文学作品更易于使大众读者领受到文学的趣味(Literary Taste)……我国新文学运动勃兴以来,至今虽然将有二十年的历史,但文学作品的成绩却一向都偏于纯文学这方面。最近一二年来,杂文学这方面虽然有了兴发的现象,但范围却还是很狭的。我们虽然看见过几本好的传记、尺牍和日记,但大概仍是文学作家的自画像",他从创作的角度提出期盼,
[Abstract]:Shi Zhecun is at the beginning of 1937 to examine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20 years of gains and losses, mentioned the significance of "miscellaneous literature": "miscellaneous literary works more easily than pure literary works to the public readers receive literary taste (Literary Taste). The new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 since the rise to this, although there will be twenty years of history, but the literature results are always partial to the pure literature. In recent one or two years, there has been a mixed literature this Xingfa phenomenon, but the scope is still very narrow. Although we have seen a few of the good biographies, letters and diaries, but" self portrait is about literature the writer, he put forward from the angle of creation to,

【作者单位】: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I206
【正文快照】: 施蛰存在1937年初检视新文化运动20年来的得失时,提到了“杂文学”的重要意义:“杂文学作品比纯文学作品更易于使大众读者领受到文学的趣味(Literary Taste)……我国新文学运动勃兴以来,至今虽然将有二十年的历史,但文学作品的成绩却一向都偏于纯文学这方面。最近一二年来,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迎平;施蛰存传略[J];新文学史料;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俊杰;;“大文学史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非虚构性”因素[J];当代文坛;2017年04期

2 居婷婷;;施蛰存小说的性心理视域[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年01期

3 金理;;“关系网络”中的施蛰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11期

4 贺如文;;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之美学新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5 许江;;《魔道》的叙事策略及其现代性[J];文学教育(上);2015年06期

6 徐晓红;;施蛰存早期文学活动初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7期

7 伍明春;;论早期新诗在中学的传播[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李璐;;新世纪以来施蛰存研究述评[J];语文学刊;2009年06期

9 孔令云;;近80年来施蛰存研究述评[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刘军;汤海忠;;论施蛰存的“文学语言观”[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帆;文学史观研究 主持人语[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曹慧敏;;浅论刘勰的文学史观及其现代启示[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黄念然;;论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殷国明;;文学史观讨论答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3期

5 林少雄;多元开放的文学史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6 张晶,白振奎;近年来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理论讨论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1期

7 张童;;从“重写文学史”看当代文学史观的嬗变[J];科学经济社会;2013年04期

8 温潘亚;寻找大树生长的年轮——文学史观论[J];学术交流;2001年06期

9 谭桂林,孔范今,秦弓,朱国华;对文学史观念的再认识(笔谈)——兼评吴炫的文学史观[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10 王齐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史观的现代意义[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德发;;一份“文学史观讨论”的答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2 曾庆瑞;;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文学史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王敏;;他山之石:论宇文所安之翻译文学史观——以唐“寻访不遇诗”和“相期不遇诗”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谢颖;聚焦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史观的交融[N];人民政协报;2013年

2 庄来来;面向新世纪的文学史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崔命 自由撰稿人;夏志清:中国新文学史观的拓荒者[N];华夏时报;2014年

4 苏尤格;编写文学史,,必须有正确的文学史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瑜;现代文学史观及其书写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希东;1950-1980新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观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陈正敏;意识形态与范式转换[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想象文学史的方法[D];鲁东大学;2016年

2 许劲松;新时期文学史观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永强;颠覆与重构:论胡适的新文学史观[D];青岛大学;2010年

4 张鑫桓;世界文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D];西南大学;2011年

5 贺阳阳;王瑶文学史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邱光华;沈约文学史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薇;陈思和的文学史观念及实践初探[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8 姚文晗;闻一多“大循环”文学史观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佟永波;《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及其接受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年

10 魏文鑫;司马长风与唐_"文学史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78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78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6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