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文化选择的独特性及其历史价值
本文关键词:闻一多文化选择的独特性及其历史价值 出处:《求索》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五四至40年代,闻一多在每个时期都表现出卓然不群的文化选择态度与立场。五四时期,他认同和支持新文学,但强调古典文学的价值;留学期间,继续发扬乃至强化其文化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对西方工业文明和社会现代性相当反感和拒绝,却接受西方的现代诗学;在新诗写作和评论上,坚持将古代诗学的质素与西方诗学进行融合,在传统与现代融通中创造新诗与新文学;在四十年代抗战时期的文化复古与儒学复兴大潮中,闻一多却坚守五四的反传统态度,再次表现出罕见的思想见识和文化立场。闻一多的主张与实践表现出他对新文学发展的超前性、真理性与预见性,是对新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内在矛盾的克服与解决之道。
[Abstract]:From May 4th to 40s, Wen Yiduo showed his unique attitude and stand of cultural choice in every period. During the May 4th period, he recognized and supported the new literature, but emphasized the valu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During his study abroad, he continued to carry forward and even strengthen his cultural patriotism, at the same time, he was quite averse to and rejected the west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modernity, but accepted the modern poetics of the West. In writing and commenting on new poetry, we insist on merging the quality of ancient poetics with western poetics, and create new poetry and new literature in the fus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 In 40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Wen Yiduo adhered to the anti-tradition attitud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Wen Yiduo's propositions and practices show his advance, truth and foresigh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literature. It is the way to overcome and solve the inner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ity and modernity of the new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中国传媒大学孔子学院处;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闻一多是受到毛泽东高度赞誉的诗人和学者,政治领导人的概括主要从政治和历史层面着眼,角度和结论自有鹄的。本文则发现闻一多不仅与整个五四时期的新文化阵营,也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文化选择和文学选择,都既有精神联系又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与联系,则涉及到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溢泽;;以“民国文学史”替代“新文学”史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2 喻_g;;新文学运动与湘籍作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05期
3 谢其章;新文学绝版书脞谈录[J];书屋;2002年01期
4 曾四海,王林;转型期的文学秩序建构——关于“五四”新文学的资源分析[J];文艺争鸣;2003年02期
5 陈方竞,王淳彦;报刊出版:对“五四”新文学发生的“外缘”透视[J];文艺争鸣;2003年03期
6 马昭;五四时期新文学方向的开拓者——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探析[J];世纪桥;2003年01期
7 黄万华;台港澳和海外:“五四”新文学的应合和背反[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03期
8 刘为钦;试论作为文学命名的“新文学”[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9 毕耕;古文万无灭亡之理——重评林纾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10 李继凯;;“文化磨合”中的新文学[J];长江学术;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克敌;;晚年林纾与新文学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2 刘登翰;;文学的回归——战后初期关于“建设台湾新文学”的一场论争[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温儒敏;;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围绕初期新文学的评价[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丁尔纲;;五四新文学革命与建设和茅盾的历史定位——纪念茅盾逝世三十周年[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杨洪承;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践行者[N];文艺报;2012年
2 记者 王平;专家:两岸文化血脉相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钧;新媒体革命与“新新文学运动”[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季剑青;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D];北京大学;2007年
2 黄健;意义重构中的缪斯[D];浙江大学;2004年
3 隋晓莹;陈独秀与中国新文学运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任珊;章太炎与新文学[D];复旦大学;2009年
5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孙志军;现代旧体诗的文化认同与写作空间[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楠;周作人与新文学的学院化:1917-1937[D];复旦大学;2014年
2 陈黎明;“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互动关系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何琴英;新文学重建中的人文反思[D];四川大学;2005年
4 於俊杰;从《国文月刊》看国文教育及其与新文学之关系[D];北京大学;2012年
5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浪;新国文·新文学·新国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海飞;从新文学广告管窥上海文坛(1932-1935)[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金花;身份与学术[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9 杨炯;《觉悟》与“五四”新文化新文学[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丽媛;山东大学与新文学[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89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89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