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复仇故事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言”“二拍”复仇故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北大学》 2014年
“三言”“二拍”复仇故事研究
余景涛
【摘要】:“三言”“二拍”作为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其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研究领域涉及面宽广。以复仇为主题的研究成果数量繁多,不胜枚举而对“三言”“二拍”复仇故事的研究,无论是数量上抑或是研究范围上均可谓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以“三言”“二拍”中较为典型的复仇故事为研究对象,借鉴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研究复仇故事本身,剖析复仇小说,展现复仇故事文学色彩和阅读魅力,从而反映复仇在古代儒家文化的具体地位和大致情况。 论文第一章对复仇进行定义,梳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复仇故事,具体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元明时期等朝代,对复仇故事加概括和论述,从而把握“三言”“二拍”复仇故事创作之前的历史基础、官方态度、民间情感、社会舆论等。论文第二章对“三言”“二拍”中复仇故事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可分为情感复仇、血亲复仇、另类复仇等类型,结合作品内容和相关典籍,对上述复仇类型与情感、法律、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加以探讨和剖析。论文第三章论述“三言”“二拍”复仇故事的特点,针对不同复仇故事的差异性特征,总结出其独有特征,以及复仇故事的结局与影响。论文第四章着重讨论文学功能,诸如结局走势,价值取向,教化功能等。 本文将呈现复仇故事的特点和风貌,把握复仇案件审理状况和复仇故事渐进历程,反映出上层阶级和民间舆论对复仇的具体认识和反应态度,展现复仇故事的文学特征和美学效果,概述和分析复仇故事中的伦理道德与法律间的冲突,折射出权力阶层对复仇案件处理的方法,说明历朝历代的精神旨归是在伦理与法律之间找到处理复仇的平衡点,进而讨论复仇故事的制约性与局限性,在文学作品的研究基础上,反思并通过文学作品为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力图达到借古劝今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4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光;中日古代复仇问题比较[J];比较法研究;1994年02期
2 王立;;明清复仇评议的文化审视[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02期
3 姜潮洋;;“三言”作品中复仇手段的模式化倾向及其成因[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彭卫;论汉代的血族复仇[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5 刘丽文;;复仇文化与中国悲剧特点[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练素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的血亲式复仇母题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明辉;;法律与复仇的历史纠缠——从古代文本透视中国法律文化传统[J];学海;2009年01期
8 王立;秦汉游侠精神实质与复仇习俗心态成因[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刘黎明;汉代的血族复仇与《春秋》决狱[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黄觉弘;;《春秋》大复仇与汉代复仇作品[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稔穰,姜良存;蒲松龄对两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整合[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伏涤修;寓神学的自为于文学的自觉——蒲松龄《聊斋志异》神道观评判[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3 常金莲;世情与狐鬼——从《金瓶梅》到《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4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5 史少博;《聊斋志异》借“鬼怪”之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6 王慧;《聊斋志异》叙事时间[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7 闫月英;《聊斋志异·嫦娥》对嫦娥形象的重写[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8 李军锋,王恒展;简论宋元话本小说对《剪灯新话》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9 刘伟;试论《任氏传》狐意象的基本特征[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10 刘富伟;;女性造型:理想寄托与诗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情爱小说比较研究之二[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耿杰;;试析明代学者对经史关系的探讨[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5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6 裴继刚;;佛山陶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曹婷婷;;个案视角下晚清江浙乡村地区婚姻的缔结与离弃——以清代刑科题本为例[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8 林宪亮;;论《三国演义》之“白帝城托孤”[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3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立;刘畅;;中国古代文史中的女性以智抗暴母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王立;潘林;;豫让复仇故事在后代的接受及其争议[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3 王立;动物为主雪怨母题的文化阐释[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陈桐生;论司马迁的文化复仇观[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5 王立;复仇之心与功业之念──魏晋六朝“年少慕侠”心态略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王立;曲艺;;王世名复仇叙事的渊源及其与清官文化之关系[J];学术交流;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花;从色彩意义的变化看“三言”古今同形复音词[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孙义梅;“三言”中商人形象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刘军华;在真情与理性之间徘徊——论“三言”女性形象的矛盾性[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03期
4 苏建新;“三言”“两拍”中的词与词人[J];天中学刊;2003年01期
5 向志柱,陈兮;“果报”观念和逻辑与“三言”的叙事[J];学海;2003年02期
6 杨岚;“三言”对封建政治秩序的维护意识[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郭文丽;;论“三言”小说新的表现意趣及引发原因[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费洪根;王若明;;“三言”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蕴[J];东疆学刊;2006年02期
9 苏明海;;浅析《十日谈》与“三言”中情爱伦理观的新变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刘传芳;;“三言”与苏州——基于清光绪《苏州府志》的一种解读[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欢欣;;“三言”中的妓女形象探析[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段军;耿光华;;动静相和 道技相谐——论“三言”的叙事结构[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3 周均美;;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桑林峰;[N];光明日报;2013年
2 王先刚 张锋;[N];毕节日报;2014年
3 乔修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蔡家园;[N];文艺报;2014年
5 ;[N];解放日报;2007年
6 彭彤、邢朝、驻站记者付文武;[N];战士报;2010年
7 王小鲁;[N];中国邮政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德福;《庄子》散文“三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果;“三言”性别话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炜;“三言”中商人的婚姻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瑞雪;“三言”商人形象的文化解读[D];延边大学;2008年
3 钱娜;“三言”中知识男性之情欲心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勇强;“三言”与《十日谈》叙述艺术比较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金艳;论“三言”的教化色彩[D];内蒙古大学;2005年
6 洪娟;论“三言”中的商人、文人和妓女形象[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梁莉;论“三言”中的偶然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若明;“三言”叛逆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D];延边大学;2006年
9 丁蕾;“三言”女性形象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子越;“三言”审美价值取向探析[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三言”“二拍”复仇故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9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9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