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汉代赋颂的优语特色

发布时间:2018-01-11 06:12

  本文关键词:汉代赋颂的优语特色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赋颂 倡优 优语 谐隐 汉代


【摘要】:汉代是娱乐文化繁盛的时期,倡优普遍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文人地位类同倡优,促使其创作朝着技艺化、自主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生态氛围下,汉代赋颂深受倡优文化的影响:以"谐隐"为主要特征的优语,"悦笑取讽"、"隐谲示意",有着"娱乐+讽喻"的特点,影响了汉代赋颂的讽谏功能和价值取向;由于源于民间艺术,优语具有俳谐性,其委婉、迂回、朦胧、含蓄等特点,与汉代赋颂的艺术特征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Abstract]:Han Dynasty is a prosperous period of entertainment culture, the popularity of excellence in all social strata, literati status, promote its creation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skill, autonomy. In such an ecological atmosphere. The praise of Fu in the Han Dynasty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of advocating excellence: the excellent language characterized by "harmony and concealment", "laughing at pleasure to take irony", "implicit and treacherous",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ntertainment allegory". It has influenced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satire and admonition of the psalm of Fu in the Han Dynasty. Due to its origin from folk art, excellent word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or, euphemism, roundabout, obscurity and implicature,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 praises in the Han Dynasty.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倡优诞生于先秦,在先秦各诸侯国宫廷广泛存在,指那些以表演歌舞杂戏娱人的艺人。汉代是倡优娱乐文化繁荣的时期,汉代赋颂、乐府诗歌以及创作主体都深受倡优文化的影响。近年来,学界前辈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倡优与辞赋的关系进行了发掘研究,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先秦赋及赋体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彭安湘;;汉代颂体风貌以及颂与赋的关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2 赵辉;;宋玉赋与倡优话语体系及赋的创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3 易闻晓;;论汉代赋颂文体的交越互用[J];文学评论;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丁静;;汉代赋颂的优语特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2 董儒;;《赴火蛾赋》意象源流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3 彭安湘;郭玲;;新世纪15年中国大陆古代赋学研究巡礼[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4 马言;;汉代献赋风尚盛行原因新论[J];太原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5 刘丽;;论《西狭颂》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文学价值[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 何凯;;汉代献赋活动与汉大赋的风格[J];大众文艺;2014年04期

7 易闻晓;;汉赋“凭虚”论[J];文艺研究;2012年12期

8 赵棚鸽;;大文学视野下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评王长华先生《诗论与赋论》[J];燕赵学术;2012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丽平;;刘歆《列女颂》与颂体风貌转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段立超;;汉代“颂体”的经学化——从《山川颂》作为“文颂”说起[J];当代文坛;2011年03期

3 侯文学;;《汉志》“诗赋”内涵辨析[J];学术交流;2011年02期

4 易闻晓;;诗道高雅的语用阐述[J];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5 王长华;郗文倩;;汉代赋、颂二体辨析[J];文学遗产;2008年01期

6 王德华;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J];文学遗产;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斌;;建安谐隐文学初探[J];许昌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2 魏宏灿;远实用而近娱乐——建安谐隐文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韩瑜;;唐代精怪小说谐趣的发生动因[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张学忠;《聊斋志异》的姓名谐隐艺术[J];蒲松龄研究;1992年01期

5 白晓帆;;俗赋与小说的关系——由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谈起[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8期

6 陈玲;;唐人精怪小说中的谐隐艺术[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7 吴绪星;;浅论《文心雕龙·谐隐》[J];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黎晓莲;;文心三隐——略论隐秀、谐隐、隐括之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9 刘彩凤;;《文心雕龙·谐隐》新论[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年07期

10 邱纯伟;;小沈阳现象还能走多远——《文心雕龙·谐隐》篇的现代启示[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任遂虎;《文心雕龙》“谐隐观”对现今文学的启示[N];文艺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希;魏晋六朝谐隐文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08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08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7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