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的跨文本研究
本文关键词: 青春之歌 跨文本 叙事策略 修辞与符号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导下,杨沫于1958年发表了小说《青春之歌》。这部作品讲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女共产党员的革命故事,并通过这个故事表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规律,小说《青春之歌》也因此被列为“红色经典”小说文本。1959年,导演崔嵬把小说《青春之歌》改编为同名电影,完成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光荣任务。电影文本的生成过程促使小说的阐释空间变得更加广阔、丰富。1998年,陈建功、李功达站在当下视野对《青春之歌》进行了再生产,将其改编成同名电视剧。2006年,随着“红色经典”改编热潮的到来,海润影视文化公司再一次翻拍了电视剧《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的不断改编表明了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红色经典文本。与以往研究侧重于单一文本的研究不同,本文从跨文本比较的角度展开研究,将《青春之歌》的小说、电影、两版电视剧放置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跨文本研究,通过探寻不同文本的转换规律,从而建立起文本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进而探析不同文本的思想价值及艺术审美价值。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纵观国内学界关于《青春之歌》这一课题现状的研究发现,小说《青春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衍生了电影、98年版电视剧、07年版电视剧等不同形式的文本形态,这些不同的文本既有相同性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一部分主要提出了《青春之歌》跨文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梳理了从1959年到20世纪以来《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的改编的相关研究状况,提出了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题的变迁与红色经典的当代意义。《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再到影视剧在主题层面上均发生了变化。从小说中对青春、成长、爱情的歌颂到电影中爱情为政治服务的姿态转换,再到新时期两版电视剧主题的多元化发展,彰显了不同历史语境中“红色经典”文本及衍生文本的核心激励价值,这种精神内核对于揭示中国民族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以及推进社会主义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章,《青春之歌》不同文本的人物塑造。主题是通过人物及其矛盾冲突得以呈现的,所以探析不同文本的人物塑造对于揭示文本的主题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章主要探究了从小说到影视剧中英雄人物林道静、卢嘉川、江华以及中间人物余永泽在改编中的承接与差异,并探寻了这种“变异”产生的原因。第三章,《青春之歌》不同文本的叙事策略。艺术作品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有机组成,两者之间相互蕴含、相互统一。《青春之歌》不同文本的“主题”、“人物”是通过不同叙事策略来实现的。本章从叙事视角、叙事情节以及叙事节奏三方面的入手,探寻了视角与权力话语的关系、情节在不同文本间的变奏以及节奏设置的规律,力求发现“红色经典”文本在流变过程中的普遍规则。第四章,《青春之歌》不同文本的修辞与符号。红色经典之所以为红色经典,除了其主题、人物塑造及叙事策略独特之外,与非红色经典相比,其文本的修辞与符号也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无论是象征、隐喻亦或是符号都给予文本更大的阐释空间和价值意义。因此,本章从修辞与符号入手对《青春之歌》不同文本进行探讨,在着力挖掘其内在价值意义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展示其文本潜在的无限张力。结论。《青春之歌》从小说到影视剧在主题、人物塑造、叙事以及修辞和符号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当下泛娱乐化的大众文化多元语境中,研究小说《青春之歌》及其衍生文本,彰显红色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审美价值,这对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spirit of Mao Zedong ' s speech on Yan ' an Art and Art Symposium , Yang Hu published a novel in 1958 , which tells the inevitable law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victory . In 1959 , Chen Jiangong and Li Gongda made a series of studies on the theme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victory .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gle of view and the discourse of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 the plot of narrative and the rhythm of narrative rhythm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905;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茂民;;文化诗学的历史脉络与理论走向[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2 李茂民;;文化诗学:文学理论的根本变革[J];东岳论丛;2011年10期
3 胡铁强;;怀旧情结与红色经典改编[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任志明;黄淑敏;;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再审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任茹文;;论《青春之歌》的创作心理[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6 谢婉若;;后现代语境下审视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J];求索;2007年08期
7 吴翔宇;叶李;;论《青春之歌》的成长叙事策略与红色青春想像[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刘硕;;视听话语阐释与精神传承——对“红色经典”改编剧创作研究的梳理与反思[J];当代电影;2007年01期
9 金宏宇;;对知识分子的改叙——《青春之歌》的版本变迁[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杨利景;;“红色经典”改编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成志伟;;《青春之歌》恒久的思想艺术魅力[N];中国艺术报;2014年
2 陈思和;张英;;我不赞成“红色经典”这个提法[N];南方周末;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春霞;红色经典的文本张力与生产机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新华;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红色经典”的改编[D];兰州大学;2008年
2 朱冰;《青春之歌》: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D];海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旭琴;革命·知识分子·女性——重读《青春之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付勇;从小说到电视剧[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96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9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