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孔子为何述而不作_《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26 07:13

  本文关键词:“述而不作”与中国阐释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北民族学院》 2011年

“述而不作”与中国阐释学

郭明浩  

【摘要】:“述而不作”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中国文论中极为重要的术语,由孔子首次提出,经由历代学人(尤其是儒生)发扬光大,其生成于传统文化的母体内,并对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论述“述而不作”作为一种文化话语存在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本章在正本清源的前提下,进一步论述其文化成因,同时讨论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仅存在于儒家文化中,还蔓延于道家、释家及诸子思想中。 第二章论述“述而不作”对我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的影响。作为一种阐释思维的“述而不作”与我国传统阐释学关系极为密切,对我国古代阐释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章选取在中国文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与“述而不作”思想有着密切关联的一些批评思想、观念和方法进行阐释,以揭示其对中国阐释学的影响,如中国阐释学中的复古、依经立义、推源溯流及本事索隐批评都受其影响。 第三章论述“述而不作”思想的现代意义。“述而不作”不仅在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现代意义,我们可以对之进行行之有效的现代转换。当下文化经典传承面临巨大的困境,“述而不作”在经典阐释方面可以发挥一定的现实作用;另外,在我国当下的文论建设中,正面临着古今之争和中外之争,“述而不作”也可以成为贯穿于阐释中的原则,从而有益于当下中国文学理论建设。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0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光清;;论“述而不作”——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之二(下)[J];编辑之友;1989年04期

2 孙亭玉;;杜甫诗歌“诗史”说溯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杨文虎;;还原传统文学的精神指向——古代文论现代转化别解[J];东方丛刊;2007年01期

4 肖四新;;文学经典必备的品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徐兆寿;;论孔子“述而不作”的误读与历史语境[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6 周光庆;经学传统中的解释空间[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7 李清良;中国阐释学研究的合法性何在?[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8 张书才;历史是不能随意涂写修正的——《红楼解梦》平议[J];红楼梦学刊;1996年03期

9 周思源;沙滩上的大厦——评《红楼解梦》[J];红楼梦学刊;1996年03期

10 蔡义江;;无秘可揭 无谜可猜——从红学热卖品“秦学”看索隐回头路走不通[J];红楼梦学刊;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金梅;“《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明玉;宋代文坛师承现象初探[D];武汉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向红;;“颜渊问仁”章试诠——从“仁—礼”与“人—己”关系看孔子“仁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王惠荣;;从晚清汉学区域之发展看汉宋调和[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4 毛红星;;析论传统娱乐文化开发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及其前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王灿;;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6 叶美芳,牛文君;诠释学研究中的拓展与泛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杜萌若;;王羲之的“影响的焦虑”与王羲之影响的焦虑[J];书画世界;2011年01期

10 付伟忠;;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锦贵;;远览《太史公书》 近用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产生背景钩沉[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曹顺庆;;唯科学主义与中国文论的失语[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王劲;;阮朝都城顺化营建理念中所折射的中华思想——越南汉文文献的整理与再研究[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4 刘相雨;;论“桐城三祖”的作文之“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勇;;道德动机的两种观念:孔孟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6 景海峰;;汤一介先生与中国解释学的探索[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7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周险峰;;文本理解的张力: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智慧的解释学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邹其昌;孙洪伟;;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考工记》造物思想初探[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张汝伦;;“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论朱熹的释义学[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5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向冠男;《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7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9 粟亮;庄子的自由之道[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敏杰;《黄将军》的春秋笔法[J];蒲松龄研究;1998年04期

2 曹顺庆;“《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儒家经典的解读模式及话语言说方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李洲良;阐释的权利:《公》、《穀》释例举隅——春秋笔法与今文经学(上)[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4 过常宝;“春秋笔法”与古代史官的话语权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余卫国;论圣人崇拜及其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王长顺;“春秋笔法”与“太史公笔法”之比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詹华明;试解“春秋笔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赵彩花;《史记》对“《春秋》笔法”的渊承与创新(下)[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葛景春;;唐诗成熟的标志——论杜甫律诗的成就[J];杜甫研究学刊;2006年01期

10 胡可先,童晓刚;《本事诗》新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大强;;论文学的文化—阐释学批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2 张幼军;“意味翻译”探因[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谢向红,王春辉;阐释学视野中的“湖畔派”爱情诗[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幸香兰;;一千个观众眼中缘何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问题新论[J];电影文学;2008年24期

5 刘洋;;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6 刘昕;艾亚霞;;阐释学的视域融合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罗志野;;唯物主义阐释学[J];哲学动态;1989年02期

8 毛怡红;现代、后现代与文化的多元性[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9 陈跃红;走出古典的泥沼──关于汉语诗学阐释学的现代转化诸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01期

10 唐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发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芦笛;;从斯坦纳的阐释学角度看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红梅;;文学阐释学管窥[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7 宗廷虎;;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8 惠耕田;;沟通行动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9 董丽云;;悠游之丛林——海德格尔与艾柯阐释观比较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曼;;从翻译看张爱玲的中西文化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水平;[N];文艺报;2002年

2 北京市崇文区教师资源中心 侯令;[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马海良;[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赵王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邓新华;[N];文艺报;2006年

6 ;[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章国锋;[N];北京日报;2002年

8 张芝梅;[N];光明日报;2006年

9 刘常(书评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李庆本;[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立;“他们”作家研究:韩东·鲁羊·朱文[D];复旦大学;2004年

2 沈静;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4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向军;信任、缺省与偶在[D];复旦大学;2008年

6 夏天;“阐释运作”延展理论框架下的老舍小说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董亦佳;杰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与阐释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孙平;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主体性及其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魏天无;九十年代诗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争;阐释学与圣经关系探析[D];河南大学;2002年

2 张艳艳;从阐释学角度论《围城》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D];河南大学;2011年

3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胡仲彬;阐释学翻译理论视野下译者的有意误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志洁;阐释学与接受美学视域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6 袁苑;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从阐释学出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7 陈俊帆;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武汉大学;2005年

8 刘洁;文学翻译的文本阐释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何雪梅;《长干行》英译本的阐释学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10 梁斌;从阐释学角度论《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述而不作”与中国阐释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3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53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7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