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周太师采集诗经_《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31 11:53

  本文关键词:《诗经》与采集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2年

《诗经》采集文化研究

孙秀华  

【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元典之一,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典籍,其广博而丰富的内容,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传统。先哲时俊对于《诗经》文化有着精彩的解读,因而,深入挖掘《诗经》中隐涵的采集文化,以采集文化的视角阐释《诗经》中的相关诗歌,并再现《诗经》时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这可以完善对于《诗经》采集、渔猎、农业等三个从生产方式方面着眼的文化解读,以更好的理解先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达到文化理解与认同的高度。 《诗经》的文化品性是对于《诗经》进行文化解读的前提,而《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诗经与中国文化》、《诗经的文化精神》等则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具有示范性的作用。“《诗经》与采集文化”、“《诗经》与植物文化”、“《诗经》与植物名物”、“《诗经》与考古”等各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正是进行“《诗经》采集文化研究”的坚实基础。认识到《诗经》中所蕴涵的文化的信息不会局限于诗歌所产生的时期,而是包含此前的人类文化积淀,也即《诗经》时代是立足于西周春秋时期,以之作为基点的,而在对某些具体内容进行辨析时,又会有一些对于夏代、商代文化的追溯。而正是因为认识到《诗经》里隐含着如此古老而又丰富的文化遗留,才使得深入探讨《诗经》时代的采集生产与采集文化成为可能。 采集生产是原始先民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有其漫长而又独立的发展历程。与渔猎经济对比,采集经济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曾长期作为社会的支柱经济而存在。原始农业起源后,采集生产一度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补充。在《诗经》的时代,种植农业渐趋昌明发达,然而真正精耕细作的时期并没有马上到来,因此在灾荒、战乱、饥馑等侵袭的年代里,采集生产的救急功能愈加彰显。在《诗经》中,关乎采集的诗歌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解读这些诗歌,基于它们对于采集生产活动的反映,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种情况,实写采集的,以采集起兴的和直接描摹植物意象以表情达意的。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涉及的内容,与先民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这主要反映了采集文化的物质层面。就衣而言,是由动物皮毛、葛、麻、丝等不同材料制成,都与采集生产、采集文化直接相关。食则最重要的是菜蔬,主要是指采集而得的野菜,这既为先民日常所食用,也是饥民赖以活命度过荒年的依靠。其次也有各种果实,以及几种昆虫。先民们的住与行也多用到采集生产得来的材料,这在《诗经》中仍有着一些生动的歌咏。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涉及的内容,还进一步涵盖到了先民们的社会生活,这主要反映了采集文化的精神层面。而深入探寻,这些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或隐或显的含有巫术、宗教方面的意义,反映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这基于先民们的原始思维,即万物有灵的思维,表现为物我的互渗,以及在一些诗歌中所流露出的以植物比附自我的“生命的律动”。从原始思维的角度而言,《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所体现出的主要是交感巫术的影响,还有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庄严与神圣。深入探讨这些诗歌所含有的深层的文化因素,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些绚烂的诗歌,走进先民们花草芬芳、林木含情的生活,领略他们相对神秘而又美丽的精神世界。从中可见,《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深深植根于先民们的精神家园,其文化意蕴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对于《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从名物的、民俗的、文学艺术的以及比较文学的等四个角度进行解读,是一种多重阐释的尝试。《诗经》名物解说的历史积淀深厚,其专书则始于值得细致考究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为个案,基于名物的解说,考察了《诗经》中的“葛藟”,从文字训诂、考古发现、植物分类等多方面考辨,得出“葛藟”应为葡萄科葡萄属的葛藟葡萄(V. flexuosa Thunb.)的结论。在民俗方面,采集本身就可称之为“采集风俗”,而《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深刻反映了祭祀民俗、婚恋爱情等方面。祭祀所用的祭品,多与采集相关,《诗经》中直接反映这一生产生活实际内容的诗歌比较多,有的就写到了芳香植物的采集和用以祭祀,而有些诗歌也同时与爱情婚恋相关。《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其艺术上的特质,在于其突出而又集中的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在于其婉转含蓄而又韵味深长的抒情特色,也在于其典型的复沓叠唱的吟咏,从被采摘植物的变换里体现出来的音乐的制约、套语的模式和意象的复合。《诗经》与外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选取了“槲寄生与寄生草”、《雅歌》与《国风》、《万叶集》与《诗经》等视角来多侧面揭示《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自身特质,相比较而言《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是十分典雅含蓄的,呈现出鲜明的中和之美。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上承自远古歌谣,与逸诗、《尚书》、《周易》、《山海经》以及神话中关于采集的描写、记载相比较,体现出了形象生动而又质朴尚实的特点。《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绝大多数是以采摘起兴的,这种用以起兴的采集意象虽然来自于真实具体的采集生产活动,但往往只是在诗歌里流露出或隐或显的意愿和情韵。尽管如此,《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在题材与主题上的开创上还是十分丰富的,举其要者言之,大致有“香草美人”、采草怀远、采桑诗歌、采莲歌曲、树喻的母题等等,而在后世的演变中,桃花吟咏、折柳诗歌的发展较为突出,而采草作为民俗流传,渐渐兴起了“斗草”风俗。作为个案研究,《古诗十九首》的植物意象很突出,有四类,即:时序之草:与白露、秋蝉、东风、回风等相关联的草意象;生命之树:与陵、墓、古墓等相联系的松柏、白杨;遗远芳华:采摘以遗远方所思的芙蓉、芳草、奇树之花;情爱依附:孤生竹、惠兰花和表达夫妻情深的兔丝、女罗等。《古诗十九首》的植物意象表达显然是对《诗经》、《楚辞》植物意象的继承与发展,但较之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具有唯美化、组合化和更为情景交融的特点,体现了“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7.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修松;夏商周时期的动植物资源及森林、草场[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2 解华顶;沈薇;;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采集经济的史学观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3 胡小梅;张必弦;朱延明;来永才;李炜;李琬;毕影东;肖佳磊;齐宁;林红;刘广阳;杨雪峰;刘丽艳;张俐俐;;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张连举;《诗经》生殖崇拜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5 张志春;张影舒;;服饰源于图腾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孟庆茹;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诗经》与植物[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布莉华,刘传;《诗经》中的植物文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8 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9 孙秀华;廖群;;《诗经》“葛藟”考辨[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10 吕元明;;《万叶集》与中国文学[J];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陈雪香;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D];山东大学;2007年

3 石志鸟;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波玲;先唐采摘诗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常苏美;《诗经》中植物意象的想象方式[D];华侨大学;2011年

3 杨文娟;《诗经》中的采摘意象及采摘诗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4 罗慧;英语歌曲翻译初探[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5 张虹;《诗经》生命意识及相关兴象系列初探[D];西北大学;2006年

6 齐慎;《诗经》植物与周人礼俗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胡青;《诗经》植物起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华梅;周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分布及其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邱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李康;《诗经》在美国的传播[D];山东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月英;《聊斋志异·嫦娥》对嫦娥形象的重写[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2 郭皓政;;一部诗意的“历史”——论《聊斋志异》的文本性质与历史品格[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3 张泰;;聊斋俚曲詈词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4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5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6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7 闵顺琴,卢和乐;《诗集传》词语训释商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8 熊刚;;论《绿衣》、《葛生》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卜师霞;;《诗经·载驰》诗意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杨志文;谢作诗;;无悲剧的公地制度——对哈丁模型的扩展及其验证[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左昕昕;吕厚远;;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5 赵靖;;简论金代服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6 宋娟;木斋;;从记录功能和叙事手法看《诗经》的散文性[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中国传统茶禅美学思想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珣;柳与园林造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俊岩;武汉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金芳;羽调和徵调对恐惧和悲伤情绪减缓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4 祝娇娇;医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5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修松;夏商周时期的动植物资源及森林、草场[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2 孟二冬;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刘航;;论《采莲》类乐府诗艳情色彩之成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张晓光;论日本民族自然观与民族文化[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5 赵敏俐;论班固的《咏史诗》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成熟问题──兼评当代五言诗研究中流行的一种错误观点[J];北方论丛;1994年01期

6 孙秀华;;《诗经·卫风·有狐》正解[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莫多闻,徐海鹏,杨晓燕,朱忠礼;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的古环境背景[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8 江大勇,王新平,郝维城;浙江中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与河姆渡古人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9 关传友;;中国植柳史与柳文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张连举;论《诗经》中的爱情诗[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星光;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和嬗变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2 王泽强;战国秦汉竹简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陈雪香;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D];山东大学;2007年

4 吕华亮;《诗经》名物与《诗经》成就[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华;《诗经》思乡恋土主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雅杰;《诗经》水意象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马春燕;《诗经》国风中几种兴象的原型考察[D];西北大学;2003年

4 王涛;论秦汉时期人类不合理开发是导致西北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性因素[D];郑州大学;2003年

5 杨文娟;《诗经》中的采摘意象及采摘诗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6 蒋宇佳;歌词的英汉翻译[D];重庆大学;2003年

7 孙丰田;英汉歌词翻译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8 丁秀杰;《诗经》婚恋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李喜峰;论西周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西周社会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邱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D];苏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艳娜;;论《诗经》与《古诗十九首》的思妇诗[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年05期

2 张麟君;;浅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7期

3 唐玲;;从《古诗十九首》浅析拟女性写作[J];昆明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史韶梅;;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J];语文学刊;2007年16期

5 李红霞;彭晓敏;;女性自我价值之觉醒——《古诗十九首》和《诗经》思妇形象之比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6 贾秀英;从《诗经》看我国古代妇女的命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1年04期

7 金戈;《诗经》的亘古生命与艺术[J];杭州商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8 郭丹;《诗经》恋歌与原始宗教信仰[J];江淮论坛;1993年03期

9 许廷桂;《诗经》不劳孔子“补缺”[J];重庆师院学报;1995年01期

10 张晓光;论《诗经》中的直觉艺术[J];长白学刊;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永林;;诗化的法制——《诗经》与汉代法制的关系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王建堂;;《诗经》与三晋文化[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3 潘啸龙;;《诗经》抒情人称研究[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尹家琦;;《诗经》中的建筑价值解读[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宋娟;木斋;;从记录功能和叙事手法看《诗经》的散文性[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黄维华;;“谷”与《诗经》中三首女性悲怨诗[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王同勋;;《诗经》经济思想发微[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8 任翌;;得体的修辞内涵与《诗经》“温柔敦厚”的传统[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9 王以宪;;论《诗经》的幽默艺术[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黄斐;;《诗经》重言构词韵律浅探[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孺海 特约记者 马献伦 通讯员 周玉洁 陈竹;[N];湖北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雷新;[N];人民政协报;2011年

3 徐在国 安徽大学中文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李凌;[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戴从喜;[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何晋;[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胡新生 徐祖明;[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董智永;[N];经济参考报;2004年

9 杨义;[N];人民日报;2010年

10 赵沛霖;[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秀华;《诗经》采集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孙雪萍;隋与唐前期《诗经》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邹晓春;元白对《诗经》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袁靖;庞德《诗经》译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牟秀文;耦合图式理论与《诗经》解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孙世洋;上古“诗”的原型确立、范畴拓展与《诗经》的形成源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胜波;《诗经》农祭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董雪静;《诗经》男女春秋盛会与周代礼俗[D];河北大学;2003年

3 彭佳佳;《诗经》中的生命文化原型及其美学精神[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谷小溪;康熙时期《诗经》文献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辛勤旺;《诗经》现实美观念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苏罗;《诗经》燕飨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构建[D];暨南大学;2010年

7 徐雁;《诗经》中形容词同义词的类别和多组同义词的意义关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音;《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D];北京大学;2010年

9 李小军;《诗经》变换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健;朱熹《诗经》诠释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诗经》与采集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9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59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9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