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舟意象_中国古代文学狐精意象解读

发布时间:2016-10-31 12:20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狐精意象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古代文学狐精意象解读

 2007年第4期 (总第46期)

理论观察No.4,2007SerialNo.46

TheoreticObservation

中国古代文学狐精意象解读

宋成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辽宁 阜新 123000)

      [摘 要]狐作为精灵进入人们的视野,,

它呈现出瑞兽和妖兽的双重身分;从六朝到唐代,的方向发展,逐渐获得人的外形和气质。,富多彩,。,都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  [关键词];;意象

  []I.]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4-0150-02

,都起源于

。。动物崇拜是氏族渔猎经济的产物,费尔巴哈说:“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

〔1〕

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对于狐这种动物而言,原始的先民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关联乃至崇拜思想是不足为怪的。在兽类中,狐狸的毛色、体型、姿态和三角形的脸部轮廓,比较符合中国古代男性社会对异性的审美要求。日本学者吉野裕子在《神秘的狐狸》一书中谈到过狐狸的美丽:“狐在多数动物中显得特别美丽。狐狸具有曲线优美的身姿,尾巴丰实漂亮,虽然其长度占了胴体的四分之三以上,但是不会破坏全身的和谐。它的眼睛大而清澈,鼻子细而笔挺,显得非常聪颖,如果是人,就使我们想起秀丽的美女。这样的面孔和身姿,明显使人感觉到一种高

〔2〕

雅。”因之,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悠久的民间信仰,华夏地区形成了瑰丽的狐故事和各种狐精的传说。本文拟对狐精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发展迹象进行解读,以探讨狐精题材作品的文化内涵及其美学意蕴。

一、先秦、两汉典籍中的狐——图腾、祥瑞、妖魅

早在先秦时期,狐意象就出现在神话与文学作品中。狐与女子互相幻化,狐是女子的象征,这一原型可以追溯到上古“禹娶涂山女”的神话。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记载: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夫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之,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

〔3〕

。……”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中国古代文学狐精意象解读

应大禹的暗祝应运而出的“绥绥白孤,九尾  ”,禹自

〔4〕

解为“王者之证”。《白虎通义》解释九尾说“子孙繁息也”。这个氏族的人因狐的聪明美丽,而尊奉为图腾加以崇拜,并由此而联想到子孙繁衍,族类昌盛,引以为荣。

到了汉代,狐成为祥瑞的征兆。汉人普遍认为,狐是具有高尚品德并带有灵性的不平常的动物。东汉许慎就曾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后大,

〔5〕

死则首丘,谓之三德。”狐毛色棕黄,而黄色在五色中处于中,这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小前后大”说的是狐的体形特征,即头小尾大。由小渐大,次序井然,分明是表明尊卑之序。“狐死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的时候头是向着自己窝穴的,古人认为这是仁的表现。这种思想正好与当时流行的符瑞观念相契合。在汉人符瑞观念的观照下,对九尾狐的崇拜更加盛行起来。这时的九尾狐不仅仅具有子孙繁息,后代昌盛的生殖崇拜意义,而抽象为天子“子孙繁息”的象征,并进而扩展为太平盛世的象征。

同时,塑造狐为妖兽形象,也是从汉代开始的。原始初民所创造的图腾,往往是善恶并存于一体的。《山海经 南山经》所载之九尾狐也有其“不祥”的一面,它“能食人,食之

〔6〕

不蛊”。许慎在《说文解字》虽指出狐有三德,却也说“狐,妖兽也,鬼所乘之”。狐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为鬼所驱使的妖兽了。《焦氏易林》云:“老狐屈尾,东西为鬼,病我长女,哭涕诎指。或东或西,大华易诱。”又云:“老狐多态,行为蛊怪,惊我主母,终无咎悔。”这些都说明在当时已传狐妖作祟,迷惑女人之事。这一时期由于狐蛊惑为患之说非常盛行,以至于掩蔽了狐为祯祥之兆的观念,逐渐呈现妖魅化倾向。

  [收稿日期]2007-06-04

[作者简介]宋成斌(1971-),男,辽宁大连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小说研究。

—150—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狐精意象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9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59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a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