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古诗意象内涵_中国古代文学狐精意象解读

发布时间:2016-10-31 12:20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狐精意象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7年第4期 (总第46期)

理论观察No.4,2007SerialNo.46

TheoreticObservation

中国古代文学狐精意象解读

宋成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辽宁 阜新 123000)

      [摘 要]狐作为精灵进入人们的视野,,

它呈现出瑞兽和妖兽的双重身分;从六朝到唐代,的方向发展,逐渐获得人的外形和气质。,富多彩,。,都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  [关键词];;意象

  []I.]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4-0150-02

,都起源于

。。动物崇拜是氏族渔猎经济的产物,费尔巴哈说:“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

〔1〕

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对于狐这种动物而言,原始的先民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关联乃至崇拜思想是不足为怪的。在兽类中,狐狸的毛色、体型、姿态和三角形的脸部轮廓,比较符合中国古代男性社会对异性的审美要求。日本学者吉野裕子在《神秘的狐狸》一书中谈到过狐狸的美丽:“狐在多数动物中显得特别美丽。狐狸具有曲线优美的身姿,尾巴丰实漂亮,虽然其长度占了胴体的四分之三以上,但是不会破坏全身的和谐。它的眼睛大而清澈,鼻子细而笔挺,显得非常聪颖,如果是人,就使我们想起秀丽的美女。这样的面孔和身姿,明显使人感觉到一种高

〔2〕

雅。”因之,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悠久的民间信仰,华夏地区形成了瑰丽的狐故事和各种狐精的传说。本文拟对狐精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发展迹象进行解读,以探讨狐精题材作品的文化内涵及其美学意蕴。

一、先秦、两汉典籍中的狐——图腾、祥瑞、妖魅

早在先秦时期,狐意象就出现在神话与文学作品中。狐与女子互相幻化,狐是女子的象征,这一原型可以追溯到上古“禹娶涂山女”的神话。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记载: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夫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之,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

〔3〕

。……”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应大禹的暗祝应运而出的“绥绥白孤,九尾  ”,禹自

〔4〕

解为“王者之证”。《白虎通义》解释九尾说“子孙繁息也”。这个氏族的人因狐的聪明美丽,而尊奉为图腾加以崇拜,并由此而联想到子孙繁衍,族类昌盛,引以为荣。

到了汉代,狐成为祥瑞的征兆。汉人普遍认为,狐是具有高尚品德并带有灵性的不平常的动物。东汉许慎就曾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后大,

〔5〕

死则首丘,谓之三德。”狐毛色棕黄,而黄色在五色中处于中,这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小前后大”说的是狐的体形特征,即头小尾大。由小渐大,次序井然,分明是表明尊卑之序。“狐死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的时候头是向着自己窝穴的,古人认为这是仁的表现。这种思想正好与当时流行的符瑞观念相契合。在汉人符瑞观念的观照下,对九尾狐的崇拜更加盛行起来。这时的九尾狐不仅仅具有子孙繁息,后代昌盛的生殖崇拜意义,而抽象为天子“子孙繁息”的象征,并进而扩展为太平盛世的象征。

同时,塑造狐为妖兽形象,也是从汉代开始的。原始初民所创造的图腾,往往是善恶并存于一体的。《山海经?南山经》所载之九尾狐也有其“不祥”的一面,它“能食人,食之

〔6〕

不蛊”。许慎在《说文解字》虽指出狐有三德,却也说“狐,妖兽也,鬼所乘之”。狐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为鬼所驱使的妖兽了。《焦氏易林》云:“老狐屈尾,东西为鬼,病我长女,哭涕诎指。或东或西,大华易诱。”又云:“老狐多态,行为蛊怪,惊我主母,终无咎悔。”这些都说明在当时已传狐妖作祟,迷惑女人之事。这一时期由于狐蛊惑为患之说非常盛行,以至于掩蔽了狐为祯祥之兆的观念,逐渐呈现妖魅化倾向。

  [收稿日期]2007-06-04

[作者简介]宋成斌(1971-),男,辽宁大连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小说研究。

—150—

二、六朝志怪及唐传奇中的狐——渐趋人性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狐狸在被神妖化的同时,也不断被人化,逐渐获得人的外形。就狐精形象而言,在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中具有了此种特性:它混迹人间,既与人友好相处又作祟害人。此时,狐妖的雄化倾向和性淫特征被不断强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雄狐”型故事,这就把“雄狐”的原型明确化定型化。”在《搜神记》中,写了许多雄狐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的故事。六朝雄性狐除了淫惑女子外,又形成了“狐博士”的类型。《搜神记》中“狐博士”是教授诸生的儒师,《异苑》里的“人物”胡道洽也是爱好音乐医术之事。狐妖表现为学狐、才狐、儒狐,也在后世文学中反复出现,这一类型的狐都化为男性形象。

与此同时,狐妖化女子的观念也在发展当中。东晋郭璞《玄中记》说“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

〔7〕

智,千岁即与夭通,为天狐。”在六朝,虽然狐意象男性化指向占多数,但我们可以看到淫妇与狐妖互化的观念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文字记载中最早的狐狸精魅人故事是的《搜神记》中的“阿紫”:

后汉建安中,沛国郡陈羡为西海都尉。无故逃去,羡欲杀之。居无何,孝复逃走。羡久不见,,妇以实对。羡曰:“是必魅将去,猎犬,周旋于城外求索,去。,,但啼呼“阿紫”。乃稍稍了悟。云:“狐始来时,,作好妇形,自称阿紫……《名山记》曰:狐者,,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故其怪

〔8〕

多自称“阿紫”。

狐的前身是淫妇,所以狐往往化为女子,以媚惑世间男子。大概“狐媚”一说由此而来。关于狐仙或狐妖,六朝时也有不少记载,如《玄中记》、《洛阳伽蓝记》中的一些篇什,其记载与《搜神记》一样,大抵非常简略,只是将怪异传闻简单地纪录下来,很少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更谈不上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是早期狐仙故事的一个特点。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狐狸虽然幻化为人,但实质上徒具人形,仍然是“怪”,不具备人的性格、思想和感情。

唐代以狐为题材的小说特别繁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唐人对狐仙的崇信非常广泛。张《朝野佥载》记云: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祈恩,食饮与人同之。当时又

〔9〕

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在这样的风气中,有关狐神的传说必然也盛行于民间。这一时期,狐妖雌化倾向就更为明显,不但开创了狐与妓相结合的狐妓原型,深化了狐性淫的观念,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狐妖化为美与善统一的完美女子形象。如《广异记》狐精形象超出了其他神仙鬼怪,而成为妖怪类故事中的主要角色,而且少数故事开始注意“写人”,在狐精身上表现了比较浓郁的人情味,如《李 》等。唐传奇《任氏传》在《太平广记》所录近百则狐精故事中,可以说是独异特出,具有一种全新的面貌。小说描写了狐精幻化的美女任氏同贫士郑六相爱,郑六妻族的富家公子韦 知此事后,白日登门,强施暴力,任氏坚拒不从,并责以大义,表现了对爱情的忠贞。后郑六携任氏赴外地就职,任氏在途中为猎犬所害。小说生动地表现了任氏多情、开朗、机敏、刚烈的个性特征,与六朝那些简单粗陋的狐女故事相比,任氏身上的神秘性减少而人情味增加,洋溢着对人身价值的肯定,这是狐女形象的一次质的飞跃。可见狐精随着时代社会会风

尚和人们心理结构的变化,不仅有了人的形体之美,亦有了情感、意志和欲望,着重表现了人的生活。

三、明清小说中的狐——形象和内涵更加丰富多彩明清时代,小说中有大量狐意象出现。代表性的有《封神演义》、《平妖传》、《三言二拍》、《西游记》、《阅微草堂笔记》等。此时狐意象已相当世俗化,人情味也更浓,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局限,大多仍笼罩在淫欲魅人的观念之下,充满了怪诞谲诡的传奇色彩。真正使狐意象从形象到内涵有重大突破的则是的《聊斋志异》。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狐精意象的集大成者,涵盖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狐意象的各种类型、特性。《聊斋志异》中写狐精的有七十五篇,其中为男性的“学士狐”、“友狐”约二十篇左右,包括《胡氏》、《淮水狐》等;狐女形象的篇目达四十几篇,占一半以上。在蒲氏的笔下,狐女们的形象愈加明朗可爱,她们大多是人间少有的“姝丽”、“佳人”,如青凤、小翠、婴宁、红玉、雅头、舜华等等。,亦人亦仙,,有哭泣也有欢笑,,浸透。,表现了独立顽;。其人性与神异性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统一。蒲氏笔下的的美狐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改变了传统狐媚观念,可以说至《聊斋》始,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审美态的狐才大量的出现,而由于清代狐仙观念的盛行,狐也不再总是以媚人,祟人的面貌出现,而是带上种种善性,这种观念直接反映在文学上则出现了狐作为善良少女的文学现象,再加上狐特有的“媚”力,创作出大量的人狐之恋的作品,他们也成为美、爱、智慧和道德的象征。

总体来看,狐精这一意象在文学作品之中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最初让人崇拜的图腾,到令人爱畏并存的瑞兽和妖兽,再到一个会喜会悲、有爱有恨的“人”,都反射出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和文化、民俗和信仰的影子。其实,狐的为精为怪也好,为神为仙也好,或者为博士为美女也好,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借助幻想的这个角色,我们读到了芸芸众生的欲望与绝望,理想与现实,追求与妥协、幸福与痛楚、愤激与消沉的人生命运。这一意象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值得我们不断地琢磨与品味。

[参 考 文 献]

〔1〕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北京:商务印书馆,M〕1999.

〔2〕吉野裕子.神秘的狐狸〔.沈阳:辽宁教育出版M〕社,1990.

〔3〕赵晔.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M〕93.

〔4〕李剑国.中国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M〕2002:28.

〔5〕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4:803.M〕〔6〕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M〕1980.

〔7〕鲁迅.鲁迅全集?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M〕出版社,1971:492.

〔8〕干宝.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53.M〕〔9〕汪玢玲.鬼狐风情〔.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M〕社,2003:212.〔责任编辑:王袁源〕

—151—

五星文库wxphp.com包含总结汇报、IT计算机、党团工作、外语学习、计划方案、考试资料、行业论文、旅游景点、教学教材、工作范文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狐精意象解读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狐精意象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9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59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d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