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栏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本文选题:《新青年》杂志 切入点:五四文学 出处:《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09期
【摘要】:正巴金的代表作《家》中曾详细地描写了五四时期的新女性"琴"学写白话信的情景,其中有一个往往被我们忽略的细节:琴为了学写白话信,"曾经把《新青年》杂志的通信栏仔细研究过一番"(1)。这段描写不经意间至少传递出三点讯息:第一,《新青年》杂志在当时的青年学生中颇有影响;第二,通信栏是《新青年》中较有影响的栏目;第三,通信栏被作为当时白话信的范本。关于第一点已是学界的共识,毋庸赘言;而第二第三点却有
[Abstract]:Zheng Ba Jin's masterpiece, Home, onc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new female "Qin" of the May 4th period learned to write the vernacular letter.One of the details that we often ignore: Jean, in order to learn to write in vernacular, "studied the correspondence field of the New Youth magazine carefully".This description inadvertently sends at least three messages: first, the magazine "New Youth" was quite influential among young students at that time; second, the correspondence column was the more influential column in "New Youth"; and third,The correspondence column was used as a model for the vernacular letters of the time.The first point has been agreed upon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needless to say; the second and third point has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报刊通信栏与五四文学研究”(13CZW06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作者话语与新文学史建构研”(DUT15RW2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芒;五四文学理性精神批判[J];齐鲁学刊;2004年01期
2 ;五四文学的理性缺陷[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2期
3 谢应光;“科学”、“民主”、“革命”:语言学视野中的五四文学精神[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李宗刚;;新式教育下的学生和五四文学的发生[J];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5 李宗刚;;对五四文学发生的历史回眸与当下反思[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李延江;;朴素“民本”意识对五四文学的潜在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7 王丹;;“父与子”冲突的时代——从五四文学看父权的衰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李宗刚;;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五四文学的发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陈留生;;中西之辨——五四文学发生动因辨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10 林野;论五四文学精神[J];理论与创作;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全之;;诚与真:五四文学的精神特征及其当代意义[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中杰;;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歧义[A];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 总第十三辑)[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岳凯华;不可忽视走向平民的五四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俞晓兰;未来的诗歌之河不会断流[N];华夏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宗刚;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左轶凡;作为燃料的青春及其表达——《新青年》杂志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张文娟;五四文学中的女子问题叙事[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艳华;五四文学的语言选择与文体流变[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弥;五四文学与“未完成的自我”[D];西南大学;2015年
2 梁晓静;五四文学为何“覆孔孟”[D];青岛大学;2009年
3 陈捷;科学精神与五四文学思想[D];扬州大学;2003年
4 代步云;五四文学中宗教精神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月如;论新文化语境中的五四文学翻译[D];青岛大学;2004年
6 秦鹏飞;悖谬背后的现代性意蕴[D];河南大学;2009年
7 智晓静;自然主义与五四文学[D];厦门大学;2006年
8 邓渝平;五四文学家日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亚萍;现代性视野下的五四文学与新时期文学比较论[D];汕头大学;2010年
10 王丹;从圣坛走向衰微[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22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722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