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唐代唱和诗演变
本文选题:杜甫 切入点:杜诗 出处:《西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唱和诗在经历了六朝时的萌芽发展,到了隋唐年间,已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诗歌文学形式。本论文探讨了唐代诗人杜甫在唐代唱和诗这一重要的诗歌类别的历史演变当中所处的位置与所起的作用。论文分为绪论、主体五章、结论三部分。绪论,首先搜集整合并分析了现有关于唐代及唐前唱和诗的相关著作与论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概述杜甫唱和诗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下文的研究思路与方向。第二章,归纳概括了现有文献所能给出的唱和诗定义,阐释了唱和诗发端之际在现有文献中的基本面貌。并提出了关于唱和诗规范的几点质疑。第三章,根据归纳出的唱和诗定义,阐述唱和诗在唐代初盛中晚各个时期的演变过程与各阶段所具有的主要特征。作为杜甫唱和诗研究的背景研究。第四章,根据定义梳理出所有可见杜诗中的杜甫唱和诗。将唱诗与和诗的所有确定篇目与可能篇目,整理排列,并举例说明。第五章,在前文基础上,根据梳理出的杜甫和诗篇目与内容,分析探讨杜甫和诗的写作艺术与主要特征。第六章,结合唐代唱和诗演变脉络,分析杜甫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的贡献所在。结论,本文通过对全一千四百余首杜诗逐首筛选定性,确定了杜诗唱和诗中和诗的数量与具体篇目。结合唱和诗在唐代的具体情况,对杜诗重要唱和作品进行分析,对杜甫在唐代唱和诗演变中的位置与作用做了阐明。最终得出了两方面的观点:第一,杜甫在唐代唱和诗的历史演变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杜甫的部分作品对唱和诗的几种重要形式的诞生与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影响。
[Abstract]: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the poem of singing and harmony developed rapidly, and gradually became an important form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du Fu, the poet of Tang Dynasty,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important poetry category of Tang Dynasty.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five chapters and conclusion.Introduction,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singing poetry related works and papers.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cessity of du Fu's research on singing and poe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ideas and directions.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generalizes the definition of singing poems which can be given by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explains the basic features of singing poems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At the same time,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standard of singing and poetry are put forward.The third chapter,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singing poetry, expounds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of the poem in the early, prosperous and late Tang Dynasty.As a background study of du Fu's singing poems.In the fourth chapter, we sort out all du Fu's singing poems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Arrange and illustrate all definite and possible items of choir and poetry.Chapter five,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zes the writing art and main features of du Fu's poems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and contents of his poems.The sixth chapter analyzes du Fu's contribution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ang Dynasty.Conclusion: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more than 1400 du poems, 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quantity and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harmony poems in du's poems.Finally came to two points of view: first, du Fu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ang Dynasty poetry; second,Some of du Fu's works have a profound historical influence on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several important forms of singing and poetry.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海蓉;建国以来,对杜甫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03期
2 ;杜甫研究第十一届年会学术论文综述[J];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03期
3 刘文刚;论杜甫的赋──兼及杜甫赋与诗的比较[J];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04期
4 易光;从重庆文学史角度研究杜甫[J];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5 傅光;杜甫研究应讲求谨严治学──为纪念杜甫逝世1230周年而作[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吴明贤;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J];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01期
7 于林立;杜甫诗歌四联的构图解析[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王学泰;;大儒杜甫(下)[J];博览群书;2001年05期
9 于光荣;孔子思想在杜甫诗歌中的反映[J];船山学刊;2003年01期
10 邓绍秋;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论杜甫晚年诗的禅宗意趣[J];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曼春;;杜甫史诗研究[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C];2009年
2 毕宝魁;;辽海讲坛第十六讲 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和“诗史”[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吴仪凤;;杜甫与《诗经》——一个文学典律形成的考察[A];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汝平;“恶搞”杜甫总比遗忘好[N];中国艺术报;2012年
2 柏桦;杜甫新形象:烂醉是生涯[N];深圳特区报;2012年
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章原;舌尖上的杜甫[N];东方早报;2012年
4 贵州安顺西秀区杨武中学 朱光远;杜甫作品的文学艺术[N];学知报;2011年
5 泰州智堡中学 李晓春;尝试对比教学 构建赏析平台[N];江苏教育报;2010年
6 早报记者 田波澜;百年歌自苦,“万代”有知音[N];东方早报;2012年
7 衡阳师范学院 阳建雄;论王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批评[N];光明日报;2008年
8 彭建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第十四次业务研讨会在蓉举行[N];成都日报;2004年
9 早报记者 石剑峰;“他的诗是人生经历的一个心灵史”[N];东方早报;2012年
10 中国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河北大学教授、博导 韩成武;诗圣光辉照后人[N];深圳特区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朋星;杜甫与先秦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2 李霜琴;杜甫两川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梁桂芳;杜甫与宋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4 姜玉芳;我诗故我在——杜甫与唐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5 周非非;杜甫排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贾卉;符号意义再现:杜甫诗英译比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孙玉霞;丁茶山与杜甫诗歌创作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倩;杜诗与长安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安末淑;杜甫诗和韩国朝鲜时代诗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燕南;杜甫诗歌用典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2 薛淑芳;杜甫诗歌隐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王芳;杜甫诗歌中飞禽走兽意象浅析及其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定;津阪东阳《杜律详解》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段相如;杜甫近体诗中的对句艺术[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丹丹;杜诗日常生活描写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戴涛;布莱希特间离效果视域下杜甫诗歌英译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林桢;杜甫戏谑诗论[D];喀什大学;2015年
9 李淑娟;王夫之诗歌理论中的杜甫接受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10 李雪;王夫之贬杜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27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727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