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论曹丕的文学理论建树及其创作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年
建安七子述论
王鹏廷
【摘要】: 建安七子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在文学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们生活在汉魏之交,正值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到“区宇方辑”的社会剧变时代;这个时代在思想文化上表现出经学意识形态衰微、道家思想抬头、士人自我意识逐步觉醒、文学精神渐趋复苏的特点。七子大都出身于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染,而随着社会政治由衰乱趋于辑安,他们的生活也经历了一个由四处飘泊到基本安定的过程。这样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和人生经历自然影响他们的创作,是形成他们作品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七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和人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这也与他们的人生抉择和创作特点有内在联系。 “建安七子”作为一个作家群体活跃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并为人广泛认可,有其必然性。首先,,他们创作并留下了丰富的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多种题材和体裁,有文学性较强的,有实用性较强的,有理论性较强的,还有子书和史传类著述等;其情况不一而足,而在题材的开拓和文体的发展以及表现手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次,就他们文学性较强的作品而论,七人的创作在精神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不少相通相同的地方,此所谓“共同风格”。其中包括由他们生活的时代特点决定的为整个时代文人创作共有的“时代风格”和由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身份地位等决定的共属于他们这一群体的“群体风格”。最后,七子的创作还“各自成家”,具有与他们各自独特的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才学等相通的“个人风格”。风格是作家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考察七子的创作实绩和文学风格是认识、评价他们的文学史地位的基础。 七子既处于汉魏之交的社会剧变时代,他们的创作在风格和地位上就有过渡性质。从大的方面看,他们的文风是从两汉以上到魏晋以下的过渡;从小的方面看,他们的文风是从曹操以上到曹丕曹植以下的过渡。对于两汉文学而言,七子的创作在题材体裁及风格上有所继承,但更重要的是拓展;对于魏晋乃至南北朝文学来说,七子的创作在题材体栽及风格上有多方面的开先作用。这体现在七子的创作题材体裁的多样化、情感内容的个性化和艺术表现的精美化等方面。总之,建安七子创作的文学史地位表现在从“汉音”到“魏响”的过渡上。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I20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郐琳琳;论曹丕的文学理论建树及其创作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效政;建安七子悲剧意识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1年
3 宋雪春;齐鲁文化与魏晋名士[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孔留根;孔融的创新精神与汉末时代风尚[D];郑州大学;201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慧;佟丞;;公子敬爱客——试论曹丕和建安文人的文学友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刘运好;论曹丕的“本”与“本同”[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崔有第;;感生命之易逝 以文章求不朽——对曹丕“文章不朽”说的一种新解[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唐会霞;;论陆机对汉魏乐府的接受[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王则远;;论钟嵘的文学阐释理论[J];北方论丛;2007年03期
6 王鹏廷;陈琳、应瑒的文风异同比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王鹏廷;;从“汉音”到“魏响”——试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史地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8 秦冬梅;论东晋北方士族与南方社会的融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闫永利;作文为帝:曹丕作文之道——兼谈《典论·论文》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10 赵渭绒;虽在父兄 可移子弟——论孔融心性气质的家学渊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战利;曹丕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春艳;孔融研究四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士君;建安七子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3 李存霞;从建安七子的创作看建安时代“文学的自觉”[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建鹏;魏晋文学团体与友情[D];河北大学;2004年
5 吕艳;王粲的思想及其文学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禚宝斌;竹林七贤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7 任继明;建安七子赋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方利立;孔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燕平;王粲研究三题[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刘素琴;孔融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巍;;论建安七子散文的艺术特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张琴;;《典论·论文》创作时间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3 李雁;;“建安七子”之首王粲[J];走向世界;2010年28期
4 张波;;七子相轻,还是相服?——兼谈古文的教与学[J];当代财经;1981年03期
5 陈海燕;陈鹏举;;蔡邕与建安七子等人交游活动考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王鹏廷;建安七子诗歌创作实绩述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王辉斌;;建安七子生平事迹志疑[J];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张勇;;论建安二十二年瘟疫对魏初文学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9 卫绍生;;论建安七子的处世态度[J];许昌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10 戴蕃瑨;;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存仁;;仲景长沙太守考[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徐莹;;打造“沂蒙”品牌 以文化实力赢取城市博弈[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3 金荣华;;沟通心灵窗口的《明治诗文》[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超 李祥伟;[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程令水;[N];中国档案报;2006年
3 高建础;[N];扬州日报;2005年
4 吴力;[N];财经时报;2006年
5 张天骥;[N];光明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刘彦章;[N];周口日报;2007年
7 天津古籍出版社社长 刘文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8 段玉康;[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小萍;[N];河南日报;2007年
10 袁学骏;[N];石家庄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鹏廷;建安七子述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马丽梅;宋词与宴饮[D];苏州大学;2010年
3 宋战利;曹丕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飞飞;建安七子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士君;建安七子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3 李存霞;从建安七子的创作看建安时代“文学的自觉”[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洁;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D];江南大学;2009年
5 张效政;建安七子悲剧意识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1年
6 郑玉娟;建安士风与建安诗风[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宋雪春;齐鲁文化与魏晋名士[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燕平;王粲研究三题[D];浙江大学;2008年
9 叶娜;建安与正始诗歌意象之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洁;刘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曹丕的文学理论建树及其创作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0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8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