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机智少年”书写的域外渊源及本土演化
本文选题:金庸小说 + 机智少年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金庸小说"机智人物"类型大致有两类:一是耍小聪明的市井趋利型,如韦小宝等;二是大智慧的真理追求型,如杨过、郭靖等,亦有兼得者,如黄蓉。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形而下的生存之道,后者是形而上的生命皈依之道。"耍小聪明"可以暂时获胜,再次使用则难以奏效,但可以更换施展对象。非道德的一次性彻底消费,蕴含农耕民族无法把握命运的恐惧心理,亦有赌徒投机心态。金庸小说中"机智人物"有少年化倾向,是武侠小说娱乐化趣味性特征使然,也与域外故事的影响有关。对"童心"的留恋、侏儒丑角以及矮将等狂欢效果的向往,使得母题得以反复运用。同时也因行为主体的年龄体貌特征,强化母题的狂欢效果而消解了反讽意味。"内秀型"少年英雄的设置,是这类形象的理性补充。本质上看,机智人物的行为模式与利益最大化及江湖伦理有某种内在关联。
[Abstract]:There are two types of " smart people " in Jin Yong ' s novels : one is a small and intelligent city type , such as Weibao and so on ; the second is the truth pursuit type of wisdom , such as Yang Guo , Guo Jing and so on . It also has the same compatibility as Huang Rong .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lies in that the former is a form of life conversion .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
【基金】: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当代武侠小说青年形象的社会意义及民国文本来源研究”(L15BZW004)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志;金庸小说的男性空间与英雄主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 谢新华,吕蓉;简析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林川;直抒胸臆 独具只眼——评卢敦基的《金庸小说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4 张旭,林文普;金庸小说的历史观及其社会现实意义[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曹布拉;金庸小说中的“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侯睿;对金庸小说的论争透视[J];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7 丁进;金庸小说研究史略[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8 邓全明;通向民间的路——论金庸小说创作和金庸研究[J];华文文学;2003年06期
9 杨智;浅谈金庸小说的回目特点[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谢理开;失火的庙宇——“大陆金庸小说论争”猜想[J];龙岩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志彬;;金庸小说与中医药[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求斌;;析《水浒传》对金庸小说的影响[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志雄;金庸小说研究两极分化[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冷成金;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01年
3 孟非白;金庸小说到电视剧的丢失[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高爽;从金庸小说里无法获得现代公民意识[N];辽宁日报;2011年
5 姜伯静;金庸小说 就是“精神口香糖”[N];深圳商报;2011年
6 蒋泥;金庸小说内地出版的营销经[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7 虹梓;金庸小说的血腥气[N];河北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沈秀红;金庸小说,在汉语新文学中有何价值?[N];嘉兴日报;2011年
9 冷艳锯;金庸小说与东西方文化差异[N];中国审计报;2004年
10 宁稼雨;金庸小说的“武侠”底蕴与雅俗属性[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开丽;中国大陆金庸小说研究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洋;论金庸小说的性别叙事[D];河北大学;2015年
3 刘朝晖;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的娱乐化倾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璐;论金庸小说中的疯癫形象[D];河南大学;2015年
5 尹旭;论道家文化与金庸小说创作[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6 宋沁潞;金庸小说语言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闫镇南;金庸小说的爱情隐喻与转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陈曦;论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D];西南大学;2010年
9 张继东;金庸小说艺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邓陶钧;言情在金庸小说中的意义[D];华侨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04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904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