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事件”与“何其芳道路”
本文选题:“何其芳道路” + “周作人事件” ; 参考:《现代中文学刊》2017年05期
【摘要】:在何其芳研究中,"何其芳道路"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结。论及"何其芳道路",《一个平常的故事》《给艾青先生的一封信》是必须重点关注的两篇文章。历来的研究者大多忽略了两文中涉及到的"周作人事件"之于"何其芳道路"的重要意义,或虽提及却语焉不详,甚至存在误读。何其芳是《工作》杂志的主干和灵魂,在1938年"周作人事件"发生前,他虽因发表了系列杂文而受到不少批评,但并未深感寂寞。当他发表《论周作人事件》后,他看重的朋友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批评他,朱光潜甚至公开撰文劝诫他。虽然后来周作人的确附逆,何其芳无须再辩,但他由该事件而感到了异常寂寞,最终选择经延安去华北战场的新道路。何其芳在成都所遭遇的寂寞体验,是促成他选择延安的重要因素,而"周作人事件"则是导致他遭遇寂寞体验的核心部分。
[Abstract]:In what ' s the way , " where is the way " is a knot around the past . " What is the way " , there ' s an ordinary story , " Mr . Ai Qing ' s letter " is a two - piece article that must be focused on .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应光 ,何休 ,陶德宗;第二届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3年02期
2 白苇;纪念何其芳诞辰90周年暨第二届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王保生;“何其芳现象”再批判——纪念何其芳诞辰90周年暨第二次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发言[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宫玺;美丽的夭亡[J];咬文嚼字;2003年01期
5 万龙生;何其芳旧体诗创作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童龙超;对诗歌定义“公式化”问题的反思——以何其芳诗歌定义为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7 封英锋;陶德宗;;何其芳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8年05期
8 ;纪念何其芳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座谈会[J];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9 程凯;;纪念何其芳同志逝世三十周年座谈会侧记[J];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10 王钰璇;李丽萍;;近五年何其芳研究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怡;;“何其芳特征”与东方色彩——论何其芳前期诗歌的中西融合[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2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北塔;;述论何其芳诗的英文翻译[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陈尚哲;;何其芳的诗歌创作及其发展[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5 郝明工;;何其芳同志与共和国文学运动——从一个人的文学境遇看一个社会的文学运动[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王平凡;王素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事记(下)——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2期(总第201期)[C];2011年
7 王平凡;王素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事记(中)——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8 邓经武;;何其芳与“花间词”及其文化启示[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王平凡;王素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事记(上)——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10 谭德晶;;《预言》后期创作与艾略特影响[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永权;他就是一首大诗[N];文艺报;2011年
2 呼岩鸾;寻找诗歌的地址[N];人民日报;2010年
3 对话主持人祝晓风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 本报记者 记录整理 本报记者 杨赛;时代与格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王水照 侯体健;文学所“何其芳时代”杂忆[N];东方早报;2013年
5 华光;数十年记忆 人间情谊[N];文艺报;2011年
6 李舫;杜书瀛——像大自然一样真纯[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雪伟;何其芳的延安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姚韫;论何其芳文学思想的建设性和矛盾性[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乜;论何其芳诗歌与晚唐诗风[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晓云;论何其芳的新诗理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美追求[D];扬州大学;2010年
4 彭云;何其芳的新诗理论初探[D];苏州大学;2006年
5 冯雷;何其芳“艺术自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进;何其芳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7 林美钦;“何其芳现象”新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荣;何其芳前后期创作转变的原因初探[D];苏州大学;2009年
9 赵静;何其芳文艺思想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10 袁飞舟;梦里云烟芬芳满园[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16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916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