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诗格的“儒者”品格及其对比兴笺诗体系的拓变与近体诗学建构
本文选题:诗格 + 儒者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晚唐五代诗格的大量出现是"儒者"主体意识与诗风极盛背景相结合之产物。与以科举为导向的经学教育相交织,诗成为孤寒沉沦之士修身立心之要途。作为诗歌创作形态的"苦吟"也因此被赋予了彰显儒者之心的深意,形成了风骚雅正的基本诗学思想。同时,又将以《毛诗正义》为核心的"比兴""讽刺"理论加以拓变,形成"物象比""内外意"等新批评概念,对晚唐诗的重立"意"以及隐喻化和象征性思维也有深刻影响。进而,又从"诗道"与"格调"两大层面提升了近体的诗学、诗史地位,其在唐诗学形成中的独特价值不容抹杀。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poetic style in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poetic style. Intertwined wit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oriented Confucian classics education, poe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one's body and establish one's heart. Therefore, as a form of poetry creation, "bitter Yin" is endowed with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Confucian mind and forms the basic poetic thought of elegant and elegant style.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ory of "Bi Xing" and "satire", which is centered on "the Justice of Mao Poetry", will be expanded to form the new critical concepts such as the ratio of "physical images"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anings", 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e-establishment of "meaning" and metaphorical and symbolic thinking in late Tang poetry. Furthermore, the poetics and the history of poetry are promot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poetic Tao" and "style", and its unique value in the formation of Tang poetics cannot be obliterated.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光兴;一部系统整理和研究诗格的著作[J];文学遗产;1997年06期
2 胡光波;论唐代诗格之“势”的源流演变及理论内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王书才;;唐代诗格文献中“势”类术语诠释与辨正[J];黑河学刊;2011年01期
4 杨星丽;;诗格理论“技术”、“艺术”层面论析[J];文艺评论;2012年02期
5 杨星丽;;诗格对偶理论及其审美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张铎;;人格与诗格交相辉映——读秦克温的诗集《飘香的黄土》[J];诗词月刊;2008年12期
7 高小立;;诗格和人格——序《寻找自己》[J];民族文学;1997年04期
8 冯芬;;李白“道论”诗歌中的生态诗格与人格[J];文艺评论;2012年02期
9 李江峰;;唐五代诗格中的体、势诸范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刘鸿渝;新诗格子中的思考[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晓成;从“法之格”到“意之格”[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2 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伏玲;佛教对全唐五代诗格影响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星丽;唐五代诗格研探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东;全唐五代诗格创作思想研究[D];温州大学;2009年
4 刘英浩;初盛唐诗格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5 王晶;晚唐五代诗格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6 王珍;晚唐五代诗格与中国诗学的再度自觉[D];山西大学;2012年
7 蒋元红;晚唐五代诗格中的物象理论研究[D];济南大学;2014年
8 朱逸宁;晚唐五代江南诗性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天琦;晚唐五代令词格律之定型与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林洁;晚唐五代仙道艳情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16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91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