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郁达夫与《沉沦》的爱国情感与个人情感之辨

发布时间:2021-03-03 21:10
  《沉沦》的爱国主义阐释形成于郁达夫殉难后人们对他的悼念和辩护,只是特定历史时期建构出来的一种批评话语,如今却成了人们借以理解郁达夫与《沉沦》的先入之见。郁达夫生命后期的爱国言行被用于他留日时期的作品的阐释,“知人论世”的逻辑为此赋予了合法性。《沉沦》主人公对祖国的感情并非爱国情感,而是民族屈辱感,因自己的民族身份而感到屈辱。民族屈辱感产生于主人公的民族身份,但又否定了他的民族身份,名为民族的,却是个人的。爱国主义阐释掩盖了主人公对中国同胞和祖国的怨恨,主人公与世界的对立被简化为与日本的对立,普遍的压迫感被简化为民族歧视,愤世之情被简化为民族仇恨。主人公死前对祖国的弱小的抱怨被解释为富国强民的愿望。思念中的故国反向地表达主人公的困境,是一个抽象的乌托邦,被误认为现实的故国。不必怀疑郁达夫后来的爱国言行,但《沉沦》表达的是属于个人性质的愤世之情和被压迫感。郁达夫视诗人为被压迫者,并认同于这样的诗人,接过史蒂文森《夜宿》中的愤世思想,将之表达在《沉沦》中。郁达夫对王尔德“生活模仿艺术”的观念的接受是理解《沉沦》主人公的被迫害感的关键,主人公将自我想象为屈原一类的被迫害的诗人,以虚拟的被压迫感建构自我想象。诗人作为弱者的姿态和郁达夫对哀感的追求使得愤世之情和被压迫感不能发展为积极的反抗,成了无力的呻吟。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42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课题与比较文学及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论述的前提
第一章 爱国情感的辨析
    第一节 爱国主义阐释的发生
    第二节 还原爱国情感为个人情感
第二章 个人情感的生成
    第一节 愤世之情的产生:认同于被迫害的诗人
    第二节 被迫害感的产生:自我想象
    第三节 愤世之情与被迫害感向哀感的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韩冷;;郁达夫小说性爱叙事的文学史价值重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2 朱宏伟;;郁达夫与无政府个人主义[J];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05期

3 张全之;;“国家的与超国家的”——无政府观念对郭沫若、郁达夫早期创作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0年07期

4 郑绩;;想象的自我:郁达夫的文学人格与现实人格[J];浙江学刊;2007年02期

5 王兆胜;;从创作动因看郁达夫《沉沦》的思想意义[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蒋小波,李文芳;国家话语与个人欲望——徘徊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郁达夫[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1966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966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2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